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堅守傳統技藝!看“船拐子”的非遺人生

發佈時間: 2020-12-25 09:29:16 | 來源: 中新網 | 作者: 施紫楠 吳建勳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姜紀國經驗豐富,深受觀眾喜愛 吳建勳 攝


“花古蓮船一盞燈,三朵蓮花打造成;上蓬打造乾坤項,下扎荷花利船身……”伴隨手中“連響”的揮動和節奏,姜紀國一人主唱,眾人幫和,一場旱船舞表演瞬間點燃現場。


旱船舞,舊稱“舞龍船”“彩船”“花龍船”“八仙船”等,是一項根植傳統生活的民間舞蹈。年近花甲的姜紀國,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梅溪鎮龍翔社區旱船隊的“船拐子”,也是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梅溪旱船”的傳承人。


姜紀國正在旱船上仔細描繪 吳建勳 攝


梅溪鎮的傳統旱船舞,起源可追溯到清代。據姜紀國介紹,20世紀五六十年代,梅溪境內村村有旱船隊,年長的男子幾乎個個會唱船歌,當地老百姓在幹活時也常會搖起來、唱起來。


跳舞時,鑼鼓咚咚鏘,鞭炮家家放,祈求來年的好兆頭,一派熱鬧喜慶的場景。姜紀國18歲時被旱船舞深深吸引,拜師學藝,自此與旱船舞結下不解之緣。


40多年來,姜紀國和同伴孜孜不倦走鄉間,既是演員,又當搬運工。姜紀國還要負責“舞美”,為船隊親手扎精緻旱船。儘管很費週折,但他卻樂此不疲。


姜紀國和同伴們既是演員又當搬運工 吳建勳 攝


姜紀國擔任的“船拐子”,是旱船舞表演的“靈魂人物”,不僅要負責説唱,還要指揮船隊的舞蹈隊形、動作。旱船歌傳統曲目有數十種之多,歌詞合轍押韻,通俗易懂,多為即興表演,極其考驗功底。


“旱船藝人要有豐富的知識,在‘拜門子’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一些‘行規’。比如説在一戶做手藝的人家裏唱,對方會問你這門手藝的‘祖師爺’是誰。如果你答不出來,他就會把旱船扣下……”説起旱船舞,姜紀國頭頭是道。


姜紀國告訴記者,旱船舞表演從不缺觀眾,有時一唱就是好幾個小時,“唱得好,觀眾還不肯走,你就必須續唱。要是恰好碰上另一班玩船的,那兩個旱船隊一定要爭個高下。”


流傳數百年的旱船舞重回鄉間 吳建勳 攝


如今,流傳數百年的旱船舞在沒落了一段時間後重回鄉間。姜紀國直言一切多虧了鄉村傳統文化振興。


姜紀國帶領的這支旱船隊便是龍翔社區2006年組建的,從起初的4條旱船增加到如今的幾十條。此外,社區還專門成立了旱船工作室和旱船非遺展陳館。


幾乎每個星期,姜紀國都會來到當地小學,為孩子們創作編排小旱船舞蹈,教他們學習划船、蕩船等基本知識和技巧,並收集上百首民間旱船歌謠,一首首地教孩子們傳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