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黛 | 旅英小記·走馬觀幾朵自己的花(一)
《V&A博物館三個獨特的雕塑》
千黛
此次倫敦,是自由行,但第一次來的心,還是得打卡。雖説看了四個博物館,但都還是流於“五十步笑百步”的走馬觀花。很多東西,都值得再去花時間細看。
分享三個V&A博物館印象較深的雕塑:第一圖是塊浮雕,很有現代派風味,居然讓我聯想到蒙克,雖然人物狀態頗不一樣。上面一排人物猛一看像印度大和尚,再看明顯是歐洲人面型,可見當時歐洲很追印度的某些文化思想風尚,並且引為自己的時尚,會化為生活方式。下面兩個人的頭型,簡直就是如今的朋克,深摳的眼睛深到了一個絕對誇張的蒙克程度,左手還翹個蘭花指似的,看上去似乎很娘娘腔,但也許是古代瑜伽指式練習,也未可知。東西文明交匯交融的腳步,其實從來都沒有停止。
大文豪雨果1829年出版了組詩《東方集》,他在詩序裏説:“我們所有的人都比以前更為關注東方。東方已然是眾多人魂縈夢繞的地方,也是本書作者嚮往之地。”人心趨同,設若如今有誰再在自己的詩集《西方集》序裏出現類似的話,我們也不要恥笑他沒見過世面了哈。
第二圖的雕塑,小人的發髻,也明顯類同東方,不過在我們常見的左右兩個盤髻的基礎上,創新了前後雙髻。可愛的,還有小人一顆門牙有著匆忙觀賞中會忽略的微微翹起,但恰恰是此處的微翹,才讓人覺得她獨特的生命力。
第三圖是博物館門前三條街形成的一個小街角的現代雕塑,不知道每個人物是否有故事來歷,但臉臉相借的手法很有意思。每個臉不一樣,但借過來在這張臉上的半個臉,卻也能重新跟另半張臉和諧,尤其是右下方小孩和大人臉相借,居然也能各自和諧,更是難得的技巧。
我説的這三個所見,各種宣傳單旅遊介紹書裏都沒有講解。出去看博物館,除了攻略上的知識和常識,一定要在匆匆的“打馬打卡”中,抓取一二三四朵自己眼中的花,看回自己有感覺的東西。否則,旅人甲和旅人乙都成了旅人丙,成了旅遊教材和博物館講解中針對的“標準遊客”,大家回來寫出的遊記全是高考題的標準答案,千篇一律,實在單調了些。“我要看東西,不能讓東西看了我。”對於像我一樣的普通遊客而言,走馬觀花是個無奈的事情。但在這個過程中,儘量能抓取幾件讓自己開眼映心的東西,沉澱下來,那麼普通人的遊覽,也可以有星星點點的不普通,內心世界多一些別樣的燦爛。這樣的走馬觀花,可以有。哈哈。
出發時,同伴帶了俳句大師松尾芭蕉這本《但願呼我的名為旅人》。整個去程的飛機上,一直優惠了我。看過多少富士山優雅圖樣畫片的我,讀到他這樣寫:“陣雨霧濃——富士山此日不見,妙哉”時,激動不已,片刻又懊惱不已:第一次見如此金句,不是在地面,可以拍案叫好;在飛機上,只能心裏跟他擊個掌。畢竟,免去人為的顛簸,是每個乘機人的責任。
千黛近影
千黛簡介:
號妙飛天。詩畫世家,靈韻妙悟,工詩文書畫。畢業于北京大學,【抱千堂】主人。中國詩歌學會理事。
其著作《傾城之蝶》《問鷓鴣》《天地大美—王廣才畫作精品集》《“不似”的浪漫—張茂材畫傳》已先後入藏北大、清華、人大、復旦、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內蒙古大學、山東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南京財經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山東省及廣州市圖書館。《五福臨門》《綠憩》等畫作由中華慈善總會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