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讓長城活起來傳下去

發佈時間: 2021-01-04 08:45:18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張 賀 鄭海鷗 王玨 | 責任編輯: 劉雅晴

甘肅張掖讓愛護長城深入人心


漢明長城永續傳承


在遠方層層疊疊黛藍色山脈的映襯下,兩道古老的城墻並行著向更遠處蜿蜒前行,高於地面的那道黃色城墻是明長城,而顏色稍深的壕溝是漢長城,兩條跨越千載的古長城最近處不過十余米,仿佛攜手講述著動人的故事……


這裡是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素有“走廊蜂腰”“甘涼咽喉”之稱。山丹境內長城總長365公里,其中漢長城94公里、明長城271公里,有烽燧160座、關堡14座,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黃土版築長城,被國內外長城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


“在國內其他地區經常能看到磚石砌築的長城,而山丹境內的長城基本是用黃土通過版築的方式建造的,因地制宜,富有地方特色。而更有特點的是,在同一個地點,漢明長城並列,也是國內少見的。”山丹縣文物局局長張靂説,“長城是山丹的一張名片,保護長城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讓‘露天長城博物館’永續。”


在山丹縣,愛護長城的理念深入人心。早在2009年,山丹縣政府就率先出臺了甘肅省第一個縣級長城保護管理辦法。“在山丹,任何工程如果要在長城附近開工必須做到三個必須:必須請專家現場勘查、必須由縣政府開會討論、必須有文物部門的批准,否則不能動土。”張靂説。


山丹縣將長城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成立了長城文物保護所,組建了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文物局等文物保護管理機構,並在長城沿線鄉鎮成立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聘請了84名業餘長城文保員,開展長城巡查,保證長城安全。


硤口村黨支部書記方偉就是一名業餘長城文保員。他負責的漢明長城有4公里。作為土生土長的硤口村人,小時候方偉經常到長城上玩耍,他説:“那時長城要比現在完整,我們這裡溫差大、風大,風蝕作用強烈,對長城危害很大,保護刻不容緩。”方偉從2014年起在長城兩側種植防護林,面積達4600畝。一排排的杏樹和榆樹逐漸長大,減緩風速,減少水土侵蝕,對長城保護十分有利。隨著養殖場的擴大,方偉帶動了80戶村民養羊致富。“以前村民放羊經常要穿越城墻,每一次踩踏都是破壞,我帶動村民圈養養羊,儘量減少對長城的擾動。”方偉説。


依據甘肅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山丹縣將把峽口古城至新河驛近20公里的長城打造成旅遊景區,建成鎖控金川、峽口古城、金山子烽燧、新河驛旅遊觀光集結點,修建旅遊綠道和觀光步道,對長城沿線環境及整體風貌提升改造,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休息驛站、露營地、觀景臺、遊客中心、研學基地等。


方偉最早在長城兩側種的那批杏樹2020年開始挂果了,他的養殖場現在養了800多只羊,每天在養殖場裏一抬頭就能看到漢明長城蜿蜒起伏的身影。村民對他説,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對村民説,好日子還在後頭呢,咱們把長城保護好,以後遊客多了,日子會一天比一天更好。”方偉自信地説。


浙江台州推進文旅融合


江南長城別具魅力


在浙江省台州臨海市,蜿蜒5000多米的江南長城遠近聞名。


江南長城即台州府城墻,全長6000余米,現存5000余米。2001年,台州府城墻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讚譽其為北方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江南長城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完全不同於北方長城的風貌,江南長城穿林、臨江,本身也更顯秀氣。從攬勝門拾級而上,江南長城兩側樹木叢生,林蔭幾乎要把長城整個包裹起來,爬山虎蜿蜒帖服、鬱鬱蔥蔥……微風拂來,沙沙作響,舉目四望,滿眼碧綠。從河南遠道而來的遊客王麗珍説:“行走在江南長城,不僅能與歷史對話,還是‘清肺’之旅,超出預期。”


江南長城上的許多細節引人注目。一塊石磚上鏨刻的“同治十年十一月造”引起了人們注意,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在許多地方張貼有二維碼,“掃一掃”便能聽取語音講解。


走到一座敵臺前,臨海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彭連生介紹,江南長城由城墻墻體、城門、城樓、甕城、護城河、護城橋、敵臺、馬面、垛口、女墻等組成。台州府城墻城門現存7座,分別為崇和門、攬勝門、朝天門、望江門、鎮寧門、興善門、靖越門。“江南長城首創雙層空心敵臺,把甕城修作弧形,兼具防禦和防洪功能,所以在各地大面積拆除城墻過程中,它因實際功能無可取代得以保存,在國內非常罕見。”


遵循“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原則,當地進一步推進文物保護、文脈傳承——有序推進台州府城墻修繕工程,堅持古風古韻、修舊如舊;連續舉辦台州府城墻保護日系列活動,讓城墻保護意識深入到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心中;推進戚繼光和江南長城主題文創産品開發,力圖鮮活地再現長城的精髓……


以江南長城台州府城墻為核心,連同巾山塔群、恩澤醫局舊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紫陽街,以及東湖,構成了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


紫陽古街始建於三國,全長1080米,寬4至5米,至今保持著唐宋裏坊格局、明清建築風貌。古街漫步,最深的感受就是進入了一幅原汁原味的古樸生活畫卷——古宅、古鋪、古街,兩側張貼的古詩詞,以及遠處的古塔、古寺,讓人流連忘返。


6家非遺展示館、城墻博物館等8家主題博物館、主題民宿群、影視産業工作室……在台州府城,遊客感受最深的是這裡的文化可看、可聽、可觸、可感知。


“城下樂事”露天演奏會、長城下讀首詩、半夜遊街讀詩……為吸引更多年輕人親近歷史文化,許多文創企業、民宿書店創新開展各類活動,千年古城日益成為“網紅打卡地”,人氣越來越旺。次第開展的“粽想對你表白”直播、“很高興認識你”直播等一系列活動,更是讓線下的熱度延伸到線上,江南長城的獨特魅力更加凸顯。


北京懷柔箭扣長城修繕加固


最小干預科技助力


因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箭扣長城由此得名。從北京市區驅車2個小時,記者來到北京京郊懷柔區西北的八道河鄉境內,抬頭望去,箭扣長城沿山勢蜿蜒起伏,景色瑰麗雄奇。據了解,箭扣長城始建於北齊,明初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用磚石修繕而成。由於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箭扣長城出現了開裂、坍塌等情況,部分毀壞嚴重。2016年,箭扣長城修繕加固工程啟動。2020年,箭扣長城三期修繕工程竣工初驗。


“鷹飛倒仰”是箭扣長城的最險段,意思是就連雄鷹飛到這裡,也要倒仰向上奮力高飛才能到頂。因為地勢險峻,在古代主要靠人力修築。即使到了現代,騾拉人扛還是主要的運輸方式。2018年,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啟動,“鷹飛倒仰”段就是修繕的重點之一。記者從山腳爬到長城,穿梭于一條密林小路。“這條路是由工人和馱料的騾子一步步踩出來的,騾子還是運輸磚料的主要工具。”工程技術負責人程永茂介紹,平均一頭騾子每天需要上山6趟,馱料約0.8噸。據介紹,騾子先將施工材料馱到臨時堆放點,臨時堆放點距離施工現場還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只能採用人抬肩扛的方式將施工材料運上山。


在修繕現場,工人將清理出來的磚再次補到原來的位置,基本看不出來修繕的痕跡。“我總結的原則是‘五隨’:隨層、隨坡、隨彎、隨舊、隨殘。”程永茂説,施工分為主體和地面兩部分,在考古清理的指導下,盡可能保留原有長城磚予以歸安。“每5米我們就將磚頭清理登記,在修繕過程中遵循原來的材料、原來的工藝,除非影響到長城墻體安全,只要沒有坍塌危險,就不再添加新磚。”箭扣長城修繕堅持“不改變原狀”“最小干預”的原則,妥善保護好長城的歷史環境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修繕過程中,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虛擬考古實驗中心利用無人機和建模記錄152敵樓各階段的修繕變化,輔助保護修繕工作,實現科技助力長城保護的落地。


箭扣長城修繕也是長城修繕引入社會資本的一次嘗試。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長城保護公募項目,通過線上募集與線下籌款相結合的方式,向社會公開籌集資金,對北京箭扣、河北喜峰口兩處長城進行修繕。為了喚起更多人保護長城,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推出捐步小程式、設計系列文創、拍攝紀錄片。一款《一起修長城》的遊戲,通過“燒磚”使人了解長城修繕制磚過程,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參與長城保護。


“箭扣段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是北京長城文化帶建設的一個縮影,展現了長城保護的理念演變、模式創新、技術提升,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北京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在長城保護方式、公眾參與和招投標、預算定額等方面的積極探索。”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説,今後要加大推進長城保護領域創新力度,創新長城保護項目管理模式,啟動長城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更好地發揮長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獨特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