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創作與人民情懷——從“小林漫畫”“老樹畫畫”想到的
編者按:
為更好地引導美術創作中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藝見”發聲平臺第三期以網路漫畫為主題,邀請“老樹”(劉樹勇,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藝術系主任、教授,知名微網志主“老樹畫畫”)和“小林”(林帝浣,廣州動漫協會副主席,中山大學藝術學院教師,知名微信公眾號“小林”主理人)兩位著名藝術家同題筆談、互相畫像,並組織評論家向兩位藝術家提問並撰寫評論文章,共同探討網路漫畫的社會價值、創作生態、審美特徵及發展建議等,以期達成共識,更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動網路漫畫繁榮發展。《中國藝術報》于2021年5月14日兩個專版重磅推出“藝見”專欄第三期。
漫畫創作與人民情懷
——從“小林漫畫”“老樹畫畫”想到的
王進玉
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一直都高度重視文藝與人民的緊密關係。尤其在我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並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價值引領和根本的理論遵循,也更加要求每一位文藝工作者務必具有深切的人民情懷,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上,作為服務的對象、創作的主角,努力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這不僅是文藝工作者思想品格、人文素養的體現,更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創作使命。對於漫畫創作來説,也應如此。中國漫畫從誕生起就帶有鮮明的人民性、民族性特徵,就肩負憂國憂民、救國救民之大任,這與後來偏重追求感官刺激、搞笑娛樂、荒誕怪異,甚至一些無厘頭、無意義的卡通、動漫等類型作品迥然不同。的確,隨著市場、資本等的強勢介入,漫畫創作中的人民情懷、家國意識似乎越來越少,越來越被稀釋、沖淡,過度商業化、低俗化等現象愈加明顯,需要特別注意和警惕。
我們很欣喜地看到,也有不少藝術家在堅實踐行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如“小林漫畫”“老樹畫畫”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小林漫畫”通過一幅幅輕鬆有趣、幽默勵志的“治愈係”抗疫主題作品,為前線的醫務人員、患者等,帶去了心靈慰籍與情感溫暖,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大家疫情當前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疲憊的精神負擔,堅定了抗疫必勝的信念,受到一致好評。“老樹畫畫”在疫情期間也創作了一百多件主題突出的木刻作品,風格和其在宣紙上創作的漫畫大體一致,但黑白分明、對比強烈的木刻因其特殊的材料語言、視覺效果,給處在壓抑、困頓中的人們以尋找曙光和希望的勇氣與力量,為此作品登上了法國報紙的疫情專刊,廣受國際社會的歡迎和讚許。通過他們精彩的創作,我們看到了作者及其作品中的人民情懷、人文關懷,以及漫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繪畫門類,它的社會功能與特殊表現形式,尤其在特殊時期所發揮的實際作用和直接影響。
老樹畫畫
週末進山,兀坐水邊。
看看林花,聽聽流泉。
風來復去,雲往自還。
處之以默,不談因緣。
縱觀中國漫畫史,無論是五四運動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還是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等,新聞類、時政類漫畫都佔據重要位置,也始終處在藝術陣地的最前沿,它們時刻關注國家命運,關心人民疾苦,大膽介入政治時事,深刻反映社會現實,主要表現為對黑暗與醜陋的無情批判、諷刺和對光明與美好的熱情歌頌、讚美,且能夠做到針砭時弊、愛憎分明。毫不誇張地講,在各個歷史時期,漫畫儼然成為了有力的藝術武器,具備超強的社會戰鬥性和藝術感染力,不斷發出擲地有聲的吶喊,誕生了一大批有分量的精品佳作,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很多漫畫作品現在看來依舊經典,依舊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隨著時代發展,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特別是市場化、産業化、數字化、網路化等的提升活躍,再加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人民物質與精神需要層次大幅度提高,關注點更多地轉向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審美趣味變得越來越多元、豐富,偏向日常化、生活化。漫畫的取材、品類以及具體表現手段也隨之變得異彩紛呈:面對不同的讀者人群,出現了不同地區、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等的漫畫樣式;也不再局限于階級鬥爭、時事政治等題材;不再僅僅強調諷刺、歌頌、教育等功能,還提倡更為純粹的審美、娛樂、抒情、敘事、感想、認知等其他功能的呈現。相應地,也出現了傳統漫畫與現代漫畫兩大分野,以及職業漫畫家和業餘漫畫家兩大群體。毋庸置疑,這些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但不管哪一歷史時期、哪一創作類型、哪一漫畫群體,漫畫家的職業操守、理想信念與使命擔當等都不能丟失,尤其要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懷、為民情懷,要積極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深入社會、深入一線,真切了解人民群眾情感與現實審美訴求,主動收集創作素材,準確把握創作規律及特點,進而努力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佳作,這是立身從藝之本,也是文藝創作之根,必須堅守不怠。
對於這一點,無論是當下頗受歡迎的“小林漫畫”,還是熱度不減的“老樹畫畫”,都基本做到了。總體來説,“小林漫畫”是以較為生活化、趣味化的創作手法對主流價值觀進行個性化的解讀與建構,是一種比較積極的入世態度,其畫面裏的許多哲理短句就是很好的證明,在讀罷會心一笑的解壓之餘又往往給人以正能量的啟悟。而“老樹畫畫”則是以更加自由化、私人化的筆墨和詩體語言表達對生活的認知和理解,對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見聞感悟進行詩意化的詮釋和理想化的描繪,特別是其田園式的畫面意境具有天然的心靈撫慰、療愈功能,也非常吻合人們內心的某種嚮往與憧憬,儘管作品裏偶爾也會流露出一絲淺淺的孤寂或憂傷,但大體而言還是一種比較超然的出世態度,譬如他筆下的“二十四節氣”生活圖景,以及其他系列作品中所營造的諸多唯美山水景致,均是作者本人心馳神往的“桃花源”,而又何嘗不是你我夢寐以求的精神領地呢?
小林作品
從漫畫創作本身上講,他們的成功有著諸多共同之處,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啟示。首先,他們的漫畫題材多選擇對平凡人物生活點滴的關注與刻畫,緊貼生活經驗,遵從內心感受,且多采用調侃、戲虐、自嘲、自解等方式予以放低姿態、輕鬆幽默、深入淺出的表達,既接地氣,又有十足的新鮮感、代入感,很容易讓讀者産生共情。這便是當下漫畫創作的關鍵密碼——不能晦澀難懂、故弄玄虛,不能不茍言笑、生硬刻板;而是言簡意賅、洞達詼諧。要有同理心,還要有真情實感,即便是“宏大敘事”,也要突出個體化、個性化的表達,要飽含創作溫度與人文關懷,要將其自覺轉化為創作者與讀者共同的情緒感知和價值判斷,尤其能夠從年輕人的視角去觀察世界、思考問題,從而拉近彼此距離,增進互動,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説教面孔,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是在具體創作層面對人民情懷的一種詮釋和注解,即透過個體細碎入微、娓娓道來的真誠的生命體驗與藝術傾訴,與讀者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他們的歡樂,憂患著他們的憂患,感動著他們的感動,這樣的文藝創作才更深入人心,更深受人民喜歡。
其次,他們的骨子裏都是文人,都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思想充滿無限熱愛,也十分重視對其不斷挖掘與闡釋,尤其對中國水墨有著濃厚的情結和各自獨到的見解,因此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水墨這一最具本土特色的文化與藝術符號來進行創作。但相對於筆墨技法技巧而言,他們更在意性情的表達、精神旨趣的抒發,更在意現代情感與價值觀念的導入和分享,從而盡可能地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與創作活力。
此外,由於是跨界創作,他們不受所謂專業方面的過多羈絆和約束,畫起來不油滑、不僵化、不教條,放鬆、率意、暢快得多,同時還會從彼此更為熟悉與擅長的文學、攝影、插圖等其他文藝類別中自覺地汲取營養、拓寬思路,由此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更容易給讀者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觀感。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對於當下漫畫創作而言,由於産業的不斷升級完善,人民群眾需求的日趨多樣,不管是職業漫畫家還是業餘漫畫家,只要作品創作得好,有價值、有創新、有看點,都會有市場更有社會效益,會受到大眾青睞。
左:“老樹”為“小林”所畫作品右:“小林”為“老樹”所畫作品
再者,在網路時代,有了新媒體的加持和助力,漫畫能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新媒體在這裡不僅是工具,更是“舞臺”和“聚光燈”。當然,在快節奏、碎片化閱讀的今天,太一般或太高深的作品在新媒體平臺都很難得到足夠關注。這也是由網路自身屬性決定的,因此熟悉大眾審美心理、研究網路傳播模式、擁有新媒體思維等頗有必要。
無論何時,無論媒介形態如何變化,在創作上都要堅持“內容為王”的準則,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只有作品立得住,經得起人民評價和時間檢驗,才是硬道理,才會受到應有的尊重與對待。
作者:王進玉,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新水墨畫院研究部主任、學術委員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