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模型師老原兒:幹貨,請查收

發佈時間: 2020-12-28 08:44:14 |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作者: 韓世容 | 責任編輯: 劉雅晴

科普紅人講述短視頻製作“秘籍”


模型師老原兒:幹貨,請查收


“關注模型師老原兒,身邊的知識,我用模型做給你看。”這是老原兒常在視頻結尾時説的臺詞。儘管短視頻裏的他戴著大眼珠特效的眼鏡,但是有些粉絲光憑聲音也能認出曾經常常在電視裏出現的老原兒。


老原兒,原名寧原,80後科普類節目製作人,曾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原來如此》節目中出鏡十年。他30歲離開央視創業,因疫情原因,今年開始投入到短視頻製作當中。


從傳統媒體到短視頻,老原兒的創作始終專注于科普內容。他沿用了模型道具,將大千世界中的微小生物或是那些讓人嫌棄的東西,蚊子、耳屎、頭髮、蟑螂……都變成可愛有趣的模型。


2020年4月,他從零開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科學模型王國”,生動活潑地講述著日常生活裏的科普知識,“蜘蛛網是怎麼織成的?”“蚊子為什麼愛叮你?”“救護車運輸新冠病患會不會傳染病毒?”……創作出一個又一個爆款視頻,成為了抖音的科普紅人。如今,“模型師老原兒”的抖音視頻賬號已更新83條視頻,共獲得上千萬的點讚,擁有400多萬粉絲。


粉絲們最喜歡的是他的模型製作和科普方式,“太生動了,快點更新!”“我也要讓我的孩子看你的視頻。”“我以前在電視上等你們的節目更新,現在我兒子在抖音上等。”……


這些評論給了老原兒足夠的信心繼續更新自己的科普視頻,在他看來,短視頻提供給大家一個新的角度看世界。老原兒通過對身邊知識的科普,讓大家了解到更加多元的世界,並且使得許多人對原本恐懼或討厭的事物有了新的觀念和態度。


從傳統媒體跨界到短視頻製作並非易事,老原兒也是經過不斷摸索,才漸漸明白短視頻有著不同於長視頻的製作要素。年末,老原兒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分享了他近一年來製作短視頻的獨家“秘籍”。


“負壓救護車”


觀眾的誤區,可能是更需要進行科普的地方


疫情是老原兒踏上短視頻製作的主要原因。原先需要依託團隊和大型的設備,以及眾多人力、物力、財力去完成的電視臺項目被迫停滯,老原兒的收入因此中斷。“什麼項目能夠完全依靠自己完成”,是他在疫情初期一直思考的問題。


短視頻,是他找到的答案。“我有十年的媒體工作經驗,我愛人在央視也有八年的時間了。所以,我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和現狀有明確判斷。大項目都停滯了,我們不能繼續浪費時間。我們需要去探索短視頻行業。”老原兒分析道。


關於短視頻的內容,老原兒首先想到了模型製作。他曾在央視負責電視化的視覺表達工作,使用模型講述故事的思維一直都沒有忘記。“結合我多年在科教頻道製作電視節目的經驗,模型的講述方式可以理解為一種比較討巧的翻譯語言。它把很多晦澀難懂的知識,或是看不見、説不清又摸不到的東西,進行視覺呈現。這也是我在中國傳媒大學上學時,常做的訓練。”


老原兒當年學習的是廣告專業的視覺傳達方向。在他的印象中,別人的作業都是交一篇PPT,而他總是會做一整套立體演示裝置,一邊演示裝置一邊給別人講解。老原兒認為,將講述的內容融合到手工製作中,會讓大家耳目一新,接受的主動性會更大,傳播效果更好。


日積月累的模型製作,讓老原兒訓練出了製作熟練度。從放大千倍的頭髮到長達半米的小龍蝦,老原兒模型製作時長平均需要3天左右。每一個選題從想法到實踐再到視頻的完成,則至少需要兩周的時間,這其中一多半的時間都用於查閱各種資料。老原兒和妻子搭檔,他負責策劃選題、查閱資料、撰寫講稿和製作模型,妻子負責整體把關、拍攝和後期剪輯。


4月2日,老原兒發佈了他的第一條抖音視頻——抗疫神器“負壓救護車”。不過,這一條視頻內容並不是他們原本計劃發佈的第一部作品。


就在第一條視頻準備發佈的前幾天,老原兒在去工作室的路上,突然看到自家小區門口有救護車。當時正是疫情的敏感時期,業主群頓時喧鬧了起來,許多人以為小區出現了確診病例。然而,老原兒根據自己當時看到救護車是開著窗戶的,立馬判定這不可能是疫情專用的負壓救護車。


儘管老原兒科普節目經驗豐富,從來不缺選題,但這件事啟發了他,“我突然覺得,觀眾的誤區可能是更需要進行科普的地方,所以,我立刻重新製作了一系列的小視頻,去講解負壓救護車的知識。從那時開始,我才真正從傳統媒體思維轉變到短視頻的傳播思維。以前節目的製作是,節目想跟大家説什麼就去做什麼。而短視頻的傳播,並不是把現有的長視頻剪成一個個短視頻就行,更不是去給大家灌輸一些自己知道的知識,而是站在觀眾的角度講述他們需要的知識。”


“負壓救護車”的視頻上線,立刻獲得了1萬的點讚,粉絲逐漸增加。很多粉絲認出了老原兒,“你是之前《原來如此》的主持人吧?”“太好玩了,看你視頻看上癮啦!”……


老原兒慢慢明白短視頻和長視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兩者的製作有著很大的差別,“長視頻需要大而全的呈現,相對宏大的敘事,需要説得完整全面。而短視頻更要求小而精,視頻中的細節、節奏、梗都要融于一身。短短幾分鐘,就要將所有的元素容納進去,短視頻的難度同樣很大,對我來説更具有挑戰性。”


“食指意外燙傷”


無意間獲得新選題,粉絲提供治療偏方大多有誤區


看過老原兒視頻的觀眾,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老原兒在視頻裏總是戴著一副大眼球動漫眼鏡呢?


其實,自打3月老原兒籌備視頻製作開始,他們第一個月發佈的所有視頻內容全都是淩晨兩三點才完成拍攝,“我在晚上的整個狀態都是垮掉的,拍攝效果特別不好。所以,我感覺戴上大眼球的眼鏡之後,人會顯得精神一些。後來,這個誇張的眼鏡元素本身,跟我的模型風格和符號很搭配。因此,我的所有視頻中,都保留了這個元素。”


熬夜製作模型也給老原兒帶來了一定的危險。那是他剛開始更新視頻的一個月,已經得到了四五萬粉絲的關注,“當時覺得粉絲關注量很好,應該給大家一點兒福利。當時正好剛做完關於小龍蝦的科普,很多人留言説想看關於螃蟹的知識,我們就計劃五一期間更新。可是,晚上製作模型時,我有些走神兒,左手食指碰到了一千多度高溫的熱風槍口,立刻燙了一個巨大的泡。當時我就覺得完蛋了,螃蟹的內容肯定更新不了了,特別惋惜。”5月2日淩晨,老原兒更新了一條視頻,告訴他的粉絲們原定的更新計劃無法完成了。


不過,遺憾的同時,老原兒也收到了不少粉絲的支援和留言。眾多留言中,老原兒發現人們對於燙傷的誤解有很多。


“雖然粉絲是關心,但是他們説的一些建議和方法可能是有問題的,比如説抹牙膏、抹醬油等民間的偏方。突然間收穫了這麼多‘錯誤示範’,我全部記錄下來了,再根據問題去歸納——燙傷後的水泡是怎麼來的,怎樣處理這個越來越大的水泡才正確,水泡燙傷以後怎樣才能不留傷疤……我當時一邊舉著手,另外一隻手在黑板上記錄,捋出了一大堆的問題。從那天開始,我每天記錄我的手恢復的情況,找專家和醫生諮詢相關的處理方式。”老原兒笑著講道。


經過正確的處理燙傷的方式,老原兒的食指在第五天時已經完全恢復。他開始製作了自己的食指燙傷模型,錄製了上下兩集視頻,一集講解水泡是什麼,另一集説如何處理才能不留疤,並把大家提供的偏方進行解讀。最終,視頻獲得了66萬的點讚,3萬餘條評論。而那只罪魁禍首的螃蟹,在10月份被老原兒帶去參加了《快樂大本營》。許多粉絲看到節目之後,還特意跑去留言:“就是這只螃蟹,讓老原兒燙傷了手指!”


就這樣,從4月上線,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模型師老原兒的抖音賬號已經有數十萬的粉絲,這給了老原兒和妻子極大的鼓勵。


“蚊子為什麼總叮你”


講述角度最為關鍵,十年前的舊選題成爆款


老原兒製作模型時,很是講究。他總是用低成本的廢紙箱、拖鞋底等廢棄物製作模型,即使是在生活中討人厭的動物或東西,如蝗蟲、蚊子、耳屎……他也力求把講解的東西都做得很可愛。


製作“蚊子為什麼總叮你”的專題時,老原兒總是專注于蚊子吸血的器官,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嘴”的部分。做完之後,他才發現蚊子整體的造型並不真實。“我發現,模型的腿沒有做出蚊子本身的感覺。我腦子裏又回想一下,蚊子在吸血時,腿是在空中翹著的狀態。我忽略了一些特別傳神的細節,不能僅僅把蚊子的嘴做得清楚就算完成了。”


之後,老原兒通過顯微鏡觀察,逐漸找到了正確的展示方式,改變了原先模型的腿的形狀,讓蚊子腿看起來更飄逸。


“蚊子為什麼總叮你”的視頻是老原兒目前為止點讚量最高的作品,獲得了195.6萬點讚,並直接為老原兒帶來了150萬的粉絲。談及這個視頻,老原兒直言這是十年前的選題。他剛參加電視節目時,就做過類似選題,中間幾年都會時不時再做一遍。到現在這一版本,已經是老原兒做的第6版的蚊子了。而這一次的製作,讓他有著新的感慨。


“一開始我想到這個選題,原本是要放棄掉的。因為這個內容已經講了太多年,結論也沒有改變,我當時覺得沒什麼可發揮的空間了。但是,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問了這麼多年,仍舊在問這個問題?那一定程度上説明,問題的最終結論沒有深入人心。”老原兒分析道。


他又重新查閱資料,提煉關鍵詞,再一次編寫視頻腳本。這次,老原兒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們沒有換位思考”。


他解釋道:“如果我們站在人的角度出發,就無法去理解蚊子的行為。於是,我寫腳本時,換位思考,如果一個人要去吃東西,會選擇什麼樣的食品呢?人們肯定會選擇食材新鮮、有營養、取材方便的去食用。這是我們現在點外賣和出去下館子,最需要考慮的三個要素。這恰恰是蚊子在選擇吸食對象時的三個考慮因素——血液新鮮、有營養、容易獲取。我把人和蚊子的資訊結合一下,就把大家多年來一直沒説清楚的問題,講得更明白了。”


不僅轉換了角度,老原兒還加入了一些歡樂的內容。例如,他調侃道:“蚊子愛叮的人是它認為的優質血源,這讓被叮的人會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同時,他還加入了大蚊子和小蚊子的配角元素,讓整個視頻看起來既熱鬧好玩兒,大家又“增長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識”。


“有的羊頂頭不會得腦震蕩?”


希望我的作品,讓大家多元地理解世界


老原兒也並非掌握著所有“奇奇怪怪”的知識,每做一個選題都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查閱資料,還會直接向專家討教。有時,他們也會搜尋國內外的學術類期刊。遇到生疏的選題時,他們還會買不同專家出版的同一類型的書籍,或是不同出版社的同一主題的書,比對這些書裏內容的異同,分析內核的知識點。


一次,老原兒花費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去找“有的羊頂頭不會得腦震蕩?”的答案,這是他查閱資料耗時最長的視頻,卻一無所獲。


苦於沒有找到任何的圖片和資料,老原兒從網上買了一個真的山羊羊頭和牛的頭骨,讓賣家把多餘的肉全部剃掉,方便他做研究。他在工作室架了一個大臺鋸,把頭骨整個鋸開,拿顯微鏡觀察裏面的結構。“我發現在山羊迎接撞擊的角質層的根部,都有非常明顯的蜂窩狀隔離層包裹著。那麼,我猜測有的羊在撞擊以後不會腦震蕩,是因為其頭殼堅硬,蜂窩狀的組織可以緩衝外界帶來的壓力。它的頭骨頭皮薄,神經系統少,能夠有效地減少疼痛的感知等。我通過實驗和橫向的推導得出來這一系列的資訊。之後,我們再找相關的專家去論證,他們覺得我這樣的分析沒有問題,我們才再去拍攝視頻,呈現給大家。”


不論視頻的製作過程有多難,老原兒看到粉絲的反饋還是會充滿動力,“等於是打開了一種交流和理解的新方式和新思路”。粉絲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會向老原兒求助,“粉絲提供的選題都在排著隊製作”。科普視頻的受眾以家長和孩子為主,有些孩子看完視頻會將老原兒科普的內容完整背下來,還有些家長會模倣老原兒的視頻,製作簡單的模型給孩子講述……


老原兒覺得,其實自己和其他人掌握的知識內容都差不多,不同的是傳播的形式和理念。“當我們獲取知識的時候,需要把複雜的知識進行篩選,讓它融合到個人的知識結構裏面。這是提升我們去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我覺得現在的受眾可能需要的是吸收和轉化知識的能力。”


老原兒希望粉絲們通過他的作品,可以更加多元地理解世界,“我們想讓人們對於曾經在生活中害怕的、有偏見的、有誤解的一些事物,通過觀看我們的視頻能夠有所改觀,會讓他們認為這些事物其實是好玩的、有意思的,並且願意去跟別人傳播科學知識。我相信隨著我們不斷地更新科普內容,當他們長大了以後,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都會不一樣。希望孩子們會換一種思路去看待問題,而不是認為所有的事物只有一種可能。”


老原兒的幹貨,你查收了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