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長短視頻平臺互撕後,視聽作品版權問題能解決嗎

發佈時間: 2021-06-07 09:30:36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5日電(記者 宋宇晟)#騰訊副總裁稱優酷是盜版起家#、#愛奇藝CEO批評飯圈文化#、#優酷總裁希望B站把原創當主要目標#、#騰訊副總裁批低質洗腦短視頻像豬食#、#字節回應騰訊視頻副總裁稱短視頻低智商#……這個6月,類似的話題屢屢引發熱議。

這背後,是圍繞短視頻版權而起的、已持續近兩個月的爭論。

而爭議的原因就在這些短視頻作品的標題裏:“5分鐘看完xx電影”“xx帶你看電視劇”“x分鐘快速看大片”……

點擊進入下一頁

短視頻平臺截圖

“版權大戰”

今年4月以來,業內多方就短視頻版權問題發聲。包括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中國電視劇製作産業協會等在內的國內超70家影視傳媒單位,與500余位影視從業者聯合發佈倡議,抵制網路短視頻侵權現象。

有媒體將其形容為“因短視頻而起的‘版權大戰’”。

但面對因影視作品剪輯、切條、搬運、傳播、二次創作産生的新問題,版權方、平臺方、創作者、短視頻作者等各方應如何應對,各方仍有不同看法。

也因此,在近日舉行的2021中國網路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和第九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短視頻成了眾多與會者討論的一個話題。

期間,不少與會者認為,應加大短視頻版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短視頻侵權行為。6月3日,在第九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有業內人士針對短視頻侵權問題稱,短視頻切條搬運等問題嚴重破壞了市場的正常秩序。

另一方面,也有人為短視頻作者發聲,呼籲保護短視頻作者創作積極性;更有人擔憂,如果將二次創作的短視頻都按侵權處理,會讓一批依靠短視頻作品為生的人“丟了飯碗”。

而這些爭論的背後又都存在一個事實:短視頻愈發炙手可熱。

“第三語言”

那麼,短視頻到底有多熱?一組數據可以告訴你。

6月1日,國家版權局發佈了《中國網路版權産業發展報告(2020)》。

其中顯示,中國移動網民每日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在使用短視頻應用,短視頻已成為圖文和語音之外的移動網際網路“第三語言”,社會資訊媒介的“視頻轉向”趨勢仍在發展。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中國網路版權産業發展報告(2020)》發佈直播截圖

而在第九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發佈的《2021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則給出了具體用戶規模:截至2020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73億,使用率88.3%。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中國網路視聽大會微網志截圖

很明顯,技術的發展讓短視頻作品廣泛傳播成為可能,受眾習慣也已經因此發生了變化。

某頭部短視頻平臺負責人日前在一場論壇中提到,短視頻行業經過近五年爆髮式的發展,集聚了大量內容。

但“爆髮式發展”的同時,短視頻版權問題引起的不同平臺間的爭議,有愈演愈烈之勢:到今年4月,發展為長視頻平臺、製作方、創作者及行業協會聯合發聲抵制;近幾日則出現了長短視頻平臺在業內論壇上唇槍舌戰;4日晚,某短視頻平臺發佈文章反擊稱,遭到長期“遮罩和封禁”。

點擊進入下一頁

微信公眾號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版權方面存在諸多爭議,但隨著用戶使用習慣的變化,一些影視作品的片方也開始利用短視頻進行推廣。

有電影發行人員就在某論壇中表示,“當前,短視頻宣發對電影的作用越來越大。”

點擊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網友在刷短視頻。視頻截圖

“集體管理”

短視頻的體量的確越來越大了、爭議也越來越多了。我們還是回到整件事的開始:版權問題應如何解決?

此前已有多家影視公司、行業協會呼籲,凈化、優化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賬號生産運營者的版權環境,形成“先授權後使用”的良好行業生態。

但短視頻作者多為個人,如果一一對應授權極有可能讓短視頻創作陷入停滯;如果不授權就使用,則有版權風險。

記者注意到,經修訂後於6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將“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及其他視聽作品”,統一改稱為“視聽作品”;同時規定,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

因此,對涉短視頻版權進行集體管理,成為解決前述問題的一種可能。

對此,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局長于慈珂2日公開表示,相關方在遵守《著作權法》、履行主體責任的前提下,應加強協調合作,同時相關版權集體管理組織應積極發揮作用。

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副秘書長史文霞告訴記者,該協會是我國目前唯一的視聽作品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協會已與相關方進行對接,著手對涉短視頻版權進行集體管理。

記者了解到,針對近期爭議,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版權保護方面,需要更多平臺、市場主體形成行業合力,才能共同提升全社會版權保護水準。(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