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文藝“批評”如何破冰(傅謹)

發佈時間: 2020-12-17 09:17:09 | 來源: 文藝報 | 作者: 傅謹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文藝批評在文藝領域有著激濁揚清、褒優貶劣的重要作用,是文藝事業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客觀嚴肅、專業權威的文藝批評對於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如何營造一個有利於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環境,卻是當代文藝領域亟需回應的重大命題。

在當代中國,開展文藝批評、營造有利於文藝批評的良好環境,需要解決的最為急迫的難題並不是在理論上闡述批評的意義,而是重建文藝批評家可以暢所欲言的生動活潑的批評環境。毋庸諱言,無論從戲劇界的角度還是從其他文學藝術門類的角度看,文藝評論似乎都被捆住了手腳,諸多評論家從“批評家”異化成了“表揚家”。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很少看到在各類不盡如人意的、尤其是“三俗”等文藝現象初顯苗頭時就給予警示的評價佳作,許多品質不佳甚至低劣的作品,也鮮有直率而尖銳的批評。相反,充斥在各類媒體上的,經常是對各類參差不齊的創作無原則的讚美和廉價的吹捧,空話套話滿天飛。這一現象必須引起高度警惕,因為它不僅是在混淆對作品的判斷,還會破壞了文藝批評的生態,最終更會傷害公眾對文藝批評的價值認知。

因此,我們不僅要努力提升文藝批評的專業水準,更要努力改變文藝批評領域充斥著“好好先生”的現象。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在我看來,需要從三個方面“破冰”。

《龍鳳呈祥》

首先,文藝評論家和創作者之間的關係需要重新定義,文藝評論不是創作的附庸,文藝評論的功能不是為藝術家抬轎子,而是為了通過對作品客觀公正的評價與判斷,指出創作的成與敗、得與失,矯正時弊,引導審美。

文藝評論要實現矯正時弊引導審美的功能,最合適的批評對象,就不是那些一般的或平庸的藝術家及其創作,而恰恰應該更注重體現一個時代之創作風尚的有代表性、有影響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文藝批評對名家名作尤其應不吝筆墨,古往今來,優秀的文藝評論的批評對象總是有選擇的,尤其是當批評直面有影響的藝術家及其有價值的作品展開時,才會更具力量,因為只有相對比較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中所體現的問題,才具有普遍性。16、17世紀歐洲文藝理論評論家有關莎士比亞的激烈爭論,有效地推動了戲劇創作,為近現代戲劇發展提供了最好的理論準備;20世紀50年代初諸多文藝批評家有關楊紹萱的歷史題材新劇目的尖銳批評,有效地防止了當時急功近利地將歷史故事當代化的“反歷史主義”創作傾向。前者是英國當時最具影響的戲劇大師,後者曾經因創作了被譽為“為舊劇革命開了新篇章”的《逼上梁山》而得到極高評價,然而正是由於批評家們選擇這些有重大影響的作家作品表達的不同意見,才有效地推動了戲劇創作。這些生動的例子告訴我們,越是重要的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就越值得細緻的觀察與分析並展開批評。

其次,當代中國的文藝批評應該更多地關注各類主題創作。

主題創作是當代中國特有的文藝現象,尤其是近年來,每逢國家有重大時間節點,各地都會安排相應的主題創作。這些作品往往因其選題的重要性而受到各級宣傳文化部門高度關注,相應地幾乎總是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儘管這些備受重視的主題創作中不乏精品佳作,然而一哄而上的粗製濫造之作也決不稀見。從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開始在熒屏上氾濫成災的“抗日神劇”已經深受詬病,近年在戲劇舞臺上又出現不少千人一面的扶貧題材劇目,重點題材的創作並不能天然地保證作品有思想和藝術價值。這些劇目的創作者似乎只是跟風創作,既沒有深入生活的意願,也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缺乏對所表現對象的深入了解,內容和情節難免俗套,故事和人物難免雷同。主題創作之所以值得文藝批評給予特殊的重視,一方面是由於其題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由於它們往往耗費巨大,恰恰因為如此,社會完全有理由在思想和藝術兩方面,對這些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文藝評論在各類主題創作中出現嚴重問題時不能或不敢面對,只會斥責偶然冒泡的草根流量明星,那就無異於捏軟柿子,不僅無法建立批評的權威性,其聲譽也必然受損。

《關天培》

然而,營造文藝批評與創作者之間的坦誠對話、理性互動的氛圍,對健康的文藝評論的開展比上述兩者更關鍵也更重要。

文藝批評既然如同剜爛蘋果,被剜者當然會有痛感,如果因為被批評觸痛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藝術家與評論家之間就很難對話與互動。誠然,文藝評論家的批評只是依其專業知識提供的個人意見,他不是行使創作裁判之職的法官;但正由於文藝評論具有的專業化和獨立性特點,其意見或比一般公眾的反應更具思想與藝術兩方面的參考借鑒價值,聽取文藝評論家的意見比聽取一般公眾的意見對創作更有益處,創作者及創作主管部門應該滿腔熱情地鼓勵而非阻滯各種各樣的批評,積極促進文藝評論的正常開展。近年來,文藝作品的創作主體及相關部門要求網路刪除對其作品的批評文章,報刊發表對某作品的批評文章後被要求刊登讚譽文章以取得“平衡”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遇到有影響的批評網文時,甚至出現了雇用網路水軍“帶節奏”之類不規範手法,有如飲鴆止渴。藝術家和創作主管部門將批評視為負面輿情,是當下健康與正常的文藝評論最直接的阻力。有句流傳甚廣的熟語説道,“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當坦誠直率的批評的空間被鎖閉了,所有對文藝作品的正面評價也就不可信了,並因其喪失了可信度而變得毫無意義。

當代中國文藝的健康發展迫切呼喚專業、權威的文藝批評,而如果我們期待卓越的批評家不斷涌現,既需要批評家加強自身建設,針對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名家名作作出客觀全面與深入的分析,還需要批評家對重大題材的主題創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提出更高要求,保持更多關注,還需要社會各界,包括文藝創作者群體與創作主管部門為之提供更寬鬆和諧的環境。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經由文藝批評的繁榮,促使中國當代文藝事業勇攀高峰,出現代表我們民族和這個時代之精神高度的大作。

(作者:傅謹,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