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中:人人皆是文明風景 時時匯聚文明底色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8-09 17:02:06 編輯:珍珍

一城之美,始於文明,美在細節,美在日常。城市“大文明”,是細節“小文明”的匯聚。每一處美好的風景、每一次真善美的傳遞、每一段溫淳的發生、每一回行走的意義,共同構成了城市的亮麗底色。

在重慶渝中,文明舉止處處可見,文明故事每天發生。在商圈、在街巷、在社區……在潤物細無聲之中,城市文明更加有厚度,居民的生活更加有溫度,文明渝中的亮麗底色已然成為了渝中最靚的風景,也成為了每一個渝中人最溫情的守護。

一個車站的執著

小小車站,不過數米長度,有時候排隊候車的“長龍”太長,為了不堵塞行人通行、影響臨近公交站點的乘車秩序,“長龍”會自發地沿著人行道排列,經臨近公交站點的“後背”延長開去。

這是較場口磁器街10路公交車乘車點的排隊景象,即便山城已經開啟高溫“炙烤模式”,自發形成的排隊候車“長龍”依舊,只是“裝備”上添了些太陽傘、遮陽帽、扇子等防曬物品,勾勒出重慶人的“文明牌”執著。

“這乘車隊伍,我們排了好多年了。”經常乘坐該路公交車的李大爺戴著口罩、搖著扇子回憶道,公交車站曾經有工作人員或“小紅帽”引導,漸漸地便不需要了,因為“上車,請排隊”已經成為了大家的行為習慣。“座位坐滿後,接受不坐座位乘車的市民,也可以走出排隊隊伍,提前上車。大家不爭不搶,依次上車,矛盾少了,城市也更文明瞭。”

“上下班高峰期的時候,隊伍會一直排到車庫,但是沒有一個人插隊。畢竟大家都排隊,誰也不好意思不守秩序。”談起“文明”,排在李大爺身後的朱女士也打開了話匣子,“不僅是排隊乘車,遇到老弱病殘孕乘客,或是帶小孩的乘客,也會主動讓座,大家的文明素質真的越來越高了。”

車站附近的小食店,整日被這“文明”浸染。“每天耳濡目染,讓我們一家人出行時都特別注意自律守禮。”店主説,經營中他最注意的就是小店的衛生安全和店面形象,總愛把小店打掃得乾乾淨淨。畢竟,小店也在風景裏,不要破壞了這風景才是。

此時,公交車抵達。候車市民慢慢移動,一前一後有序乘車,沒有“一窩蜂”現象,也沒有人大聲喧嘩。座位滿座後,未上車的市民繼續耐心地排隊等候,無人插隊。

一處斜坡的溫暖

爬坡上坎,是山城重慶最鮮明的出行特色。即便從家門到街面,也免不了彎彎繞繞,上下幾道坎。

這自然也是枇杷山正街87號居民們的出行日常。不過,連通街道和樓巷的斜坡,倒減少了生活在這樓裏的居民出行的煩惱。

“斜坡”實則是一處無障礙通道設施,目測它與地面的坡度不到15°。它本不存在,也沒被納入今年的枇杷山正街沿線人行道改造計劃中,是居民的反映讓它應運而生。

枇杷山正街87號樓齡“年長”,居住的老年人較多。樓棟與街道靠一條小巷和數級石梯連接,是居民出行的必經之路。“老年人腿腳不便,每天上上下下的也著實不方便,萬一不小心踩空摔著了,老人們身體也吃不消。”七星崗街道抗建堂社區工作人員最先了解到居民們關於增設無障礙通道設施的訴求,隨即深入樓棟收集意見建議,並將這一情況向街道進行了彙報反映。隨後,相關部門、街道組織人員現場勘查,再經多方協調、設計施工。一個月左右時間,梯道便實現了“變身”。

細心的人可能還會發現,這無障礙通道設施有些許不同,有一側多了一小排磚石,讓通道形似橫著的“L”形。不要認為它多餘,那是為消除附近商鋪對雨水側流的“擔心”而特別定制的。

“一件修無障礙通道的小事,既考慮到了我們居住者,又考慮到了周邊的經營者。”居民李女士感慨,這條無障礙通道在她心中更像一個溫暖的城市符號。可以預見,這樣“溫暖的城市符號”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渝中大地上。

目前,渝中區城管局結合區住房城市建委的無障礙設施專項整治,對全區具備條件的區域,逐步完善無障礙通道設施改造建設。這合力構築的無障礙環境,將會為更多的老年人、殘疾人帶去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場行走的意義

“了解到更多鮮活的歷史,感到我們責任在肩。”這是小學生馬巍晨在近期舉行的一場“行走的思政課”研學實踐中的感悟,他和其他小夥伴行走在抗戰遺跡集聚的中山四路,探尋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立志要做一名有理想、有擔當、有作為的新時代好少年。

中華路小學的學生在參加完“行走的思政課”活動後,感受又有所不同。那次,他們的活動路線是從通遠門城墻遺址公園一路步行至山城巷,通過在古老城墻上追尋城市記憶,在百年老巷裏探訪母城歷史,更加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重慶“母城”渝中,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鐫刻著城市的芳華與記憶。渝中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課”育人品牌,讓思政教育本土化、體系化、細微化,也讓歷史文化資源更好地活在了當下,教育了“未來”。

於是,“小導遊”走進了重慶湖廣會館,在集中接受《重慶古跡、遺址尋蹤》《小導遊的服務禮儀》等課程培訓,學習小導遊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和服務禮儀後正式“上崗”,轉變身份成為母城歷史文化的“傳播者”和“講解人”。

於是,“小小講解員”穿梭于山城巷,探尋母城的文化“寶藏”,參與文創産品設計創作,增強城市主人翁意識,在仁愛堂、金馬小學舊址、體心堂等景點,熱心地為大家導覽。

於是,青年們與東京殘奧會冠軍廖克力一同坐上了“紅色三岩”觀光巴士,一邊聆聽廖克力分享築夢自強、為國爭光的成長經歷,一邊踏上紅色研學路,在行走的愛國主義教育中,激揚愛國之情、立牢報國之志……

把“課堂”搬出了教室,以轄區富集的歷史資源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啟發、引導學生悟道明理,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助力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形成全社會育人的強大“能量場”。

如今,這“能量場”的“磁力”再次升級,在實現全區46所中小學、5萬餘名學生全覆蓋的基礎上,又逐步向機關、社區、企業等領域延伸開來……

一杯咖啡的溫淳

在上清寺街道美專校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有這麼一個溫淳角落。全木色設計給人溫暖的第一印象。木質地板之上,木色桌椅與咖啡飲品操作臺相對。它有一個好聽又充滿寓意的名字——一角咖啡,是上清寺街道美專校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渝中區圓夢助殘公益服務中心開展的公益助殘項目。

為何名叫“一角”?因為咖啡屋每賣出一杯超過10元的咖啡,就會向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一角錢,這樣,每一位喝咖啡的人,也是做公益的人。


小小咖啡屋,銷售的品類卻很齊全,經典咖啡、氣泡水、乳酸菌飲料、果茶應有盡有,售價也略低於市場價格。因為咖啡店本身也是一場公益,為殘疾人提供了公益性就業崗位,以此引導更多人了解和幫助身邊的殘疾人。咖啡屋咖啡師曾政就是一名聾啞人士。

“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但是很難做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像缺了一角的一個圓,總是急於尋找自己失去的那一角,千方百計想變成一個完美的圓。然而,當你曆盡千辛萬苦,找到缺失那一角,讓自己變成一個完美的圓的時候,卻發現,那個缺了一角卻獨一無二的你不見了。”“一角咖啡”項目執行方、渝中區圓夢助殘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朱佳雲介紹,這也是“一角咖啡”名字的另一由來,除了持續輸出“一角”的創意和公益理念外,還希望把這一人生哲理傳達給每一位消費者。

“記得第一次發現咖啡屋還是在陪朋友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時。當時又是參加公益活動,又是喝咖啡做公益,感覺自己被向善向上的濃厚氛圍所包圍著。”市民陸輝耀説,從那以後,他每每經過美專校街,就會習慣性走進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喝杯咖啡。“希望這個小小的、不當道、也不起眼的咖啡屋在傳遞愛心、傳導正能量、用愛溫暖別人的同時,也能照亮自己。”

小小咖啡屋只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眾多項目之一。目前,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聯合轄區眾多單位開展了公益早教活動、暑假兒童託管班等一系列志願服務活動,7支特色隊伍共吸納了150余名志願者,大家用心中的陽光、腳下的力量讓公益花朵絢爛盛開。(李一/文     何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