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走近日曆書——看得見傳統,留得住美麗

發佈時間: 2021-01-04 09:12:20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鄭娜韓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從傳統舊式日曆到如今功能多樣、款式豐富的日曆書,日曆書市場逐年火熱起來。今年,在日曆書的銷售排行榜中,既有《故宮日曆》《豆瓣電影日曆》《物種日曆》等“老牌強隊”的身影,也有《敦煌日曆》《頤和園日曆》《天壇祈年曆》等後起之秀。一本好的日曆書是如何設計出來?如何兼顧日曆書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通過日曆書將文化傳播出去?近日,記者採訪多位出版者和設計者,為大家講講關於日曆書的那些事。


系統性策劃很重要


日曆書這一波熱潮的開始,無疑要從《故宮日曆》説起。


2010年《故宮日曆》以1937年版為藍本復刻出版,憑藉其深厚的故宮文化內涵、活化文物藝術的形式以及精美的圖書品質,在日曆書市場上掀起“驚濤駭浪”。


“這些年,故宮博物院在年輕人群體中日益受到關注,故宮文創和出版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獲益於故宮深厚的文化給養,故宮出版社在大眾文化傳播和新媒體融合領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故宮日曆》正是在這樣的懷抱中成長壯大起來的。”故宮出版社非遺編輯室主任、《故宮日曆》責編徐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故宮日曆》之所以能火起來,並帶動日曆品類圖書走向廣大讀者和民眾,一方面依託故宮IP,另一方面也源於其策劃的系統性。徐海介紹,圖書策劃與編輯大多是點性概念,沒有從點性思維上升到結構性思維,但是《故宮日曆》從一開始就做了12年的整體規劃,確定以十二生肖作為或隱或顯的主題線索,把生肖的計時功能和文物主題結合起來,一年一個主題,12年下來就形成品牌。


這樣有主題性的策劃,也給後來者帶來啟發。例如《敦煌日曆》,也是採用每年更換一個主題的方式,2020年主題為“五台山”,2021年主題為“觀世音”,均通過一個主題來介紹一類敦煌作品,然後再分專題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敦煌壁畫和敦煌文獻,結合當年遊客最想了解的敦煌藝術內容進行設計。而依託于電影、圖書和音樂評論交流的社交媒體社區“豆瓣”,則將自己的主題聚焦在電影領域。已經出版了5年的《豆瓣電影日曆》,每天都會呈現和推薦一部電影,有優秀國産電影,也有國外佳片,有經典老電影,也有新上映的電影佳作。這些電影是從豆瓣60萬電影條目庫中提取的,以豆瓣的電影評分為首要參考標準。


先讓文化實用起來


“日曆作為古代中國社會人們記事記日的必備品,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已漸漸失去其功能。《故宮日曆》從傳統中汲取元素,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新的功能,適合當代大眾的需求。”徐海在分析《故宮日曆》為何受到市場青睞時補充説道。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為介紹故宮藏品,推動文化傳播,1933年至1937年出版《故宮日曆》,後因戰亂戛然而止。《故宮日曆》從一開始編輯出版,就已經形成了“國寶日讀”的理念,甄選藏于故宮浩瀚寶藏的文物,每日一張藏品圖片,歷代書畫、器物交雜穿插。


2010年起,復刻出版的《故宮日曆》在繼承原有理念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審美、知識、記事等功能,每張文物圖片都配以短小的文字説明,融古代藝術于現代生活。在日期頁上,還可臨摹習字、記載日記和心情隨筆。這些變化都讓日曆從傳統的、一次性的日用品變為可以收藏和反覆閱讀的圖書。


“産品開發是基礎,用戶的選擇是檢驗的標準,日曆書的流行反映出讀者的需求,是要具有文化+産品特性的。”徐海説。


説到底,不管誰設計、設計什麼,日曆首先還是得實用。《敦煌日曆》設計方之一、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所長趙曉星告訴記者,《敦煌日曆》就是定位於服務敦煌文化愛好者的手帳日曆,在保持風格“最敦煌”、內容“最準確”、格調“很時尚”的基礎上,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現在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離不開手帳,手帳是隨身攜帶的,不能太厚太重。所以,《敦煌日曆》比其他日曆書薄,就是出於實用性的考慮。”趙曉星説。


在實用性上,面向文藝愛好者的《豆瓣電影日曆》也花了很多心思。豆瓣豆品供應鏈負責人蔡鑫鑫介紹,《豆瓣電影日曆》在策劃之初就不只是一本日曆,更是一本電影推薦指南。今年的日曆書在支架上新增了收納功能,使用後可以像書一樣存放在書架中一字排開,成為系列電影經典書籍收藏。日曆背面還增加了書寫日記的功能,特定紙張額外加強了遮蔽度,使得背面印刷和書頁不會影響頁面觀感。


再將文化傳播出去


文化要走進日常生活,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日常生活才具有審美化的載體。當日曆書用起來了,所承載的知識、文化、價值觀才能得以傳播。


《豆瓣電影日曆》每一年都由專業團隊選片,規避掉過於娛樂化或商業化的院線電影,更多考慮具有思考價值和長期審美價值的電影。讀者可以通過日曆內頁上精心選出的電影臺詞或影評,了解影片的情感表達或價值觀,收穫對生活的啟發或思考。


敦煌文化愛好者在使用完一本《敦煌日曆》之後,對敦煌文化中的某一類壁畫和文獻內容就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如2021年的《敦煌日曆》,就收集了敦煌壁畫中的觀音單體像、觀音經變和敦煌本《觀音經》,實際上等於為讀者整理了一整套敦煌保存的觀音資料。


“承載敦煌文化和注重實用性是《敦煌日曆》最重要的兩個特點。深入挖掘敦煌文化,設計出既能呈現敦煌藝術之美,又能引領當下時尚潮流,同時兼具實用性的産品是我們的目標。”趙曉星説。


走過12年的《故宮日曆》,如今儼然成為人們了解和走進故宮的“紙上博物館”。讀者通過“紫禁城龍時空”“山水有清音”“快走踏清秋”“美意延祥年”“瑞獸祝昌隆”“豐年禾黍香”等主題,不僅對故宮各個門類藏品以及文物背後的文化內涵有了更多認識,還打開了了解古代藝術寶藏的一扇窗。


“如今,很多人將購買和贈送《故宮日曆》作為迎接新年的一個儀式,還有不少人將《故宮日曆》作為收藏品,這些都賦予這本書滿滿的生活氣息和儀式感。”徐海説,“這種儀式感陪伴我們每天的生活,若干年後某一天回頭看,會發現裏面承載的是文化和審美,也是自己的過往。人們通過《故宮日曆》,看得見文物,看得見傳統,留得住歷史,留得住記憶,留得住美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