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三期:首次修復琉璃,再現彩色西洋樓

發佈時間: 2020-12-25 08:51:15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新京報快訊(記者吳為)12月24日,記者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日前“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已正式啟動。本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再現盛時西洋樓多彩的園林景觀,顛覆大眾對西洋樓目前灰色石刻的印象。

修復師透過燈光查看補配的地方是否均勻。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在文物修復工作站的一面墻體上,列印了一張放大的西洋樓黑白照片,工作人員將現存的彩色琉璃構件做成“拼圖”,貼在西洋樓曾經的位置上,重現當年“五彩繽紛”的西洋樓原貌。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西洋樓是一組歐式園林建築,是中西合璧的藝術傑作。其中鑲嵌于建築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樓中最耀眼的中國元素。1873年,圓明園遭劫掠13年後,德國攝影愛好者奧爾默進入圓明園,用鏡頭記錄了這裡的影像。待修復的西洋樓琉璃構件圖案複雜、缺失範圍大、拼接難度大,對修復工作也是一次巨大挑戰。此次修復西洋紋飾琉璃構件將有助於推動西洋樓區域相關研究。

“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瓷器文物的保護修復要經過分揀、拆解、清洗、粘接、補配、拋磨、作色和上釉。

本期擬修復的24件瓷器均出土于圓明園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大部分都沒有分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殘缺、斷裂、污垢,還沾染有膠帶石膏等陳舊的修復材料,已經鬆動泛黃,這些都會對瓷器文物的修復難度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與前兩期修復工作相比,本期修復的文物數量較多,難度較大。文物修復汲取前兩期的經驗,遵循真實性、最小干預、可逆性、可辨識性和安全耐久性的原則,保持文物原來的形貌、材料和工藝,採用傳承的傳統工藝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選用高效、無毒、新型、環保可靠的材料,確保文物保護的科學性和永久性。

修復好的一件康熙年間的瓷器。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解讀:

圓明園“修復1860”完成了哪些文物修復工作?

近年來,圓明園的流散文物逐漸回歸,長眠于地下的文物也逐步被挖掘。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推進,圓明園遺址內出土的瓷器碎片高達10萬餘片,包括石刻、琉璃、瓷器等,大部分為清代官窯瓷器,涵蓋青花、粉彩、釉裏紅等20多個釉彩種類。

修復師在給一件補配好的瓷碗做色。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工作邀請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研究所原所長王勉進行全程指導,第一期已完成青花纏枝蓮瓷繡墩、康熙團龍紋瓷碗等6件瓷器的修復工作,第二期已完成雍正青花碗、“地天母”佛像等11件文物的修復工作。歷時97天,修復共計完成17件珍貴文物。

據圓明園管理處介紹,兩期文物修復完成後,圓明園管理處組織開展專家驗收會,不管是文物修復採用的工藝方法還是理念,均得到專家們的高度認可。同時對修復文物進行3D掃描,並收入到圓明園線上數字博物館,遊客可在圓明園微信公眾號上觀看。

如今,圓明園流散的文物正在逐漸回歸。圓明園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圓明園管理處將盡最大努力將十萬件考古出土的碎片整理好,以繡花功夫為文化傳承與復興做最基礎的貢獻,不斷發現展示塵封的歲月痕跡。

新京報記者吳為攝影記者浦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