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千黛 | 旅英小記·走馬觀幾朵自己的花(五)

發佈時間: 2021-09-12 17:28:4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千黛 | 責任編輯: 李芳

《Oil Sketch:對“繪事後素”的西方註釋?——小感國家美術館裏的幾幅“素畫”》

千黛

“繪事後素”,語出《論語·八佾》:“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

這一段文字,細細分析,子夏和孔子説了一個審美問題。子夏的意思是一個沒有塗脂抹粉描眉畫眼的素顏女子,但她美好的笑容、顧盼流轉的眼神,卻勝過那些粉黛,為什麼呢?孔子説描描畫畫這些事要往後放,“繪事後素”,加工裝飾的“繪事”,要“後於素”。孔子講的這個“素”,是底子、本質的意思。經過歷代無數審美觀的惕練,在繪畫上,大美至簡的水墨表現,深受文人的推崇。直到今天,有許多修行深厚到一定境界的藝術家,仍然靈悟、喜愛黑墨白宣營造出的,那種可以和黑白照片傳達出的悠悠氣韻,相通和的“素意境”、“素效果”。

從這個意義上,好像以鉛筆鋼筆繪製的素描(Sketch)是西方繪畫裏的那個“素”。但看完國家美術館裏的幾幅“素畫”,知道了“Oil Sketch”這個詞後,恍然一悟,原來這個“Oil Sketch”才是油畫裏的那個“素”,由“Oil Sketch”營造出來的意境和氣韻,才略等同於中國繪畫裏的水墨素韻。

image.png

《哀悼死去的耶穌》

先來看倫勃朗這張《哀掉死去的耶穌》,就是這幅圖的圖注裏,標注著“Oil Sketch”。整個畫面,素淡凝重。畫面有四個畫眼:1.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2.兩個哀傷得昏死過去的人;3.中間一列淡然行走的軍隊;4.與耶穌相對,畫面最左上方,似乎在體驗耶穌的受刑,而坐在一個橫木上,雙手似縛于後,仰面朝天的人……遠處的天空烏雲滾滾但還有落日余暉,城市渺渺;一個婦人用巾帕揩淚,一個對著耶穌祈禱……不著絢色的“油素描”,真的好。

image.png

《被阿米達征服的愛》

image.png

《維納斯的誕生》

image.png

《波提切利》

image.png

《魯本斯》

再來看看安東尼·凡·戴克和魯本斯這兩幅神話傳説故事的畫作《被阿米達征服的愛》和《維納斯的誕生》。對比著想起波提切利色彩絢爛的《維納斯的誕生》,這兩幅畫意韻氣息都顯得頗簡淡素樸,仿佛更是神仙們最本真的樣子呢。阿米達靈動的眼神,真是子夏説的“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呢。

image.png

《獅獵》

image.png

《聖巴巴拉》與《獅獵》

如果説基本不用顏色的這兩幅畫能夠將虛緲仙意自然承托出來,那麼魯本斯另一幅《獅獵》,則證明素畫一樣能將激戰爭殺的氛圍,給予很好的表現。看得清的是四匹馬、六個人、兩頭獅子的搏鬥,人獅的力量、表情、動作,都現場感滿滿。被獅子抓住的人,眼神很驚恐,正在長槍刺向獅子人的眼神,更加緊急不安。被摁倒在地、上顎中槍的獅子,真是不甘。中間這匹馬表現得異常好,眼神驚懼,擔心著馬背上的主人,腳下卻又注意著,沒有踏在倒地、也許已經死去人的身上,蹄子著地和馬屁股的位置證明,這馬為了不踏在人身上,是費力做出這個動作的。主畫面後面有兩個漸淡的層次,第一個騎在馬上、準備反手刺殺獅子後背的人,雖然已淡到了快無,我們卻在這快無的幾筆描繪中,還能感受到他將要刺殺的力量。如果説《聖芭芭拉》那張素畫充滿了靜的張力,這張《獅獵》則充滿了動的張力,腦海裏將這兩張放在一起看,令我遐思迭迭。如果好萊塢和迪士尼合作一下,場景再現的話,一定比大片還好看。


image.png

《耶穌與通姦婦》

荷蘭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這幅《耶穌與通姦婦》,畫于1565年,生動地描繪了這個經典的聖經故事:“Whoever is free of sin should cast the first stone”。被判通姦要執行眾人以石擊死的婦人站在畫中,扭頭垂首看著在地上寫下這句話的耶穌。耶穌低調地彎身寫著,悲憫慈愛在他垂著的衣袖上一波三折。即便耶穌寫在地上的是荷蘭文,但畫面中沒看到字的要來看耶穌寫了什麼,看到字的有人默然、有人鼓掌、有人已經放下了三塊石塊、有人已經轉頭離開、有人正在轉頭離開……基督教教義的“素”與“本”,用這樣素淡的筆調表現,毫不遜色,並且更耐人品味。

image.png

薩恩勒丹教堂一

image.png

薩恩勒丹教堂二

image.png

塗鴉署名薩恩勒丹

image.png

潘玉良靜物畫(網路圖)

最後看兩幅彼得·詹斯·薩恩勒丹教堂內部建築的畫作,是他一貫從來的素。整體畫面的風格光影,不用我贅述。我想説的是,17世紀的教堂裏,允許窮人在裏面乞討和雜耍嗎?即便巨大的教堂,小得不能再小的人,還是可以看到圖一里的一個牧師、一條狗、一個靠著大理石柱的乞討婦人;圖二里兩條狗,一條在被主人訓練著作揖嗎?主人旁邊的小孩居然在大理石壁上塗鴉:一匹馬上騎著四個人。兩幅圖中,在教堂裏遠處行走的人,顯然都與近處坐著的是不一樣的人。有意思的是,塗鴉小孩給自己的塗鴉作品的署名,竟然是彼得·薩恩勒丹,讓我想起潘玉良的一幅靜物畫,一本書的封面,著者的名字是“玉良”,意味無窮。

朱熹集注《論語·八佾》裏孔子的“繪事後素”,説:“繪事,繪畫之事也;後素,後於素也。”《考工記》説:“繪畫之事後素功。”我覺得均非孔子本意,因為孔子説完“繪事後素”後,還有話:“子夏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從描描畫畫談到詩,孔子已經將這個繪事做了引申,孔子的意思,“繪事後素”是個全面審美的問題,無論是美人還是繪畫,無論是繪畫還是詩歌,入時的打扮、絢爛的色彩、華麗的辭藻,都應該以樸實無華的“素”為基礎。這個“素”,應該是美人、繪畫、詩歌的“本”,更應該是文學藝術家創作的“素心”、“本心”、和“赤子之心”。

image.png

千黛近影

千黛簡介:

號妙飛天。詩畫世家,靈韻妙悟,工詩文書畫。畢業于北京大學,【抱千堂】主人。中國詩歌學會理事。

其著作《傾城之蝶》《問鷓鴣》《天地大美—王廣才畫作精品集》《“不似”的浪漫—張茂材畫傳》已先後入藏北大、清華、人大、復旦、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內蒙古大學、山東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南京財經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山東省及廣州市圖書館。《五福臨門》《綠憩》等畫作由中華慈善總會等收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