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文化類綜藝打破“綜N代”魔咒

發佈時間: 2021-01-18 09:17:12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李夏至 | 責任編輯: 劉雅晴

在國産文化綜藝的序列裏,作為央視總臺強勢文化IP的《國家寶藏》自推出以來便備受關注。這檔節目自2017年首季播出,在第二季收官之後,第三季遲遲不曾亮相。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國家寶藏》第三季終於開播,再度收穫超高口碑。


停更兩年


第三季壓縮製作成本


第三季播出至今,《國家寶藏》在豆瓣評分9.5分,連續三周位列國內綜藝榜第一;年輕人喜歡的B站給出了9.9分的評分,彈幕超過40萬;節目播出一月有餘,累計登上微網志熱搜25次,全平臺熱搜40余次。《國家寶藏3》徹底打破了國內文化類綜藝節目“綜N代”難續前作精彩的魔咒,並用大量的內容和形式創新,給觀眾帶來了不少意料之外的驚喜。


在《國家寶藏》總導演于蕾看來,節目在空了兩年之後走到第三季,有著非常大的壓力,“觀眾們一直在催更,在等待這個節目上線。兩年之後再見面,要拿出什麼樣的節目才能不辜負觀眾們的期待?我們猶豫了很長時間,我們是在原來路上前進,還是去改變?”從單一的呈現國寶轉向做歷史文化遺産,是節目組邁出的第一步,但真正從想法變成實際操作,節目組面對的困難也是前所未有。“從一個文藝作品的創作上來講,我們從視覺、舞美、製作、服裝道具、後期剪輯拍攝各個方面都在努力提升。很多觀眾都在節目的彈幕上説‘經費在燃燒’,但其實我們的經費是在壓縮,演播室從前兩季的5000平方米壓縮到了2000平方米。”


于蕾透露,節目決定正式投入製作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這樣一個特殊歷史節點,節目組不希望創作的提升是通過花更多的錢去實現,而是希望“用我們的創作能力去讓這個節目顯得更高級”。


增加外拍


“三顧茅廬”請來富大龍


在籌備第三季節目的過程中,因為遭遇疫情,實地調研這一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準備工作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面對無法外出的情況,欄目組只能通過電話、視頻和各地的專家們做遠端的案頭調研,但關於文物的取捨以及內容的實際設想必須通過實地驗證。節目組一眾主創調侃,每做一次節目就像讀了一次研究生,從查閱典籍、整理資料,到實地探訪、專家懇談,再到結合網路社交平臺尋找觀眾們的興趣點……他們不僅要在短時間內讓自己從一個“小白”起步快速完成“文物掃盲”,還要實現從專業到通俗的電視表達轉化。一季節目從無到有,從雛形到成型,中間要經歷無數次的推翻又重來,經常是一家博物館還沒正式去踏訪,研究文案就已經超過20萬字了。


以歷史文化遺産為拍攝主角,也意味著節目要走出博物館,前往實地外拍。《國家寶藏》執行總導演周宇辰介紹,這一季的歷史文化遺址很多都是當地的著名景點,幾乎都是全年無休狀態,更不存在有閉館日一説。“所有涉及到的文物拍攝,需要空曠人少的空間,我們只能放在下午5點半閉館後的時間去拍。文物拍攝又對燈光要求比較高,所以拍攝進行得也相對緩慢,經常就要熬到晚上11點多才從館裏出來。”像節目組拍攝布達拉宮時,拍攝的困難還在於任何設備都只能攝製組自己扛上扛下。“布達拉宮內部都是比較高的樓梯,一天上上下下七八回,上去一個地兒大家都要先喘個半天。”她説。


第三季裏,沈騰神似兵馬俑、富大龍演活了秦始皇等名場面被觀眾反覆提及,促成名場面的背後也來自導演組的努力。《國家寶藏》演員總統籌孫丹透露,其實節目組在前兩季時就邀請過富大龍參與,很多粉絲在官微底下對他的呼聲也非常高,但是之前他一直覺得自己的性格不適合上節目。到了第三季,秦陵的主題確定下來以後,對於嬴政這個重要的角色,導演組、編劇組、藝統組甚至專家組一致覺得富大龍是最佳人選。孫丹就再一次去和富大龍的團隊溝通。“我們覺得沒有什麼能比秦陵更合適的機會了,他應該是感受到了節目組的誠意,更重要的原因是秦陵打動了他。最終他不負眾望,為所有人貢獻了這段經典的表演。”


細節較真兒


讓歷史照進現實


雖然是一檔綜藝節目,但是《國家寶藏》的場景還原度其實不亞於紀錄片。于蕾介紹,節目組對細節的認真體現在方方面面,不僅有文字上的字斟句酌,而且演員們身上的服飾、粧發以及現場的道具都經過嚴格的考據。“在現場的時候,大家就無數次遇到由於歷史原因無法實現預設的場景,比如説想給嘉賓拿個橘子,但那個時代沒有橘子;想給嘉賓搬個椅子,但專家説這個時候不能坐椅子。”


在節目組看來,節目播出後也為公共史學的傳播提供了非常好的體驗,于蕾認為,“我們把對於歷史的想像,還原成非常視覺化的、具體的一個場景,很多東西就會想非常細緻。比如,用什麼樣的硯臺,拿什麼樣的筆,坐什麼樣的椅子,使什麼樣的布料,甚至於説謄抄一個東西時是用一個本子,還是一張紙,都需要在真實歷史裏找到答案。”


而在執行總導演畢波看來,第三季的成功不僅在於主創團隊挖掘素材的努力,根本還在於團隊試圖還原的不光是國寶的前世今生,還有“讓歷史照進現實”的視角。節目中出現的古今人物,無一不是國寶身上歷史文化的承載者,“文成公主與西藏大學原副校長張廷芳、塑俑的工匠朝與攝影師趙震,布達拉宮紅宮修建時的工匠和今天的保護團隊,敦煌翟家窟裏的先人和壁畫修復師李雲鶴老師一家等。不止我們目力所及的同胞,還有歷史長河裏燦若繁星的先賢,大家都具有同一個共性,‘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所做的工作只是把這些仿佛模糊了的歷史關聯重新連接上,去尋找那個‘我們為什麼是今天的我們’的答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