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優選匯 | “請別讓我那麼快長大”——我看“小戲骨”系列影視劇

發佈時間: 2021-01-22 14:38:34 | 來源: 中國文藝評論網 | 作者: 羅夢琪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編者按:日前,由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網路文藝評論優選匯發佈成果。

第二屆網路文藝評論優選匯圍繞“因網而生,向美而評”的主題,緊扣2017年以來的網路文藝開展評論,創新精選重要網路文藝作品145部,評論範圍包括網路演展、網路影視、網路遊戲、網路文學等網路文藝各門類各領域。自2020年10月啟動以來,收到國內百餘家高校院所和報刊網站來稿700余篇,通過初評復評、文章查重,57篇文章入圍網路票選,終評參考網路投票推選出30篇優秀評論文章和2家優秀組織。

網路文藝評論優選匯活動旨在切實貫徹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網路文藝評論工作、加快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等明確要求,倡導批評精神,有效團結凝聚壯大網路文藝評論隊伍,推動構建良好網路文藝生態,每兩年舉辦一屆。

即日起,中國網文化頻道將轉載發佈30篇優秀評論文章,以饗讀者。文章均為作者來稿版本,未經編校,不代表本網觀點。


“請別讓我那麼快長大”

——我看“小戲骨”系列影視劇

羅夢琪

《小戲骨》是湖南廣播電視臺的品牌欄目,在全國首創“小孩演大劇”,“演經典、學經典”的節目模式,所有演員都是6—12歲的少年兒童。于2015年12月12日在湖南衛視首播,並同時在騰訊、愛奇藝等網路平臺播出。節目一播出便好評如潮,伴隨掌聲而來的還有如《小戲骨系列的8部高分劇,最高的一部竟有9.2分,厲害了我的娃!》、《演技吊打流量鮮肉!“小戲骨”到底為什麼可以這麼火?》這樣帶有強烈褒義字眼標題的文章。由此可見,“小戲骨”的出現確實給當下流量明星聚集的演藝圈帶來了一些希望,也讓觀眾對演員演技有了新的要求。但是,我們來看看“小戲骨”系列演繹了哪些經典劇目——《水滸傳》、《白蛇傳》、《紅樓夢》、《焦裕祿》、《白毛女》、《劉三姐》等。

誠然,“小戲骨”的演技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但是對於這一群6—12歲的孩子來説,這些作品背後深刻的涵義是否可以被準確接收、理解,然後經由他們來演繹出來呢?這樣的節目受到追捧,又會給少年兒童群體帶來哪些影響呢?

焦點一、電視、網路加速對兒童心理意識的“塑形”

今天,兒童節已經不再是孩子們的專屬,越來越多的老、中、青年人在社交媒體上撒嬌賣萌,自稱“寶寶”。而真正的寶寶呢?似乎已經變得越來越“老成”。我們經常會對小孩子的一些話感到驚訝,覺得這不像是幾歲的孩子能説出來的。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這樣寫道:“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得不眼睜睜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偽成人’的劣等面目時,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為可悲。”

那麼,孩子怎麼會變成“偽成人”呢?以前的孩子為什麼就不會讓人覺得“老成”呢?對此,我們可以在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裏的另一句話找到一點答案:“電視侵蝕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因為“電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沒有秘密,童年這樣的東西當然也不存在了。”19世紀末,電視的出現改變了書本只能通過想像來營造畫面感這一局面,人們可以通過具體的畫面形象、演員造型等等看到小説裏的人物是什麼樣子的,即使大家對熒屏上的形象並不滿意,但是只要我們看過一次這樣的人物形象,這個畫面就會在我們腦海當中揮之不去,影響讀書體驗,觀眾們囿于這樣的境況,只能是“受者”,而無法改變。

只要留心觀察我們如今的影視劇,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兒童形象都是“人小鬼大”,長著小孩兒的臉和身體,卻説著大人的話,甚至在今天的影視劇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觀眾會成為某兩個孩子的“CP粉”。比如《小戲骨白蛇傳》中由周芷瑩(許仙)和陶奕希(白娘子)兩位小演員組成的“許白CP”,就受到了很多觀眾的追捧,甚至還為這一系列的“小戲骨CP”專門開了一個貼吧——“小戲骨吧”,在這裡有433746張帖子,有9969人關注,説明這樣的“兒童劇”形式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肯定。但是細想之下,節目組讓一群孩子進入成年人的世界,努力去理解、揣摩、模倣成年人的愛恨情仇,著實有悖于他們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有網友甚至發文説:“就是為了看一群小孩兒演繹愛情,為了看10歲的小孩兒是如何生出許仕林的。”正是受這樣的獵奇心理的驅使,使得網友對這些“童星”們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小明星們因為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也因為背後的節目製作方需要更多的關注度和點擊量,所以節目組在微網志上放出了《小戲骨黃飛鴻》中飾演十三姨的周漾玥的“美照”,照片中的女孩化著精緻的粧容,巧笑嫣然,配文道:“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百草紅葉黃花。”隨後@了周漾玥的微網志。


因此,不僅僅是觀眾對“童星”們的“催生”——潛意識裏希望他們可以和成人明星一樣,同時電視與網際網路的出現更是加劇了大家對這些孩童“圍觀”的熱衷程度。尤其是網路,現在的網路影視本身就有大批的網友群體,加之社交媒體的發達,大家在網路上的交流可以被所有人都看到,因此“由衷讚美”和“惡言相向”都會引起不小的注視,給“童星”們的“無形”的壓力讓原本是孩子的他們變得敏感而成熟。

焦點二、成年人的越位讓兒童産生自我認知的偏差

2015年12月5日,湖南衛視《小戲骨》節目上線了實驗短片《大浴堂》。隨後,在2015年12月12日——2019年11月20日的四年時間裏,節目一共推出了16部不同題材、不同年代的影視劇,其中最受關注,也是好評率最高的是《白蛇傳》(2016)、《放開那三國》(2017)、《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2017)和《水滸傳》(2018),而《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和《白蛇傳》這兩部在豆瓣上的評分竟然高達9.2和8.4分。似乎看過這部劇的人,都伸大拇指,高調點讚。

可是當陶奕希(白娘子)片場一邊吃著西瓜一邊傻笑,周芷瑩(許仙)片場直播笑呵呵的説“我的老婆呢,她在拍戲啊”,這樣的畫面我們真的可以感覺到她們是只有10歲左右的兒童嗎?另外,大家交口稱讚的白娘子其實違和感並不輕,儘管小演員陶奕希身段輕盈,打戲利落,五官清秀,然而一個10歲的孩子,要演繹一位曆盡千帆的白娘子,未免還是無法做到,奶聲奶氣的童音也總會讓人忘記這是白娘子。其實這也是所有“小戲骨”系列劇中小演員共同的問題。而《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劇組也很坦誠,説他們懂《紅樓夢》,只是因為演員還是孩子,無法讓他們體會到癡男怨女纏綿悱惻。他們只好用最大的努力將一部講述癡男怨女的愛情巨作變成一部小孩子相親相愛一家人好人有好報的肥皂劇。可事實上,《紅樓夢》是一部以寶黛愛情為主線的愛情悲劇,在這裡面我們能看到政治官場、世風人心。雖然滿紙荒唐言,卻有一把辛酸淚。這一點,小戲骨版的9集共260分鐘,遠遠撐不起這部近百萬字皇皇巨著構築的小説王國。

《童年的消逝》中這樣寫道:“兒童過早的接觸到了大人的社會,見識到的東西多了,辨別能力卻跟不上,面對各種資訊不知如何篩選,更不知道如何拒絕成人世界中某些觀念和言行,他們會模倣成人的某些行為,還以為那是好的。”因此,除了節目組這一社會成年群體的縮影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干擾以外,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更是問題的關鍵。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林妙可在升旗儀式上表演《歌唱祖國》,而因為這個女孩的亮相,據統計,開幕式第二天,北京家長們想讓孩子當“童星”的比例直線上升至10%。

現在在任何一個瀏覽器上,只要我們在搜索欄上輸入“少兒播音主持培訓班”或者”少兒表演興趣班”這樣的字眼,我們就可以看到大片的少兒培訓機構廣告,甚至有些機構在廣告宣傳欄上就打出“快速成為少兒演講家”“為小演員搭建廣闊舞臺”之類的宣傳標語。在做什麼都講究效率和速度的今天,人們對於“速成”“短期培訓”“極速飛躍”“迅速提升”這樣的詞完全沒有招架之力。我們的兒童就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成長,而“在大人的眼中,林妙可小小年紀可以日進鬥金,是‘望子成龍’的典範。”家長們放任孩子出鏡,接受媒體的採訪和互動式直播,卻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能力是殘缺的、不完整的,而家長的干預只能加劇家長們對孩子的變相“催熟”只能導致現在的孩子缺失童心,變成一個“偽成人”。明代哲學家李贄説:“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去真人。”

在商業利益的威逼之下,“小戲骨”系列影視劇為了維持自己的熱度只能不斷地迎合觀眾,尋找噱頭,本質不過是取悅觀眾,消費孩子。影視劇如果真的想要做出好劇、獲得口碑,還是要從內容上多下功夫,畢竟“形似”的美只能是短暫的,“形神兼備”才能真正擁有歷久彌新的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