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新展講述馬連良的藝術人生
嗓音敲金戛玉,扮相瀟灑出塵,他是京劇“馬派”創始人、“鬚生泰斗”馬連良,為世人留下眾多經典劇目和寶貴文化遺産。
即將到來的2021年,是馬連良誕辰120週年。12月22日,“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和北京馬連良藝術研究會主辦,北京京劇院、梅蘭芳紀念館、上海京劇院協辦,旨在紀念馬連良對中國戲曲事業的傑出貢獻,弘揚國粹京劇文化。
1982年12月,馬連良家屬將馬連良生前的劇裝、劇本、道具、配飾等無償捐贈給首都博物館。此次展覽以首博館藏為基礎,並借展部分珍貴文物,通過有關馬連良的110余件(組)展品、圖片以及影像資料,展現馬連良的舞臺生涯和“馬派”藝術精華。
展覽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鬚生泰斗”主要講述馬連良的人生軌跡及其成長、發展的歷史背景。第二部分“溫如劇藝”通過馬連良的代表劇目和戲曲服飾,表現他在藝術上的璀璨成就。第三部分“菊壇流芳”以馬連良的交遊和授藝為線索,展現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及其藝術傳承。
展廳中最為吸睛的當屬各式戲服。一件緗色“太陽蟒”,是馬連良在《秦香蓮》《龍鳳呈祥》中所穿的服裝,堪稱“馬派”劇裝的代表之一。它由馬連良創制,在傳統蟒袍的基礎上刪減繁瑣紋樣,將10個團龍蟒簡化為前後胸各一團龍,突出人物的沉穩、老練。與這件蟒袍相配的是一頂工藝精湛的相貂。相貂即改良相紗,形制與相紗相倣,但裝飾較多,一般用於丞相、太師等品級的老年角色。這件相貂帽背插一對扁擔展,上鑲立體雙龍,頗顯精美華貴,貼合馬連良在劇中所飾人物的身份。
一件“竹水衣”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它是由細竹管穿結而成的馬甲,輕薄透氣。因為京劇戲服大多是絲織品,為防止掉色、保持挺括,不能用水清洗,故演員表演時需在戲服裏穿上棉質吸汗小衫,行話稱為“水衣子”。馬連良演出時,在“水衣子”外會再套一件“竹水衣”,既透氣又隔汗,能夠起到保護戲服的作用。
展覽中還能看到馬連良1951年寫給梅蘭芳的信函,見證了兩位京劇大師的深厚友誼。馬連良與梅蘭芳多次合作演出,交情甚篤。20世紀50年代初,馬連良寄居香港。這封信函發自馬連良在香港銅鑼灣的居所,信中告知了自己的回歸行程,並説“弟回來以後,一切尚仗吾兄鼎力照顧”,可見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75歲的梁玖霞老人在開展當天就趕來觀展。“馬連良先生讓人欽佩。他守正創新,把京劇發揚光大。”梁玖霞説,看完展覺得離馬連良更近了,對他的了解更加深入。
觀眾中也不乏年輕人。媒體從業者孔潔對京劇文化很感興趣,以前就看過不少與馬連良有關的書。“這次展覽集中、系統地梳理了馬連良的藝術人生,布展提綱挈領,展品豐富多樣,人物形象立體飽滿。”孔潔説,“馬先生當年與世界各地名家開展藝術交流,博採眾長,我們今天也應當努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我沒有親眼見過馬連良先生,但這個名字是多麼響亮……”在展覽開幕式上,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滿懷深情地説,“大家多到博物館來看文化,感受戲劇界的一片暖意,傳承就有了,冬天也不冷了。”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