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禮讚時代先鋒 汲取榜樣力量
中國網4月23日訊 《見字如面•初心季》上期節目“活力”主題,通過分享涉及分田到戶、恢復高考、勞務輸出、香港回歸、下海經商等重大時間節點與歷史內容的一些書信,多角度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發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就;本週六21:20播出的第九期節目“先鋒”,我們將為觀眾打開幾位優秀共産黨員及其家人的書信,重現先進模範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作為時代楷模的榜樣力量。
楊學明致岳父楊善洲:房子不蓋不行了
楊善洲,感動中國2011年度獲獎者。他1951年參加工作,1952年入黨,曾任雲南省保山地委書記多年。1988年退休後,他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22年,臨終前把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捐贈給了國家。
楊善洲對國家慷慨,那待家人又如何呢?
2010年楊善洲老人離世後,家人翻出來一封他珍藏了40年的舊信。這是一封入贅楊家的女婿楊學明,早在1970年因為家中急需蓋房,而寫給時任保山地委副書記的老岳父楊善洲的請示信。當時,楊學明跟楊善洲的大女兒楊惠菊已結婚兩年多,翁婿之間還未曾謀面。楊善洲只是在兩人結婚時寄回來30元錢,並囑咐家人不準請客,不準收禮。
楊善洲儘管在當地擔任領導幹部多年,但生活質樸,下鄉時總穿雙草鞋、戴頂草帽,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草鞋書記”。由於一心撲在工作上,拿人民群眾當家人,每當他去到哪個村聽説有人生活困難,就安排大隊(現在的村委會)幹部,先拿出他自己的工資去買點糧食或被子,幫助困難戶渡過難關,又或者哪個生産隊沒有買種子的錢,就立即拿出錢叫通訊員去買種子,因此在用錢方面,楊善洲真正能幫到自己家庭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即便是在入贅大女婿楊學明1970年因家中急需蓋房,寫給老岳父楊善洲的請示信裏,觀眾也可一窺這位黨的好幹部當時的家庭生活窘境:
“小牛圈就要塌爛了,大房子後面的陰溝水已經從劉家的地裏淌了出來,那棵大李子樹,倒在了陰溝裏,不論大雨小雨,家裏都到處是水,晚上不敢睡覺,燒火做飯的地方都沒有一個。一下雨,兩個妹妹就哭個不停。”
想必當年楊學明面對家中如此境地,能鼓起勇氣給老岳父楊善洲寫下此封請示之信,其心情也是五味雜陳的,除了問候、請示,或許其中還帶有一絲抱怨。但房子“不蓋不行了”,
而蓋房面臨的經濟壓力和買地基之難,使得楊學明和家庭其他成員,都只能寄希望於楊善洲能夠出手幫襯了。
結果全家人在熱盼中還真收到了楊善洲的回信,其核心內容卻是他為全家人出了個令人哭笑不得的“錦囊妙計”:“我實在沒有錢,房子漏雨,人難居住,也確實很困難,現將這30元錢寄回去,先買幾個盆盆罐罐,哪漏雨,先接一下漏下的雨水,或者是挪一下床舖,暫時躲避一下……”
直到38年後的2008年,楊善洲家才蓋起了幾間磚瓦房。房子蓋好後不久,當地電視臺拍攝了一期關於楊善洲的電視訪談節目。訪談中,記者問他:“我聽説您辛辛苦苦幾十年,還住在舊房子裏,心裏不委屈嗎?”楊善洲馬上解釋:“別老是説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你到我家去看看嘛,我們家現在寬敞得很,三間瓦房加起來有80多個平方米!”記者説:“那也不怎麼樣,跟別人比,還是差得老遠。”楊善洲急了,大聲説:“我是一個黨員,哪能光想著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麗堂皇,群眾卻過著艱難的日子,那我們常説的‘為人民服務’不就成了騙人的假話了嗎?”
實際上,一直到去世前,楊善洲都沒有給過家裏多少錢。他把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一生貢獻給了國家,把自己平時的工資收入大都給了最需要幫助的人民群眾,唯獨沒有留下什麼給自己和家人。
本期節目中,青年演員高曉攀將化身楊家贅婿楊學明,為觀眾演繹他1970年因家中急需蓋房而不得已寫給老岳父楊善洲家那封請示信,讓我們得以從信中記述的楊家當時的諸多生活細節裏,去細細品味一位優秀共産黨員的高風亮節。
王偉與妻子阮國琴的關聯信:我的理想我的夢已經實現
2001年4月1日,美國一架偵察機侵犯我國南海領空,我軍隨即派出兩架戰機跟蹤攔截。其間,美軍偵察機突然撞向王偉駕駛的編號為“81192”的戰機,王偉被迫跳傘墜海,壯烈犧牲時,年僅33歲。
王偉烈士生前,除了是我海軍航空兵某部飛行員、中隊長,少校軍銜外,他還是一位丈夫和父親。
王偉與阮國琴是高中同學。從少年時一路走來,阮國琴見證了王偉從懷揣藍天夢,到最終成為駕駛戰鷹高高翱翔的天之驕子的全過程。實際上,他們不僅是愛侶,更是知己。
在王偉于1991年9月1日寫給阮國琴的一封情書中,他特別激動地向心上人彙報了自己首次實現超音速飛行後的真實感受:“忽然間,座艙裏靜得發奇,連我自己的心跳聲都難以聽見,現在的飛行速度超過音速一倍!聲音消失了。這是怎樣一種奇妙啊!……飛行速度在保持了40秒後又降了下來。‘轟’的一聲,我又聽到了發動機的隆隆聲,又回到了凡間。”繼而王偉在信中幸福地寫道:“我的理想,我的夢已經實現了!”
就在寫下這封情書的第二年,也就是1992年夏天,王偉以一條用子彈頭做墜飾的項鍊作為聘禮,迎娶了自己心儀多年的完美女孩阮國琴。從此這條遠比真金白銀珍貴的項鍊,就將他們小家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在妻子阮國琴眼中,王偉在熱愛飛行的同時,也是個“多才多藝、熱愛生活的人”。他喜歡唱歌、下棋、釣魚、養花,會彈吉他,會作曲,會做飯、佈置房間,還曾親自給阮國琴設計製作了一條時裝裙子。
原本王偉最後一次駕機升空,只是他職業生涯中的一次“例行任務”。就在執行此次任務的前一天晚上,王偉還在電話裏一如往常般告訴阮國琴:“我值班,不能回家了。”沒想到,這竟成了他與妻子最後的訣別之言。
王偉跳傘墜海失蹤後,我海軍及地方有關單位共計10萬人,連同當地大量的人民群眾志願者,整整持續搜救了15天,360個小時。無數的目擊者都見到王偉就降落在那片海域,可至今仍未找到烈士的遺體。
當年,由於王偉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美撞機事件的解決進程,他的下落一時成為引人注目的國際熱點。其間臥病在床的王偉妻子阮國琴,則強忍著滿腔悲憤的眼淚,親筆致信美國總統布希,義正辭嚴地為丈夫討還公道。
直到4月11日,美國政府終於改變了此前的強硬蠻橫態度,向中國人民和王偉家人深表歉意。正義得到了伸張,公理戰勝了強權。英雄若泉下有知,應感寬慰。
2001年4月17日,人民海軍以最隆重的方式——海葬,為“海空衛士”王偉送行。烈士遺孀阮國琴悲抑難忍,寫下一封祭奠之信,向自己的愛人、孩子的父親,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阮國琴在信中寄語陰陽兩隔的愛人:“你撲向大海時實踐的只是自己在軍旗下莊嚴的誓言!”並殷殷告慰丈夫的在天英靈:“阿偉,你為國獻身,雖死猶生,你永遠與大海同在!”
本期節目中,青年演員俞灝明與張萌,將為大家分別帶來王偉烈士生前23歲時,在第一次駕機飛完超音速飛行後,寫給心儀女孩阮國琴的那封情書,以及10年後在人民海軍為烈士王偉舉行海葬儀式當天,由烈士遺孀阮國琴,寫給自己丈夫的此封飽含殷殷惜別深情的祭奠信。節目願與各位觀眾一道,謹借這兩封跨越時空且催人淚下的關聯信,禮讚榜樣,致敬英雄。
孔繁森寄語小女兒孔玲: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新時期黨員幹部的楷模孔繁森,生前3次進藏,歷時8年,足記踏遍了西藏地區的山山水水,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友誼,最終以身殉職,用生命書寫了一個靠得住、有本事、過得硬、不變質的共産黨人光輝榜樣的形象。
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去工作,當時擔任中共山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離開家中78歲的老母親、3個幼小的孩子和體弱多病的妻子,遠赴西藏,到海拔4700多米的崗巴縣擔任縣委副書記。其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開過,為在農牧區推廣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孔繁森幾乎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
1988年,山東省繼續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認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經驗,準備讓他帶隊。此時孔繁森年近九旬的老母親生活已不能自理,3個孩子也尚未成年,都需要有人照看,而他的妻子則動過幾次大手術,體弱多病。當孔繁森的老母親問兒子咱能不能不去呢,他跪在母親跟前堅定地説:“我是黨的人,黨需要我。”然後,再次背起了行囊。
孔繁森第二次進藏後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當時全市有56所敬老院和社會福利院,他親自走訪過48所。他經常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説:“我每見到這些孤寡老人,就像見到我遠在家鄉的老母親,照顧好這些老人,也就是為我的老母親盡孝了。”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滿,組織決定任命他為阿裏地委書記,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服從。阿裏是西藏最為艱苦的地方,最低氣溫零下40多度。別人向上級打了40多封報告請求調離,年近50歲孔繁森卻樂於堅守在此。
1994年初,一場罕見的特大暴風雪席捲了阿裏高原,孔繁森迎著暴風雪到受災最嚴重的改則縣和革吉縣指揮救災。2月27日淩晨,孔繁森躺在革吉縣曲倉鄉一座牧民的帳篷裏,劇烈的頭痛使他怎麼也睡不著,他感到心跳加快、胸悶氣短、天旋地轉。有著高原生活經驗和醫學常識的孔繁森,預感到死神正在朝他逼近,可他放心不下遠在山東的老母親、妻子和兒女。他支撐著病體,打開手電筒,在筆電上給身邊工作人員寫下了如下交待:“不知為什麼我頭痛得厲害……人有旦夕禍福,萬一我發生不幸,千萬不能讓我的老母親、家屬和孩子知道,請你每月以我的名義給家裏寫一封報平安信……我在哪發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好在這一夜孔繁森沒有倒下,而經過前後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阿裏人民也最終戰勝了這場罕見的雪災。
同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因發生車禍不幸殉職。人們在料理他的後事時發現了兩件令人心碎的遺物:一是僅有的8塊6毛錢;二是他寫的關於發展阿裏經濟的12條建議。
孔繁森生前,與家人時有書信往來。其中,孔繁森早在1993年9月,他剛做完直腸瘤手術後,在病床上寫給自己不僅考上了大學,還獨自前往學校報到入學的小女兒孔玲的一封家書,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在這封信裏,孔繁森以慈父的口吻,回顧了自己早年從獨自赴濟南當兵,到日後成為一名共産黨員的成長歷程,並坦言由於文化水準低,工作上有時會感到力不從心。由於孔玲是家族中出現的第一位大學生,孔繁森在肯定女兒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因為自己遠在西藏,不能為女兒入學報到前來送行感到遺憾。於是他隔空寄語女兒,希望她能夠“儘早成為一個人格、素質俱佳的,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家庭的需要……我相信你一定會成長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儘管這封家書是孔繁森剛接受完手術後,躺在病床上草草寫成的,他仍在信中與女兒分享了自己的壯志雄心,表示“我現在只能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在黨安排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做點貢獻。對此,爸爸也是壯心不已。”
本週六21:20,黑龍江衛視與騰訊視頻《見字如面•初心季》第九期節目,誠邀廣大觀眾與先鋒模範人物同行,讓我們一道由時代榜樣身上感受人性的光輝,從中汲取陽光向上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