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大秦賦》火了 讓觀眾懂得了許多有趣的古代禮儀知識

發佈時間: 2020-12-21 09:03:22 | 來源: 工人日報 | 作者: 劉兵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


《大秦賦》在劇本打磨上歷經八年,拍攝一年,製作上可謂是大手筆。在嚴肅歷史劇不太受寵的今天,這篇“賦”火了,它到底賦的是什麼呢?


《大秦賦》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戰國末期爭霸稱雄直至統一的歷史。戰國末期,秦國逐漸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但內部不穩,君主更疊頻繁,嬴政以衝齡登上君位面臨多方挑戰。劇中的歷史景觀展現得頗為全貌,在當下視聽語言的加工下,呈現出歷史豐富而多元的樣態,是一部描繪從秦國走向秦朝光輝時刻的歷史長詩,也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戰國時代生活畫像,給予觀眾無限遐想與思考空間。


該劇延續幾部前作的多線敘事手法,以豐富多面的人物群像展現精彩複雜的政治博弈,透過溫情的故事細節對厚重歷史進行整體化書寫,讓該劇顯得厚重並不乏味。


大秦帝國系列的作品本身有一條主線,就是秦國逐漸從二流諸侯國不斷奮發圖強、篳路藍縷的強國之路。


秦國是周分封較晚的諸侯國,秦非子因為善於養馬而被最初分封在今西北的甘肅天水一帶,遠離文明中心。這樣一個邊陲的小國,通過多代君主和臣民的不斷努力,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本身就是一個絕佳的勵志故事。


使命對於國家、個人都很重要。縱觀戰國七雄,只有秦國的使命、願景非常清晰。秦孝公之前,秦國大概都只想著東出函谷。當到秦孝公時,通過商鞅變法強國,收復河西之後,就開始立志要一統天下。這個使命刻在每一個秦國君主、甚至每個將士的心中。《大秦賦》中的老秦王昭襄王在臨終前接回嬴政,並對跪在榻前的兒子、孫子也不忘教誨:要告訴大秦的子子孫孫勿忘東出,興我大秦,一統天下。


《大秦賦》的熱播,可以説在近年來宮廷爭鬥、玄幻愛情主導的泛古裝劇市場上撕開了一道口子,是今年曆史正劇的一篇賦。如何讓晦澀冰冷的歷史,變成好看的故事,一直是歷史正劇需要面對的問題。《大秦賦》讓我們看到,在歷史正劇已漸趨沒落的當下,只要打磨精細,嚴肅敘事依然對觀眾有吸引力。


不過,《大秦賦》在一些情節設置、部分演員的表演方面,觀眾也提出了一些批評,而且很多觀眾認為,與前面幾部相比,整體稍有遜色。但瑕不掩瑜,應該説《大秦賦》是一部近年來少有的高品質古裝大戲。


如對於戰國服飾和禮節等都做了很大限度的考究,在禮制上的還原。《大秦賦》讓觀眾懂得了許多雖然沒用,但十分有趣的古代禮儀知識。如韓霓大婚時,盛合巹酒的是用同一個瓢劈成兩半,意味著合巹交杯。再如秦國攻佔東周國後,東周君口中含著玉投降。古代貴族死後通常嘴裏會放一塊玉,東周國君此舉一方面也隱喻著亡國之君已是個活死人。


透過《大秦賦》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觀眾可以了解戰國後期的歷史,可以看到逐漸中國走向大一統國家的磅薄氣勢。當然,秦國由於苛政二世而亡,最終由漢朝確立了大一統國家的格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