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全民健身呈現新趨勢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08-09 10:54:44 編輯:珍珍
8月7日,市民在健身房進行拳擊訓練。記者  崔力  攝
8月7日,市民在環境優美的北濱路上跑步。記者  崔力  攝

8月8日是我國第14個“全民健身日”,也是《重慶市全民健身條例》頒布實施後的第4個“全民健身日”。8月3日,人民網“人民愛健身”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平臺發佈了《2022國民健身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綜合城市中參與健身的人數、健身習慣分析和健身環境友好程度等因素,評出“全國十大運動活力城市”,重慶上榜。

上榜“全國十大運動活力城市”的背後,是重慶全民健身事業的蓬勃發展。連日來,記者採訪發現,隨著市民對全民健身熱情逐漸高漲,重慶體育消費日漸增長,運動項目越發多元,全民健身已成為廣大市民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手段。

全民健身消費逐年上漲

8月8日,迪卡儂袁家崗店內,隨處可見帶著孩子一起來購買體育用品的市民。市民劉達羽為孩子選購了自行車、頭盔等體育用品,還為自己購置了一塊羽毛球拍。劉達羽是一名運動達人,僅2021年,她用在運動裝備上的錢就超過了5位數。“接觸了跑步、騎行等運動項目之後,健身消費就成了我開支的大頭。”劉達羽説,她不僅購買了大量專業運動裝備,還聘請了私教,讓自己能夠科學地健身。

記者隨機採訪了50多位市民後發現,超過九成的市民都表示,他們用在健身上的費用呈現逐年增長之勢。去年5月,由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發佈的《2021年大眾健身行為和消費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大眾健身每人年均總消費相比2020年提升35%。

小眾項目進入大眾視野

伴隨飛盤、腰旗橄欖球等項目進入大眾視野,重慶市民的健身項目也越發多元。

今年3月,極限飛盤憑藉極強的社交屬性,成功出圈。重慶涌現出霧都、UFO等多個飛盤俱樂部,飛盤愛好者從原來的數百人增加到上萬人。

“到現在我們一週會做10—12場活動,活動的場地遍及中心城區各個區。即使這樣,活動的名額依然供不應求,經常在短短1個小時內,就被一搶而空。”霧都飛盤俱樂部創始人賢文告訴記者。

隨著全民健身的持續發展,以及社交媒體的助推,包括腰旗橄欖球、花樣滑冰、街舞、攀岩等不少原本較小眾的運動項目都已進入大眾視野,輪滑、滑板、攀岩等項目已經成為市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飛盤、攀岩等新興運動上手更加簡單,意外受傷可能性低,既符合群眾休閒運動的需求,又能夠兼顧趣味性和社交性。”全民健身專家郭淳表示,以發展新興運動為契機推廣全民健身活動,豐富科學健身項目,能夠帶動更多人積極參與體育鍛鍊,擴大全民健身運動的內涵,拓寬全民健身運動的廣度。

健身場地遍地開花

8月3日,江北區溉瀾溪體育公園內,60歲的市民白瑜在運動廣場上做著雙杠單臂支撐,肩部隆起的三角肌,背部起伏的斜方肌,讓人很難相信,他已是花甲之年。“之前要鍛鍊,需要開車去奧體中心,自從家附近的溉瀾溪體育公園修好後,我每天只需步行5分鐘,就能進行鍛鍊,實在太方便了。”白瑜告訴記者。

家住李家坪的市民李航則習慣前往家附近的大水井體育文化公園鍛鍊。作為我市首批利用城市邊角地建成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大水井體育文化公園除了規劃有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等大眾運動場地,還設置了青年跑道、登山步道、老人主題廣場以及兒童遊樂場等多功能健身場,滿足居民不同需求。

“要想更好開展全民健身,就必須解決‘健身去哪兒’的問題。”重慶市體育局副局長杜學勇介紹,經過多年努力,這個問題已得到解決:過去幾年,重慶充分利用邊角地,建設了百餘個各具特色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修建了鄉鎮健身廣場、農體工程等健身場地設施,基本形成覆蓋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的四級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網路,城市15分鐘健身圈覆蓋率達94.74%,包括重慶市奧體中心在內的69個大型體育場館已實行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數據顯示,目前重慶共有體育場地13.66萬個,體育場地面積6675萬平方米,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42.52個,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2.08平方米。

“十三五”期間,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由“十二五”期間的43.28%提升至47.65%,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合格率達92.7%,高於全國平均水準。(重慶日報記者    黃琪奧    實習生   龍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