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裏:堅定文化自信,我們的作品要突出民族性、時代性
中國網北京4月30日訊 (記者 秦金月 劉昌)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近日,中國網文化發展中心記者專訪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裏。他透露,中國美術家協會將舉辦一系列活動獻禮建黨百年。
獻禮建黨百年 中國美協更多驚喜作品等待揭秘
今年4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清華大學考察。在美術學院參觀學院校慶特別展時,習近平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要增強文化自信,以美為媒,加強國際文化交流。
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于4月21日召開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清華大學關於美術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座談會上,徐裏提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美術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是當前中國美術界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我們要採取最堅決、最有力的措施,把學習貫徹工作不斷引向深入。
徐裏在中國美術家協會召開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清華大學關於美術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座談會上講話。(中國美協供圖)
徐裏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中國美術家協會將舉辦一系列精彩活動,並奉上一批高品質的作品獻禮建黨百年。
徐裏説:“我們都非常榮幸,因為大家能夠親歷見證、能夠參與到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這樣美好的時刻,參與到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據悉,中國美術家協會已經承接多項重要美術創作工程。其中,在即將落成的中國共産黨黨史陳列館中,中國美協將負責主題展覽的部分。另外黨史館的廣場上也將建設四尊大型雕塑,屆時可以成為觀眾參觀打卡的好地方。
此外,中國美協還將舉辦慶祝建黨百年的美術作品展,反映中國共産黨一百年來所有的輝煌的歷史畫面,體現共産黨人不忘初心、勇往向前、敢於犧牲、為了信仰奮鬥終身的感人精神。據徐裏透露,這些畫都非常之大,很多都是3米×8米的巨幅。“因為這些作品我們要留給歷史,留給後人,讓我們今後的子孫通過這些作品能夠了解中國共産黨的偉大,了解中國共産黨的路走得不容易。讓老百姓更加熱愛黨,更加珍惜我們的社會,珍惜我們的生活。”徐裏説。
幾代中國油畫家共同探尋“油畫中國化”問題背後的答案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中國油畫家之一,徐裏眼中的中國油畫又有哪些深刻涵義?
油畫作為藝術界的舶來品,傳入中國不足500年。徐裏為我們簡要介紹了油畫在中國的發展史。
據傳,1581年,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攜天主、聖母像抵達中國後,帶來了歐洲的油畫藝術。後在清乾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以繪畫供奉內廷,從而把西方的油畫技法帶入了皇宮。一方面,郎世寧來自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讓中國人對油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他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因此,郎世寧的油畫又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中國人的審美。
徐裏介紹,中國早期的油畫家大多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他們赴法國、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國深造,如大家熟知的徐悲鴻先生等。老一代藝術家把歐洲的古典寫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風格帶到中國,並且建立了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對此後中國美術人才的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革命戰爭年代,國難當頭,很多油畫家拿起畫筆作武器,號召中國人民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貢獻力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油畫深受蘇聯影響,以巴維爾•彼得羅維奇•契斯恰科夫教學體系為核心的油畫教學迅速成為中國油畫的單一教學體系,並在當時培養了一批油畫骨幹力量。
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後,中國油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從學習、借鑒西方經驗到重新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文化,中國人在油畫乃至美術事業上開始了全面覺醒。
徐裏認為:“新時代的中國油畫應該説是處於一個最好的歷史時期。”
事實上,以徐悲鴻、林風眠、董希文、吳冠中等著名畫家為代表的幾代中國油畫家都在不斷探尋一個問題:油畫的“中國化”,即中國的油畫如何體現中國元素、中國符號、中國精神和中國審美?徐裏坦言:“這是我們大家一種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徐裏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國家的富強、對文化的自信,相信作為外來畫種的油畫一定會通過中國人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能夠把中國文化的精神、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追求、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和中國人的價值理念在油畫當中很好地體現出來。
徐裏暢想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很好地説,油畫,這是中國人的油畫,這是中國人畫的油畫,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油畫家所表現出來的油畫是不一樣的,因為這裡有中國人的價值理念。”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裏(攝影:劉昌)
民族性、時代性和自身個性要“三性合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
徐裏認為,文化自信恰好為油畫“中國化”提供了解決方案。而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的美術事業要堅持“三性合一”。
首先,要體現民族性。畫家的作品要在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傳承的基礎上,從中汲取精髓、營養,能夠看出中國深厚的文化歷史的積澱和厚度,要有中國精神、中國元素在畫面當中體現。
其次,要有時代性。所謂“時代性”就是代表了這個時代的一種觀念、理想和追求,繪畫中的技術、技巧等要不斷延伸和創新創造。
最後,畫家要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
徐裏認為,西方的繪畫作品大多個人主義色彩濃厚。中國的畫家當然也有自己的風格和個性,但我們的畫家要求要更高。要成為著名畫家,或者作品成為傳世之作,“三性合一”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這三性完整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你的這件作品才會成為代表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徐裏説。
他用了兩幅油畫作品舉例。
羅中立作品《父親》(資料圖)
一幅是著名畫家羅中立的代表作《父親》。徐裏認為,這部作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品名稱從《粒粒皆辛苦》改為《我的父親》,最後定名為《父親》,實際上體現的形象就是中國人的父親。這件作品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反映了改革開放給藝術家在思想觀念和作品呈現上帶來的巨大影響,反映了中國在當時的歷史巨變。
李節平作品《小夫妻》(資料圖)
此外,青年畫家李節平在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獲得油畫類金獎的作品《小夫妻》也給徐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幅作品體現的是一對農民工夫妻白手起家蓋房子的情形。徐裏回憶當時對於這張畫的看法,最初大家的意見並不一致,徐裏就説:“別看小農民工(作品《小夫妻》)不起眼,50年以後、100年以後來看這張畫的時候,就能夠通過這張畫了解到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所有建設,城市建設、道路建設等。”通過這幅畫,可以了解到那個時代裏農民工的生活狀態,了解到當時的歷史狀態,“所以這張畫可能一看不起眼,但你好好研究它的時候,它就是代表一個時代。”
徐裏認為,以這兩幅畫為代表的一批畫作,其中的情節最普通、最常見、不容易被發現,但這些樸實的作品隱含著深刻內涵、會震撼你的心靈。
文明可以互鑒,但文明不是取代
為時代而畫,是徐裏在採訪中反覆強調的理念。
“這個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盛世,因為中國人從落後到膜拜別人,到今天相信自己,這是個歷史性的轉變,這是思想上的一個最根本的改變。”徐裏進一步解釋説:“如果只是向別人學習,那你永遠是學生;你永遠抄襲、模倣別人,你仍然還是別人的學生。”只有自強自立,遵循自己的文化傳統,站在自己的文化發展歷程中,以人民為中心,發現你身邊的有情感、有溫度、能打動人的故事和內容,在作品中表現人民,與時代同步伐,才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能夠建成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是怎麼建設出來的?一定會有很多的故事,會有很多很動人的形象,就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挖掘,而不是關在屋子裏自己想像,那是畫不出來的。”徐裏説。
此外,畫家在思想觀念上、語言表達上也要堅持中國文化的立場。“只有堅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你才會從自身的文化、自身的血脈、自身的靈魂出發,而不是用別人的思想,別人的觀念來改變我們,或者通過別人的思想觀念來融合我們的一些內容,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徐裏表示,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審美追求和西方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不是一個否定另一個,而是要站穩自己的立場。”
他認為,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兩座高山,兩條不同的道路,“文明可以互鑒,但文明不是取代。因此我們要站在我們的文明裏,站在五千年曆史的一個長度、維度、高度來認識、理解、復興、創新自己的文化。這個時代就是我們傳承和創新創造最好的時代。”
該如何理解文明可以互鑒,但文明不是取代?
徐裏以“絲綢之路”為例,東西方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進行交流,這其中不僅僅是貿易經濟的交流,更是精神文化上的交流。“所以正因為有了交流,我們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藝術上一些新的形式通過交流而産生,相互影響。”
徐裏認為,“這在絲綢之路當中有非常好的體現,比如敦煌的壁畫,可以看到印度文化、中東文化、甚至西方文化和我們東方文化幾百年、上千年的交流所産生出來的藝術作品。所以你能看到當時各種不同的元素符號在那裏互相的碰撞、互相的融合、互相的發展。這就是文明互鑒當中的互相學習、借鑒、碰撞而産生的。”
但徐裏同時也強調:“中國人不會因為這種文明的互鑒而改變自己。在相互吸收的過程當中,她還是發展自己,所以她最後發展出來的這些壁畫也好,其他的藝術門類也好,一看就是東方的,一看就是中國的。”
東西方繪畫的區別與互鑒
回到油畫上,徐裏認為,東西方在畫面上的審美追求是不一樣的。例如,西方的風景畫,特別是寫實的風景畫是按照焦點透視等科學的技法來呈現的,人物畫會通過解剖學、色彩學、光學等技法把人物畫得非常寫實。
但中國人的山水畫和人物畫則不一樣,“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中國人畫畫不要求太像,太像會認為反而‘熟’了,反而沒有境界了。”這是為什麼呢?徐裏解釋説,因為“沒有想像的空間了”。
“中國人的山水是自然景物與人內心互相關照之下所産生的一種帶有詩意的、畫家經過昇華以後要表現出來的某種意境的山水和風景。讓觀眾去欣賞這個風景的時候,他看到的不僅僅是風景山水,通過風景他還能感悟到很多思想上境界上的昇華,所以中國人的畫是可以看,可以欣賞,還能夠感悟,還能夠昇華,(與西方是)不一樣的。”
徐裏認為,中國人畫人物不要準確,要求的是意趣,通過筆墨的表達、線條的表現、對人物的理解,畫面所産生出來的趣味,畫所要表達的內容、內涵應該是更加的豐富,更加的高級,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和西方的繪畫是不一樣的。
油畫從西方傳來之後,與中國文化有了很好的融合。事實上,西方很多繪畫流派也借鑒了東方的藝術,例如印象派本身就受到了日本浮世繪的影響,而浮世繪乃至整個日本繪畫、日本文化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
徐裏表示,從繪畫的角度來講,中國文化的高度和厚度,是非常值得西方人來欣賞和學習的。中國的繪畫自古以來就是在真實當中體現更多的抽象和意象。而西方現代派的很多作品,並不基於原來古典的寫實主義,而是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各種流派正在逐漸發展開來。
徐裏認為,這“實際上都是互鑒過程當中碰撞出來的一種新的火花、新的追求、新的觀念”。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裏(攝影:劉昌)
文化走出去和請進來:藝術家的工作任重道遠
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文化的走出去和請進來要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徐裏從自身經歷出發,談了很多想法。
作為蜚聲海內外的中國畫家,徐裏的很多作品在國內外的重大展覽中展出、獲獎,被諸多博物館、政府機構、收藏家等收藏。他的各項榮譽跨越國界。2007年入選中國油畫50家,2011年入選“藝術之巔”——中國油畫2010年度10大人物,2012年被授予烏克蘭大使獎,2013年被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授予“傑出藝術成就獎”,2015年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授予榮譽院士,2016年獲俄羅斯美術家協會蘇裏科夫金質獎章,2017年被授予比利時東方文化騎士勳章。
徐裏在交談中也提到了他的油畫《四臂觀音》被洛克菲勒家族收藏,至今仍挂在他們的客廳裏。而在2019年,他的油畫作品《對話》收藏並陳列于義大利達芬奇博物館,這也是達芬奇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張中國畫家的油畫作品。
享譽國際,受到國外同行的尊重和讚美,徐裏認為,這其中兩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視:
其一,是我們的國家強大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大了,中國的藝術家就是受益者。隨著國家影響力的強大,我們的藝術家有機會受到外國人的尊重。
其二,徐裏認為他的油畫作品能夠體現中國文化、中國元素,而不是照搬照抄、模倣西方的油畫,所以他的畫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代表中國的。之所以受到國外收藏家的歡迎,正是因為他們認為徐裏的油畫對於他們的收藏來説,代表著中國畫家在油畫上的追求和表達,是一種中國元素的補充。
談到“文化走出去”,徐裏表示,中國外文局是我們黨和國家最具代表性的對外宣傳機構之一,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中國美術家協會也在致力於讓中國美術走出去。
徐裏介紹,十八大以來,中國美協在世界上五十多個國家舉辦過展覽,把中國畫帶出去交流。通過這樣的形式,國外的各界人士可以進一步了解當下中國文化和中國文藝的生態,對中國文化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同時,中國美協還致力於“文化請進來”。
例如,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創辦于2002年,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累計100多個國家的4000余位藝術家參展,觀眾一百餘萬,已成為國際上參展國家最多的美術交流平臺,展覽被譽為“當代國際繪畫、雕塑藝術展示的中心”。
徐裏表示,舉辦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就是希望通過這個平臺來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話語權,把我們中國人的思想理念通過展覽很好地傳播出去。
在徐裏看來,像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這樣的展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為參加過的國外藝術家對中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只要他們來到中國,到了北京、上海,或是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他們的思想都會有所改變。很多國外的藝術家都紛紛感慨:“中國藝術家的展覽環境太好了,中國藝術家的工作室太高級了。”
徐裏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經濟和文化是一體的,是缺一不可的,要形神兼備。只有文化強,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強國、大國。所以美術工作者仍然任重道遠。
記者:秦金月
攝影攝像:劉昌
視頻製作: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