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梁君健:好萊塢在中國電影市場何以式微

發佈時間: 2021-03-24 08:46:42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近日,由好萊塢出品的兩部動畫電影《貓和老鼠》《尋龍傳説》先後在中國院線上映。不過,與連續刷新紀錄的春節檔相比,不論是主打情懷回憶的《貓和老鼠》,還是部分採用中國元素的《尋龍傳説》,都沒有掀起什麼波瀾。

《貓和老鼠》劇照

如果將視野拉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2020年,上映的幾部好萊塢大片也沒有令人滿意的票房表現。同年,進口片票房佔國內總票房的比例降至16%。由此,人們不禁問道,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真的水土不服,已經日薄西山了嗎?

事實上,直到今天,好萊塢電影仍是最為成功、也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性文化産品,其跨文化傳播水準堪稱優異,擁有成熟的IP資源和文化影響力。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好萊塢製片廠就摸索出一整套全球發行的系統,編導創作者也發展出適宜大銀幕觀看的普適性故事模式,這讓絕大多數地區的電影觀眾對好萊塢電影十分熟悉,也很依賴。可以説,好萊塢電影至今在全球絕大多數的銀幕上依然保持著主導者的位置。

不過同為事實的是,好萊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性在日益下降。以2019年為例,好萊塢進口片中只有2部進入年度票房前十榜單。好萊塢電影一度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扮演著救市角色。1994年,針對市場的不景氣,電影局批准以國際通行的分賬方式每年引進10部外國影片,主要是好萊塢商業大片。自第一部進口分賬片《亡命天涯》引進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增長動力,國産電影也找到了提升自身水準的參照,將娛樂性和藝術性相結合成為國産影片努力的方向。與此同時,好萊塢電影也成為中國電影業的最大威脅。隨著世紀之交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進口片配額的提升一直是高懸之劍。中國電影業在21世紀初下定決心展開全方位改革,也是為了更好應對市場開放後好萊塢電影這一最大外來競爭者的挑戰。

《尋龍傳説》劇照

近年來好萊塢電影在國內影響力日益下降,首先是21世紀以來國産電影快速發展帶來的此消彼長。2004年,國産片票房在改革的推動下首次超過好萊塢電影。2012年中國進口片配額正式從20部提升到34部時,也僅僅影響了2012年這一年的國內票房分佈,2013年國産片隨即重新奪回優勢。截至2021年年初,內地歷史總票房前10名中僅有一部進口影片,其他影片或是將類型化特徵和娛樂性需求充分結合的影片,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或是成功傳遞當代共用價值的新主流電影,如《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等。可以説,今天的國産電影基本上可以滿足國人各方面的需求,不斷提升的類型意識和工業美學,對於國人當下議題和情緒的主動呼應,對於主流價值和歷史傳統的繼承發展,都讓國産電影牢牢地佔據了中國市場核心,也成為社會文化生活的中心。

此外,也正如一些從業者所言,好萊塢電影不及預期的表現,也與其針對中國觀眾的宣發策略沒能與時俱進有關。隨著中國電影産業的不斷發展和數字技術帶來的媒介變遷,中國電影的宣發也不斷創新,短視頻、粉絲文化、社交媒體賬號傳播等社交媒體時代催生的新的宣發手段已經被國産影片廣泛使用。這些宣發方式更接地氣,也更加貼近人們的接受習慣,為國産電影帶來重要機遇。中國目前是網路售票比例最高的市場,票務平臺成為很多國産影片的製作發行方,這也讓網際網路的宣發資源更多地流向國産影片中。

未來,中國電影行業仍要與好萊塢這樣的全球領先電影機構密切合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進口影片仍然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電影市場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包括好萊塢在內的全球多元文化産品的貢獻。而全球電影業也需要在持續發展的中國市場中分享機會,這也是中國市場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個方面。一直期待在世界範圍內講好中國故事的中國電影,應學習好萊塢的全球化市場策略及創作經驗,尊重生産創作規律,堅持專業導向,在互相借鑒和充分競爭中繼續成長。

(作者:梁君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