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發佈時間: 2020-12-14 10:00:12 | 來源: 中新網 | 作者: 晏紫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飛檐翹角、雕梁畫棟、藻井樓閣,木製結構的徽派建築鱗次櫛比。走進位於安徽省黃山市經濟開發區的黃山徽匠園林古建有限公司時,“震撼”是參觀者們不由自主發出的讚嘆。


圖為11月9日,安徽黃山,潘和平團隊的木作工人在房樑上進行頂層榫卯安裝。 中新社發 晏紫 攝


步入該公司車間,迎面一座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木製建築體,是該公司創始人、徽州木作建築工程師潘和平與其團隊耗時數年創作建成,目前已被認購。


徽派建築以興起于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等)而得名,多為明清時期徽商所建。徽派建築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


潘和平少時開始學習徽派建築木工工藝,30多年來,練就了設計、繪圖和打制木傢具、建設木結構房屋的本領。


走進其中一座4000平方米、名叫“普天同慶”三層九開間五進的古建築裏,門樓出挑,飛檐翹角,門樓上方的九隻鳳凰展翅欲飛。兩個碩大的冬瓜樑上,雕刻著拜壽、迎親大型主題圖案,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該建築體由百餘位工匠耗時一年建成,純手工雕刻了2000多塊構件。


從兩層的傳統徽派民居到面積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建築體,從一名木作師到如今中國國內最大規模徽派建築的建造者,潘和平説:“我摸爬滾打了30年。”


徽州傳統古建築的營造向來分工精細,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組成“徽州幫”。他們憑藉智慧和經驗積累,建造出很多技藝精湛的徽派建築。但在歲月流轉中,很多曾經輝煌的古建築逐漸坍塌破損。如今,部分徽派建築只能在旅遊景區、傳統古村落中,才能掠見其一撇精美。


“徽派古建築以其巧妙的構思設計,精湛的建築工藝,集古雅、簡潔于一體,成為建築學的藝術瑰寶,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潘和平介紹,近年來,其公司先後承接了湖南鳳凰古城、江西上饒、福建泉州等地數十個徽派建築工程。


圖為11月9日,安徽黃山,由潘和平團隊創作組裝的徽派建築木製結構框架被調運至房屋上。 中新社發 晏紫 攝


潘和平的公司車間內一派忙碌景象,繪圖、劃線、斧鑿等工序有條不紊,木工、石工、雕工等各顯其能。這些“身懷絕技”的匠人,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的18歲。他們以師帶徒、口傳手授,讓徽派建築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76歲的項來富自16歲就跟師傅學做木匠,如今每天還忙碌于現場,揮斧刨料、鋸榫鑿眼等,他神情專注,手法嫺熟,絲毫看不出已逾古稀。


生於1997年的胡明明從事木雕學習已一年,在師傅指導下,他可以雕刻出一些精美構件。他看著手中的刻刀得意地説:“這塊木雕完成後,將鑲嵌在一棟建築的廳堂上。”


潘和平説:“自己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利用現代科技,將傳統徽派建築技藝進一步精細化,電腦畫圖、電腦測算、機器打胚都是他高效運轉的秘密武器。”在未來,他還打算把建造徽派民居的技藝傳播至海外,讓更多華僑華人感受中國傳統民居的魅力。


據悉,黃山市近十年陸續投入逾95億元人民幣,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據統計,該市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7個、“中國傳統村落”92個、“安徽省傳統村落”168個,全市現有8000多處地面文物遺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