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歷時兩年考古發掘公佈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防體系基址”重見天日

發佈時間: 2021-01-14 08:57:31 |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作者: 崔毅飛 | 責任編輯: 劉雅晴

歷時兩年考古發掘公佈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防體系基址”重見天日


城墻、馬面、護城河組構城防體系,墻基最寬可達24米,城墻下發現前朝墓葬……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歷經兩年的考古發掘,作為北京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這將為了解金中都城墻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提供依據。此外,到2022年,以現存城垣遺址為核心的“金中都遺址公園”有望開工建設。


發現


城墻最寬24米配以馬面、護城河禦敵


2019年-2020年,為配合金中都城墻保護和展示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豐台區文化和旅遊局對西城墻、南城墻部分點位開展考古發掘。歷時兩年,一段完整的城防遺址重見天日。


西城墻考古現場,位於高樓村的金中都城遺跡旁。昨日,北青報記者從西側步入探坑向東約50米,看到兩側土層標記有多條白線。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館員、此次考古發掘項目的領隊丁利娜介紹,他們會根據土質、土色進行區分標記,由此判斷這是不是城墻,而通過考古調查,腳下這塊地面確定為護城河遺跡,寬約66米。


護城河以東便是城墻,僅存夯土基址,表面佈滿半圓形的小坑。丁利娜解釋説,金中都的城墻是由夯土築造,打夯時會留下不計其數的“夯窩”,在他們發現的城墻基址中,最寬可達24米。而在城墻基址旁還有其他發現,指著墻址外側一處圓角長方形輪廓線,丁利娜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便是馬面遺跡,長約20米、寬約7米的馬面是突出於城墻外側的建築,係二次增築,週邊包磚,能夠提高城墻的防禦性。此外,考古人員在墻址內側還發現有順城街道遺跡。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此次考古發掘共計2900平方米,通過對西城墻高樓點位、南城墻萬泉寺點位的發掘,共發現金中都城墻遺跡5處,總長約60米;發現城內道路2條,殘長約20米和40米。丁利娜指出,這些新發現讓考古人員首次確認了護城河、城墻、馬面的寬度、營建方式、保存狀況,厘清了城墻與護城河、城內道路的關係,而新發現還不止於此。


《金中都水關遺址考覽》一書記載,金中都城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分別向東、西、南各擴展約3里,向北擴建百米修建而成。據丁利娜介紹,他們在萬泉寺附近的南城墻下發現了唐代墓葬和遼代墓葬,這為金中都城是在唐幽州、遼南京城基礎上改、擴建的史實提供了考古學證據。而在城防體系之外,還出土有“官”字款磚及定窯、鈞窯瓷片等遺物。


延伸


金中都遺址公園將串接三處城墻遺跡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金中都外城地表僅存三處殘墻,分別位於豐台區盧溝橋鄉的鳳凰嘴村、萬泉寺村、高樓村,1984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位置隱蔽,知名度並不高。


豐台區文旅局文物科科長付然介紹説,為展示好這三處夯土遺址,豐台區政府已經開始籌建“金中都遺址公園”,遺址公園一定要突出遺址特色,通過公園綠地將這三處遺址串接起來,打造成麗澤商務區附近重要的歷史地標。由於三處遺址分佈于金中都外城的南城墻和西城墻,公園最終會呈現為英文字母“L”形。


付然透露,金中都遺址公園目前由豐台區文旅、規自、園林等部門統籌推進,同時徵求北京市相關單位及專家意見,力爭2022年開工建設。


記憶體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國家。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並改稱中都。金中都採取外城、內城、宮城回字形相套的形式,外城北城垣長4900米、西城垣長4530米、東城垣長4510米、南城垣長4750米。


1215年,金中都被蒙古鐵騎摧毀。歷經868年,金中都的地表城址多已無存,《金中都水關遺址考覽》中標注了其地理方位,外城西北城角位於今羊坊店附近、東北城角位於宣武門內翠花街附近、西南城角位於鳳凰嘴村,東南城角位於北京南站附近。僅存62年的金中都,是北京成為首都的開始,因此在北京的建城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