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全力推動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08-09 10:57:55 編輯:珍珍

4月24日,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生産線上一片忙碌(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謝智強  攝
2019年2月27日,東銀控股旗下迪馬工業技術人員在生産一線進行技術研發。擺脫債務危機後,東銀控股發展重新步入正軌。(東銀控股供圖)
江小白的“輕口味”與“利口化”味道戰略受到年輕人歡迎。(江小白供圖)

近幾年,受疫情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全國不少地區民營經濟發展遭遇不同程度困難。但就重慶而言,整體上看,民營經濟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為規模不斷壯大、投資活躍度較高等。

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1年,重慶民營市場主體數量增幅分別是8.95%、8.79%、7.6%,其中,民營企業數量增速分別為6.53%、8.8%、10.8%,表明民營資本的集中度在提升,民營市場主體的規模在變大。

在全市經濟總盤子中的佔比變化,也反映出重慶民營經濟的規模正在穩步壯大——從2019年到2021年,重慶民營經濟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佔比,分別是52.8%、59%、59.6%。

投資,最能反映民營經濟的狀態和發展活力。2021年,重慶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3%,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3個百分點。

一家民企的起死回生

今年5月,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在甘肅舉行的一場抗震救災演習中,一個大型指揮方艙,贏得各方關注和好評。

這是國內首臺可移動指揮方艙,它擁有一面超大顯示墻,可容納70余人同時開會。同時,它採用獨立液壓控制系統,可在非鋪裝路面及工程機械臨時平整的地面展開。

更令人稱奇的是,該指揮方艙所搭載的“小迪智慧系統”,可對車內所有電器設備狀態進行集中查看與智慧控制,隨時掌握車輛加裝設備運作狀況、車內外溫濕度、電源電壓電流、車輛實時定位等資訊,並進行實時通訊。

這臺堪稱“應急指揮作戰利器”的設備,來自於重慶市迪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鮮為人知的是,這家重慶最早上市的民企的大股東——東銀集團,曾經陷入債務危機。

2017年10月,因為煤炭和有色金屬業務板塊遭遇市場行情下挫,加上債務集中到期,迪馬股份的大股東重慶東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東銀集團)出現債務危機,旗下的迪馬股份、智慧農業兩家上市公司先後停牌。

東銀集團債務危機引起了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政府召開協調會議,提出了“支援民企、服務發展、穩定全局、實現共贏”的原則,積極幫助企業走出困境。

2018年7月23日,重慶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召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成為全市經濟發展“重頭戲”。重慶市金融監管局等部門組織債權金融機構召開協調會議,成立了東銀集團債權人委員會,通過處置非主業資産、留債、債轉股等多種形式,提升企業風險化解能力。2019年1月25日,東銀集團債權人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債務重組方案和重組協議,債務重組得以順利推進。

“在外部環境複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局面下,東銀集團能夠快速解決債務問題,離不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鼎力支援。”回首此前驚心動魄的經歷,東銀集團高層這樣感慨。

從困境中起死回生後,東銀集團加強了風險防控,調整了企業發展的戰略佈局,並在創新上大作文章,企業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像上述指揮方艙一樣的創新産品,東銀集團還有很多,不少産品已經走出國門。據悉,目前,迪馬股份産品遠銷亞洲、非洲、美洲、歐洲等34個國家和地區。

除了製造業,東銀集團的其他事業板塊,也都蒸蒸日上。其中,旗下的物業管理,已於今年4月29日在港股上市。

一套“救人于危難之際”的方法

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之路,穩健,是前提,只有站得住,走得穩,才能行得遠。

近年來,像東銀集團這樣,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援下,成功化解風險的案例,還有北汽銀翔、力帆集團、新天澤等9家,共涉及上下游關聯企業達3500家,資産近1000億元,員工近10萬人。重慶通過積極主動作為,既保住了企業,保障了就業,又維護了社會穩定。

“救人于危難之際”,在幫助企業化解風險的過程中,重慶摸索出一套體系化的方法。首先是“一企一策”專業化推動。針對出現重大風險的大型骨幹企業,重慶由市領導牽頭成立專人專班,組織相關市級部門參與,合力推動風險處置工作。例如,由於債務危機面臨破産,北汽銀翔多次遭遇供應商、經銷商討要貨款和員工討薪,市區兩級政府迅速行動,由一名副市長和企業所在區政府主要領導挂帥,協同規劃資源部門、銀保監部門、金融監管部門等共同處置,實現了企業的戰略重組。

其次是“府院聯動”機制化協調。例如,重慶力帆集團2018年以來出現重大債務和經營困境,進入司法重整程式後,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牽頭,依託各級“府院聯動”機制,成功引入戰略投資,實現有效重整,保障了3000余家債權人,6萬多戶中小投資者,近萬名職工合法權益。又如,新天澤集團2015年資金鏈斷裂、多個項目停滯。重慶市委政法委統籌、市高法院指導,創新“程式分立、整體重整”的破産重整模式,通過府院協同、權益平衡、監管協調和多方聯動,有序化解企業債務危機。

再次是創新推出處置舉措。民企面臨破産,最終的表現是“差錢”,為解決融資難題,重慶推出了多項舉措:建立應急轉貸基金幫助企業“過橋”,對企業的單筆轉貸資金額度8000萬元,對個體工商戶給予單筆最高不超100萬元的轉貸支援,費率低至每工作日0.1‰,目前已累計為6800余家企業辦理轉貸超810億元、節約企業資金成本超21億元;推動成立債委會,為企業聯合授信、一致行動,穩定企業信貸資金流,目前累計有7000家單戶企業成立債委會,較好地降低了企業債務信用風險。

此外,為及時發現風險,控制風險,重慶市相關部門建立了民營經濟風險監測預警有關工作機制。例如,市經濟資訊委每年初召開全市工業經濟運作會,分析經濟形勢、提出風險防控目標,按季度召開重點區縣、重點行業專題座談會,分級分類進行風險排查,每月定期開展重點民營企業運作監測預警,監測民營製造業生産運作風險。

科技型民企層出不窮,傳統行業民企借創新提檔升級

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歸根結底靠創新。重慶民企創新水準和能力如何,先來看兩則案例。

“‘大牛’,能幫我寫一份合夥協議嗎?”“‘大牛’,請問租賃房屋租戶有優先購買權嗎?”……“大牛”通過語音問答的方式,對社區居民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解答,並生成了法律意見書。

這是近日出現在渝北龍溪街道金龍路社區服務大廳的一幕。“大牛”,是國內首款具有“類腦”的法律機器人。它的開發者,是重慶一家民營企業——重慶大牛認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大牛科技)。

“這款機器人能通過整合自然語言理解和法律邏輯推理,為市民提供法律助理服務,它能就婚姻家庭、勞動爭議、交通事故、鄰里糾紛等多種常見問題提出法律建議”,大牛科技負責人介紹。

今年4月,重慶開州區法院智慧調解室首次利用大牛科技公司推出的“智慧調解系統”,成功調解了兩起民間借貸糾紛案,讓基層調解實現準確和高效,開啟了“智慧調解系統”用於基層調解的先河。

除了科技領域,傳統産業中,重慶民企通過創新實現提檔升級的故事,也層出不窮。例如,在傳統消費品工業中,重慶江小白酒業有限公司(下稱江小白)就堪稱重慶民企創新的典範。

前不久,江小白的一款梅見青梅酒,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酒類品牌,亮相巴黎盧浮宮“國際藝術聯創巡展”,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國風”。

青梅酒,只是江小白新品開發的又一成果。梳理這家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自創立以來的10餘年時間,它憑藉持續不斷的創新,總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白酒各個細分市場賽道遊刃有餘。

2011年,江小白瞄準年輕群體,推出小瓶裝高粱酒,在消費文化訴求上大做文章,從而在競爭白熱化的傳統白酒市場殺出一條“血路”。2018年,看好當時方興未艾的果酒市場,江小白推出“果立方”系列果酒,上市半年後銷售額就超過了一億元。2019年,江小白乘勢而上,在果酒市場進一步拓展,推出梅見青梅酒。如今,江小白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橫跨傳統白酒和新酒飲賽道,且在兩個賽道同時擁有頭部品牌的酒業公司。

與此同時,江小白在重慶江津白沙鎮打造了一個近千畝的酒廠“江記酒莊”,在渝川黔一帶開拓酒糧産區,打造了一個萬畝級的巨型農場,構建起“農場酒莊共生的新型釀造生態”,囊括了從高粱種植、釀酒儲酒到工藝研發等各環節。“江小白真正的護城河就是這個‘超級酒莊綜合體’,這個釀造業態有很強的品類研發能力,能夠持續不斷地另辟新品。”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

創新引領和優化營商環境兩手抓

大牛科技和江小白的創新故事,背後是重慶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的實施。

“近年來,重慶通過智造重鎮和智慧名城建設,為民營企業在大數據智慧化方面的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某種程度上説,重慶科技型民企的發展,正是重慶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的成果”,市工商聯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2021年底,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達36812家,佔科技型企業總數的99.66%;有效期內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4750家,佔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93%。民企已經成為重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不僅培育了一大批新興的民營科技型企業,還有力地推動了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

例如,作為重慶傳統汽摩産業代表的宗申集團,依靠大數據整合産業鏈上下游,創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忽米網,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500萬平臺註冊用戶、連接130多萬台工業設備、交易規模即將突破100億的國家級“雙跨”平臺。龍湖集團每年投入超過20億元加強數字化研發,依託物聯網手段延伸智慧服務,構建了新的市場競爭力。

除了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這樣的創新引領,重慶還在優化營商環境上狠下功夫。近年來出臺的不少優惠政策,都是為民營企業“量身定制”。

例如,重慶建立常態化走訪服務市場主體機制,推動形成服務非公經濟“兩個健康”七項制度,開展“集中走訪精準服務民營企業”“百日大走訪”“大走訪大談心”等活動,通過非公經濟人士接待日、民營企業困難問題辦理機制,積極為民營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截至目前,全市累計走訪民營市場主體、商協會12.2萬餘家,幫助解決問題5.2萬個。

又如,重慶市工商聯與人行重慶營管部共建民營小微企業首貸續貸中心35個,累計為1957戶小微企業放貸40億元。再如,重慶市工商聯會同市委統戰部、市委政法委建立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與公、檢、法、司四部門持續深化涉法涉訴問題解決機制,全市累計協調辦理民營企業維權案件870余件,涉案標的約157億元,幫助民營企業挽回經濟損失34.48億元。(重慶日報記者  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