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新媒體時代,文藝評論何為?

發佈時間: 2021-01-18 09:54:11 | 來源: 中國藝術報 | 作者: 夏潮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今年是我國接入國際網際網路20週年。20年來,網際網路發展速度與影響力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網路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網路文藝異軍突起,數量爆髮式增長,規模急劇擴大,網路上文藝熱點事件層出不窮。網路使文藝創造方式、傳播方式、展示方式、欣賞方式和評論方式都發生了深刻改變,網路文藝成為關注度很高的一個新領域。這是一個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我們如何看待這個時代、應對這個時代的挑戰?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思考。

第一,應對新媒體的挑戰,要把握正確導向,營造“以理服人、實事求是”的文藝評論生態。新媒體的時代更需要導向。導向是文藝評論的靈魂。新媒體為評論打開了便捷、即時、互動、多元的廣闊平臺,有利於激發文藝評論的勃勃生機和活力。但同時也要看到,在新媒體上,大量“評論”缺乏專業素養,缺乏基本的學理判斷和思考,缺乏正確的價值導向,過於強調個人化的意見表達,漠視客觀的評價標準。魯迅先生曾經説過,“批評家的錯處,是在亂罵與亂捧。”從某種意義上説,當今新媒體上的評論現狀,恰好為“亂罵”與“亂捧”打開了“方便之門”。面對紛繁複雜的新媒體環境,確保文藝評論健康發展,必須牢牢把握好評論的主心骨。這個主心骨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一定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鑒賞、觀察、剖析文藝現象和文藝思潮,理直氣壯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第二,應對新媒體的挑戰,要遵循傳播規律,塑造“質樸清新、快人快語”的文藝評論新風。文風決定影響力和傳播力。好的文風,對於評論的生命力至關重要。新媒體時代,尤其要注重語言和風格的創新,內容上要深入淺出,語言上要生動活潑,不是説都要模倣時尚的網路語言,但是要短小精悍。改善和改進文風,不是説要一味迎合網民的口味,更不是為了簡單地博得粉絲“點讚”而降低品格。長期以來,文藝評論工作者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機構,很多人的文章不太適應新媒體的語言要求,這就更加需要學習。我們如果不關注這些,就只能自娛自樂,寫的文章傳播不廣,做的工作就都是無用功。

第三,應對新媒體的挑戰,要全面整合媒體資源,建設“權威公信、廣泛聯動”的文藝評論陣地。陣地很重要。陣地是發揮評論作用的平臺。部落格、播客、微網志、微信等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工具的發展,為文藝評論開闢了新的陣地。能否掌握新媒體陣地,直接決定著文藝評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要支援專門的文藝評論理論網站建設,支援綜合類網站和商業網站的文藝文化的頻道和欄目建設,鼓勵和幫助廣大文藝評論家掌握新媒體運用技巧,支援一批具有專業權威性又符合大眾閱讀習慣、“叫好又叫座”的文藝評論新媒體平臺,構建評論的全媒體格局。

第四,應對新媒體的挑戰,要吸引群眾廣泛參與文藝評論,建設“百花齊放、同心同德”的文藝評論隊伍。“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為群眾廣泛參與文藝評論開闢了廣闊舞臺。網民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聲,並不需要某個人或某個組織批准,也不需要審稿,盛行的“拍磚”、“點讚”、“吐槽”等網路行為,就是網民在文藝評論領域廣泛發聲的生動體現。而且,在有些藝術門類,比如電影、電視、戲劇、美術等,已經從網民中涌現出了一批有影響的草根藝術評論者。有時候,文藝評論家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評論只要是真正的評論而不是“起鬨”,或許有些簡單粗放,甚至不很理智、不很全面,但往往有許多獨到之處,是評論工作活力所在。同時,有很多網上評論心口如一,也是監督文藝創作的有生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講演中講到,“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們既要發揮好文藝評論家這支隊伍在文藝評論中的主力軍作用,又要善於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引導和發揮好群眾評論的作用,讓不同風貌的評論作品在新媒體的文藝評論百花園中繁花盛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