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兩會見“文”|潘魯生:文化創意人才要接“鄉土中國”的地氣

發佈時間: 2021-03-07 13:06:4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葛蕾

中國網3月7日訊 兩會期間,中國網文化發展中心特別策劃專題節目《兩會見“文”》,邀請多位文藝界委員,圍繞提案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主題展開探討。

本期節目獨家專訪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潘魯生委員建議培養鄉村文創人才,發展鄉村文化産業。以下是採訪實錄:


問: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想法?

答:十幾年前我就開始關注手藝農村這樣的一個特色文化産業,也做過這樣的一個項目。從我們現在這個調研情況來看,這種主體一定是從人才培養的素質開始關照,特別現在是欠缺的是高層次人才,相對是比較短缺的。就是説高等院校的設計師、藝術院校的設計專業,包括這些師生如何通過他們的知識系統,能介入到這個鄉村文化産業這個實體當中來。我想這可能還存在一些距離。


問:根據您的調研結果,目前主要是哪些方面的人才比較短缺?

答:我們現在技能性人才是有,大部分包括手工編織、民間手工藝這一方面的技術人員是有,但是轉換、創意、設計這方面的人是不夠的。其實要想完善這種知識體系,我感覺如何把鄉村手工業的産業,和農業這樣的一個産業鏈條,把它嫁接起來,形成我們現在市場所需求的包括小型的文創産品、農副産品的轉型,現代手工藝的産品的轉型,我感覺它都需要設計師的融入。我想技術加設計這一塊是最短缺的。

那麼另外一個方面,我感覺現在鄉村特色文化産業還存在一個碎片化的問題。因為難以形成規模形成集群,形成品牌,這就需要我們健全特色文化産業的行業組織。過去你像工藝美術行業它有行業協會。

但作為鄉村這一塊,如何把鄉村工藝的聯社把他們組織好,有助於我們産業管理,包括産品的行銷,包括設計、創意師的融入,我想這樣能提高發展的産能。

第三個方面,就是説鄉村文化特色産業的服務機制還需要加強。因為現在包括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這些措施做得都非常好,在鄉村治理這個層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但是鄉村文化産業也急需專門的人才,包括很多設計師,有文化管理、藝術設計這方面創新能力的這樣的人才。我想如果是能融入,可以提升我們産業經營的理念,也提升整體的發展水準。


問:農民在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發展道路上,如何收益?

答:這幾年的調研當中,我們也看到不少的農戶在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發展過程當中,仍然處於打工的狀態,沒有作為生産和文化生態的一種主體角色,在文化産業發展過程當中,他們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感覺,這也需要更多的資本、更多的公益事業去關注鄉村老百姓的這種處於産業鏈低端的水準,提升他們創新發展的能力。我想在這一塊,我感覺應該是破解這個難題。

那麼同時,我想也應該破除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當中的一個發展的瓶頸和壁壘,從根本上增強鄉村民眾適應當代文化和生産發展的一種能力,就是説他接觸新的東西要快,他掌握新的技能要快,適應市場的運作也要快,所以説如果是想鄉村文化産業形成一個體系,從中受益,我想我們應該建立這樣的人才梯隊,使我們這個産業真正地有持續發展的動力,解決內生動力問題。


問:如何培養鄉村特色文化産業人才,需要哪些機構配合?

答:其實這個鄉村文化振興啊,它有很多的方面。其實我們現在鄉村和城市是一樣的,它需要一個創意的平臺和文創相關的孵化。因為這個孵化器的作用,我想在城市的文創當中司空見慣,但是進入鄉村以後,我們就發現很多的問題並未解決。所以這一次我的建議當中也提出來,要充分發揮因地制宜的作用,當地有很多的資源,包括鄉村孵化器的作用,也借鑒我們城市孵化機制的模式,統籌包括我們從政府層面、産業層面、高校層面、科研層麵包括金融方面的介入,多渠道的、多網路,這樣把這種資源能形成一種集合體,提供在資金管理包括資源策劃等方方面面的一種綜合配置。

那麼同時,我想它的根本目的,是吸收本地人才和返鄉青年,因為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喜歡文創,但是他們的關注點大部分是在城市。

如果鄉村有這樣的創意點,或者提供這樣的一個很好的平臺,我想孵化和培育具有鄉村文脈的這種原創的文化産品,是非常有發展潛力的。

我想這種市場無論是資本市場、人力資源市場和消費市場,都應該是有很大的空間。

我想我們應該從中完善孵化器的機制,搭建很好的一種平臺,匯集方方面面的人才,促進鄉村文化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問:到2035年,中國鄉村會有怎樣一番景象?

答:“十九大報告”當中,對鄉村振興做了一個很好的藍圖規劃。按照2035年的規劃,我想我們真正能達到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樣的總要求。那麼鄉村振興,我想文化振興是非常關鍵的。

一批帶有共同價值的包括鄉土博物館、鄉土景觀的規劃帶、田園共同體……包括前一段我到青島的西海岸調研,他們當地做了一個叫鄉村會客廳,這種創意就非常好。它是把鄉村旅遊和鄉村文化客廳有機地結合起來了,我想這樣一種文化的設施、文化的復建和文化産品的推廣,做到了完整的統籌。

那麼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鄉村的耕讀文化,鄉土民情、鄉村記憶還有以鄉村為主體的鄉土博物館,現在應運而生。無論是我這幾年去的地方在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也包括民族地區,很多地方都開始做鄉土博物館,我想這種博物館的應運而生。一方面可以滿足旅遊消費,同時我感覺它是對鄉土文化的一種記憶。另一方面一些有價值的傳統村落包括民居、宅居、文化大院,這種文化景觀應該得到充分的認識。

因為現在國家也出臺了有關政策,包括傳統村落的保護條例,我們現在也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很多傳統村落得到了保護。但是如何把它用好很重要,因為政府主導,村民最終是要受益的。

我們很多的專家學者在積極地參與這種傳統村落如何把它用好用活,真正讓我們現代的人能享受到傳統鄉村文化的魅力,能享受到文化資源帶來的幸福生活,這一塊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想我們鄉村有很多自然的節氣,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民俗活動,包括我們的傳統節日、鄉土的集市這個東西一定是要激發出來,就是這種生活的活力。包括我們現在除了春節,我們還有很多的集市。其實很多的傳統節日當中有輔助性的很多民俗活動,利用這種民俗活動,利用二十四節氣相關聯的活動,那麼可以研發一系列的文化創意産品。因為這個跟農業、農村和農民這三者都是有關的。

另外還有一些現在我們高科技的東西了,包括迴圈農業、創意農業、體驗農業,包括我們的田園綜合體,這些東西都是方興未艾的。如何在這樣一個大家嚮往農村、嚮往美麗的鄉村,在這個時候,我想我們可以做一些和文創有關的,使得我們傳統的文化資源,真正變成我們文化的財富。


委員自述

我們民間文藝工作者其實就是田野采風者,我們的工作其實就是在鄉村、在田野,那麼如何把我們現在民間的文化整合好,使我們鄉村的手藝包括我們節日的生活為紐帶,傳承好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現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在實施的兩大工程,一個是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還有一個是中國民間工藝整合這兩大工程。從文化資源這個層面做好徵集,那麼同時也想在資源整合的過程當中進行轉化,從而使我們的文化傳承、工藝的發展,真正地為鄉村文化做一點貢獻。

鄉村特色文化産業它一定是一個朝陽的産業,它一定會為國家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保護好我們的文化基因,特別是民間文化的種子能發揮積極的作用。那同時它也為創業文化産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化資源,如何把這樣的一種資源,帶入到我們的當代社會,服務我們的老百姓。我想這樣的工作它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這幾年的調研有成果,也有困惑,同時我感覺也有很好的一種希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