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隱秘的細節》揭示商王武丁人牲祭祀背後的秘密

發佈時間: 2021-06-21 15:47:3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中國網6月21日訊 在以財富資源為導向,武力佔有庸國和彭國銅礦和冶煉技術後,商王武丁緣何還要發動針對豕韋國的神權爭奪戰?在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超大規模、超高頻次人牲祭祀背後,最新考古發現究竟指出了哪些問題?為何説武丁時代給我們留下的真正偉大遺産會是甲骨文?此外武丁的3個兒子,又有著各自怎樣的命運故事?明晚,由優酷視頻、河南衛視、實力文化聯合製作的大型歷史場景課《隱秘的細節》第六集“通天的骨頭”,將為您揭曉中國第一場神權之戰,以及商王武丁開啟向天奉獻模式背後的諸多秘密。

揭秘中國第一場神權之戰

在《隱秘的細節》第五集中,觀眾看到在殷商武丁時期,他用大規模城邑建設和分封制度創造了新的發展模式,並通過財富資源導向型戰爭,佔有了庸國和彭國的銅礦和冶煉技術,進一步擴大了世俗王權的覆蓋份額。其後,由他開啟的戰爭機器並沒有停下。在武丁執政的第50年,他又發動了一場精神資源導向型戰爭。此番他要征伐的豕韋國雖沒有銅礦,但卻擁有祝融家族最高的神權威望。這裡不僅是中原的祭祀中心,也是影響各國祝融巫師的神經中樞。遵循天人相應、君權神授的統治邏輯,必得褫奪之為己所用,方可令天下賓服聽從君命。商王武丁於是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神權爭奪戰。

跟庸國和彭國一樣,同為祝融氏後裔所創的豕韋國儘管也有工程師基因,但其長項不在於製作青銅器,而是很會用豬皮圍墻蓋房子,所以他們才叫豕韋氏。又因為他們還養鱷魚作為祈雨祭祀時象徵性“伏龍”的必要道具,故而豕韋部落又被稱為禦龍氏。重點更在於,豕韋國是當時最正統的祝融巫師的核心與代表,是《易經》最早版本《連山易》最高級別傳承者,其神權所及影響著意識形態與上層建築,不僅掌管信仰,也掌管著從天象農時到婚喪嫁娶幾乎所有人間事務的判斷權、決定權。

與之相比,因善於經商、長于征伐而崛起的殷商王室,頂多就算個面目簇新的暴發戶。商王武丁十分缺乏神權加持的世俗王權,嚴重不具備足以證明自己就該坐擁天下財富,此乃合乎天賜神授制度性佔有的説服力。這讓以商王武丁為代表的殷商王室威權,如何在諸方國心目中落定坐實?

實際上,商王武丁一生發動的3場最大規模戰爭,都與祝融氏巫祝聯盟有關。自打以武力從庸國和彭國手上奪得青銅資源後,他“權力的遊戲”的最後一戰,便是要將神權由豕韋部落轉換到自己手上。

武丁帶領商軍向80公里開外的神權國度豕韋部落進發,征伐異常猛厲。豕韋國的巫師和民眾四散奔逃。在這次戰爭中,鬼神們並沒有幫上祝融巫師們的忙。武丁點燃了大火,燒死了所有俘虜。

豕韋部落僥倖逃脫的人進行了漫長的西遷,一部分逃到了渭水準原,更遠的則逃到了西部羌人的高原牧場。

武丁大敗豕韋國的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東亞大陸中原社會的格局,讓殷商王室不僅在經濟上,更在精神上成為了中原真正的統治者。

人牲祭祀從長江青銅部落傳入中原

相傳中東亞大陸上最初的國王,全都是最大的巫師。殷商時代偏偏是個例外。武丁之前的王就只是俗世之王。神界最大的巫師,屬於歷史悠久、擁有青銅資源和技術的祝融家族。隨著發源於赤水國的祭祀占卜方式,成為中原都邑的日常,其時各個城邦之所以能夠獨自成國,就在於每個都邑都有自己的宗廟祭祀系統,也都有自己的祝融官。

武丁奪取神權,當然不是為了廢止神權,而是為了佔有並利用神權。及至打敗豕韋國,驅逐了祝融巫師,他便順理成章地取而代之,成為了中原最大的巫師。

為樹立殷商王室在祭祀占卜領域的權威,武丁先是冊封了殷商王室的祭祀祝官為伯侯,明確了神權對王權的從屬地位,繼而又全面採用、無限升維人牲血祭,以強化殷商王室在整個中原的宗教神權地位。

在許多原始信仰中,人牲血祭都曾被看作是對神靈最大的誠敬。世界各地的祖先們相信,只有以這種方式祭奠土地,才能使土地恢復地力,使農作物獲得豐收。

曾經遍及全球的人牲祭祀,是伴隨著青銅冶煉和車輛製造技術,經歷了幾千年自西向東的傳播過程來到東亞大陸的。經由與本土神話融合,最終成了南方巫術的重要內容。後又跟隨祝融氏後裔青銅部落的遷移足跡,由長江、漢江和淮河流域最終進入了中原。

考古發現證實,無論是在江南荊楚鬼方的庸國,還是在地處中原徐州的彭國,都存在大規模人牲祭祀的現象。而道教名著《淮南子》上也説:“殷人之禮,其社用石。”其中“社”字,在古代是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禮;而“石”字作為致祭對象,在殷商時代往往是土地神的象徵。也就是説,殷商部落在吸納青銅冶煉鑄造等先進科技獲致財富增量的同時,便也引入了帶有明確宗教性質的占卜魔法儀式,其中就包括了殘酷的人牲祭祀。

又由於檢驗祭祀是否靈驗,關鍵在於如何“示誠”,無論是使用牛羊還是人牲,生命的價值都是被用來體現致祭者隆重與認真之誠意的。在殷商時代,越是祈求重要的事情,奉獻的祭品就會越多,規格也越高。人牲則是祭祀祖先神靈的極品。

在此方面,商王武丁在驅逐了豕韋國那些祖傳的祝融巫師後,為表現自己擁有神權,便用超大規模、超高頻率的人牲祭祀,塑造並鞏固著自己作為中原老大,擁有足可碾壓一切力量的王者地位。

世俗之王開啟向天奉獻模式

《隱秘的細節》通過對大量考古數據分析及細節化辨析舉證,用以説明殷商時期,由世俗之王武丁為宣示其神權開啟的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牲祭祀模式背後,究竟隱匿著哪些重要資訊。

先由殷商王室在武丁前後祭祀活動的差別有多大説起。在迄今為止發現的154600片殷商甲骨中,屬於武丁之前的只有8片。

在武丁之前,盤庚、小辛、小乙三朝,執政時間跟武丁相倣,也是50多年,祭祀犧牲人數為100人。在武丁之後,正史上最殘暴的紂王和他的父親,執政時間也是50多年,祭祀犧牲人數為104人。

相形之下,武丁平生共舉行了673次使用人牲的祭祀,使用人牲總數為9021人。最多的一次,他用500個活人做了奉獻自家祖先的犧牲。此外,他還有531次用了人牲但沒有標明犧牲人數的祭祀。

儘管紂王是中國史書上幾乎人所共知的殘暴昏君,殊不知他卻也是力主壓縮祭祀規模、降低祭祀頻率、減少祭祀犧牲的君王。雖然考古學家現在還沒辦法區分紂王和他父親祭祀犧牲的人數,就算是兩人不分伯仲,攤到紂王頭上的人牲血債,也只有武丁的兩百分之一。

以更多人牲、更大規模顯示誠意,便是武丁開啟的向天奉獻模式最顯著特徵。而接下來的問題便是,他用於祭祀所需的人牲數量究竟從何而來?

依據馬克思對古代戰俘現象的分析,在生産力低下的時代,戰俘的勞作所能産生的剩餘價值非常有限,不但不值得剝削,而且還佔用土地和糧食資源。所以,最經濟的處理方式,就是當作供獻給神靈的犧牲。

只是商王武丁將這一點演繹得更為極致。他發動了對中原西側周邊更多弱小部落,完全與保家衛國無關,純粹是為了獲得大量俘虜充當祭祀人牲的戰爭。而且就近征伐獲取人牲,既是為了彰顯征伐效果,更是為著節約遠距離奔襲及大規模長途押運俘虜所需的綜合成本。

據甲骨文記載,武丁一朝50年內共發動了超過80場戰爭,這是東亞平原上此前從沒有過的戰爭密度。可也正是戰爭,既讓殷商王室獲得了寶貴的青銅資源,掌握了財富源頭,也讓其擁有了施行巫術的神權,獲得了大量人牲,掌握了震懾人性、控制人心的手段。

在深入、全面解讀究竟是什麼在支撐所謂“武丁中興”的背後,實在還有著太多需要繼續拆解、細節化審看的內情秘辛。

至於為何説正是由於商王武丁凡事必問天意的超高頻次占卜,使得甲骨文成為了他那個時代留下我們的真正偉大遺産,以及他在老邁之後如何從自己兒子們當中選擇繼任者,而當真正的繼任者出現後,又會將殷商王室帶往何方、經歷何事?這也是本期《隱秘的細節》將用大量事實,打算向您一一揭示的有趣、有味、有料問題。通過運用唯物史觀,為今天的人們認識中國歷史、感受何以中國,讓歷史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用,這正是本節目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