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科技+文化:打造電影全産業鏈體系

發佈時間: 2021-01-11 09:13:16 | 來源: 科技日報 | 作者: 滕繼濮 | 責任編輯: 劉雅晴

“我們擁有世界先進的室內恒溫水下攝影棚和亞洲最大的室外拍攝水池。恒溫水池經過過濾,清澈見底,水質達到五星級酒店泳池的標準。”東方影都水下製作中心的工作人員一邊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一邊按下造浪設備的按鈕,瞬間,原本平靜的水池巨浪澎湃。


而在目前全國最長的調音臺前,錄音師任興強介紹:“這座擁有杜比全景聲白金認證的混錄棚,有霸氣十足的調音臺,配備了55隻音箱的陣列,在這裡能感受到全景聲帶來的強烈震撼。”


新發展格局下,影視文化産業路在何方?近日,記者走進東方影都融創影視産業園,探訪這座電影工業化全産業鏈基地創新發展之路。


東方影都融創影視産業園總裁孫恒勤表示,“十四五”開新局,東方影都正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在創新發展中搶先機贏主動。隨著國內影視行業總體向好,破解影視文化産業發展的難點,要從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需求側改革切入,從滿足人們趨新趨變趨優趨異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發。


“科創+文創”賦能影視産業高品質發展,一個以科技為支撐、國內領先的影視工業化體系正在東方影都加速崛起。


科幻電影: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


一部在東方影都完成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徹底擺脫了國産科幻“五毛錢”特效的固有印象,雖不是十全十美,但從口碑到票房,豎起了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


去年,就著科幻熱度,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也稱“科幻十條”,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


尤其是,要以科幻電影特效技術發展引領帶動電影特效水準整體提升,鼓勵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電影特效底層核心技術和平臺工具,支援電影數字內容加工處理和數字版權保護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産業化,支援國産高精尖電影裝備的研發生産和推廣應用,建立完善電影特效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表示,科幻源於夢想,對於激發想像力、培養創造力具有獨特作用;科幻繫於國運,對於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傳播國家科技文明和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科幻在於人才,在培養科學與文明交融、培育創造創意人才和促進創新創造創業等方面發揮著日益凸顯的作用。


孫恒勤認為,“科幻十條”的發佈,是中國電影的重大轉折期,東方影都將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科幻創作,涵養生態雨林、推動事業發展,引育科幻人才、激發創新活力,加快建設有利於科幻繁榮發展的開放合作高地、創意創造高地、創投創業高地、人才集聚高地。


全産業鏈配套的電影工業化生産體系


《流浪地球》的成功,背後是從原著到導演、演員以及後期製作等全産業鏈的調動。這也給予了中國電影從工業化角度重新思考的提示。


“影視産業創新發展,應搶先機贏主動。”孫恒勤表示,重點就是加強影視文化産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需求側改革。


東方影都定位一直非常清晰,即全産業鏈配套的電影工業化生産基地。孫恒勤表示,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影視基地都是以“外景地+影視旅遊”模式為主,明確以工業電影基地定位的基地非常稀缺,而東方影都目前是國內規劃最超前、標準最高的工業電影基地。


在最早引入《環太平洋:雷霆再起》《瘋狂的外星人》等大項目時,東方影都發現,參與製作出一些爆款電影,也只是收了一些“場租”,産業鏈、供應鏈不完備,本質上是限制整個行業的發展。


於是,東方影都通過整合集聚企業資源,搭建起一體化服務平臺,推出影視拍攝服務指南和資源庫,針對不同團隊的多樣化需求,提供“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務、全流程跟進”式服務,並聚合業內高端製作資源。


“電影之所以能被稱為工業,需要上下游多維度的配合,東方影都不僅僅是提供了高標準的廠房。”孫恒勤介紹,如今東方影都正在引入頭部影視項目與引進一流配套兩方面同步推進,形成分工精細、門類齊全的影視工業化生産配套企業群,夯實産業生態的基礎部分,“而紮實的基礎生態又帶來了巨大的用工、就業需求,從而提升整個青島西海岸影視産業發展的人氣;同時,通過政策不斷聚合人才、項目、資金、技術,盤活青島豐富的影視資源,帶動文旅、教育、科技等産業板塊的發展。”


截至目前,東方影都産業園已集聚項目總投資2000億元,註冊影視企業450余家,累計接拍100余部影視作品,票房累計超過100億元。海內外220余家影視企業來此洽談,吸引包括《超能一家人》和《獨行月球》等60余部影視作品在這裡拍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