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璧山:創新人才引進機制,打造引才聚智“強磁場”

來源:七一網 時間:2021-11-24 16:25:58 編輯:李柯佑

image.png
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 圖/高新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

“這輩子,想紮根重慶。”3年前,已在光電子整合技術領域深耕16年的馮俊波,接下重慶拋出的“橄欖枝”,來到重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擔任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硅基光電子中心主任。入職後不久,他便陸續獲得了研發資金、實驗室場地等全方位支援。



“我到璧山來,是因為這裡的産業發展環境能夠給我一方施展才華的天地。”蔡明達説。電子物理學博士、Micro LED領域的佼佼者蔡明達在了解到璧山的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現狀和幹事創業環境後,加入了位於璧山的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今年,他帶領團隊解決了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顯示技術的“卡脖子”難題,成功研發出P0.375全球最小間距Micro LED玻璃顯示屏。


功以才立,業由才廣。如今,像馮俊波、蔡明達這樣“飛”入重慶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和團隊越來越多,與日新月異的山城共成長。

創新機制,人才政策“私人訂制”

2021年6月,新認定的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名單出爐,硅基光電子重點實驗室榜上有名。得知此消息後,半年未在朋友圈露面的馮俊波激動得將這條消息分享出來,獲得眾多親朋點讚。



作為一家成立不到3年的新型研發機構,位於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聯合微電子中心發展十分迅速。去年5月,聯合微電子中心宣佈面向全球提供硅光晶片流片服務。今年6月,聯合微電子中心又面向全球發佈3套工藝PDK。



能在短時間內取得諸多成就,與聯合微電子中心廣聚海內外一流積體電路人才密不可分。3年來,其團隊規模從最初的20多人,增加至如今的300多人,其中博士100余人、行業領軍人才8人、高端研發及工藝人才15人。他們為什麼願意來?



馮俊波感慨:“不得不説,高新區的‘一人一策’吸引了我們。”“過去的人才政策,大多都是面向一定區域範圍或某個特定領域的人才。政策由上而下制定,解決的更多是面上的問題,對於具體企業與人才來説,不一定真正符合他們的需求。”高新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人才科工作人員張軍偉説。



如何能讓政策真正切中企業與人才所需?高新區推出了人才政策“私人訂制”——對部分重點企業和人才,通過前期深入溝通了解其需求,量身定制針對性支援政策,讓政策真正懂人才、貼人心。馮俊波來到重慶前,已在安徽合肥一家大型國企任職,舉家搬遷本就不易,再加上小孩正要上學,妻子工作也遇到一些問題,馮俊波有過猶豫。



了解到聯合微電子中心所需人才大多面臨與馮俊波一樣的問題後,重慶高新區西永微電子産業園區專門為聯合微電子中心人才提供了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提供5萬元至80萬元不等的安家補助資金,還結合重慶市相關人才政策,為人才提供子女上學等幫助,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一系列貼心政策,讓馮俊波勇往山城。


目前,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航太新通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與企業在高新區設立分支機構,其人才均享受到政策“私人訂制”服務。

image.png
高新區智慧製造産業園。圖/重慶高新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

搭建平臺,打造引才“梧桐林”

原本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倣真技術研究室工作的張烺,今年年初在網上看到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的招聘資訊,沒多久就投了簡歷。有朋友質疑:“你去一個內陸城市,能發展好嗎?”



張烺直接將研究院的相關資訊發了過去:“有這麼好的平臺,我擔心啥?”近年來,將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作為發展目標的重慶,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方面人才卻存在斷層現象,人才引進迫在眉睫。



什麼最能吸引人才?“讓英雄有用武之地”是引才的關鍵。2020年11月,重慶高新區與北京大學簽訂合作協議,成立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



很快,研究院建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與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轉化醫學研究院簽訂了結對共建協議,還與重慶高新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數字重慶大數據應用發展有限公司、重慶市氣象局等企業和單位達成合作協議。從今年4月開始招聘,截至10月底,研究院便已經發展到85人,其中大多都是大數據智慧化方向的高層次人才。



“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拳腳了。”如今,張烺的父母也與他一併來到了重慶。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沿著建設得熱火朝天的科學大道展望,高新區的“梧桐林”已鬱鬱蔥蔥、一望無際。



西永微電園、重慶金鳳電子資訊産業園、國家質檢基地、重慶國家生物産業基地、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如今,多個新型産業載體拔地而起。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正在加快推進,超瞬態實驗裝置等大科學裝置啟動建設,浪潮大數據等一批創新中心先後落地,大創谷等孵化載體陸續開建,“芯屏器核網”全産業鏈不斷壯大,“雲聯數算用”全要素群加快集聚。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截至目前,高新區人才資源總量已達到8.36萬人,“重慶英才服務卡”A卡持卡人數增至502人,急需緊缺人才新增1000余人。

image.png
重慶康佳廣電技術研究院。圖/璧山區委組織部

鑿渠引水,柔性引進專家人才

過去,璧山以“西部鞋都”而聞名。但近年來,這一傳統産業的産值卻逐年下滑。不管是提振傳統産業,還是培育新興産業,關鍵都要靠創新。然而,璧山沒有高校和科研院所。



頗具戲劇性的是,與它一山之隔的西部(重慶)科學城卻擁有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申報的科研成果數以千計。山那邊的科研成果尚未轉化落地,山這邊的璧山企業家卻苦於找不到技術供給。為何不能鑿開一條體制機制的通道,在不改變和影響人才與所屬單位人事關係的前提下,把人才的科研成果、科研能力引過來,實現雙贏?



思路一開天地寬。璧山由此出臺了《關於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意見》《關於深入開發應用場景加快發展場景經濟的意見》等系列文件,拿出25條鼓勵科技創新的“硬核”舉措,打通科研項目落地璧山的綠色通道,打造大學城創新生態區和科技創新平臺,鼓勵人才柔性入璧。



今年,璧山還同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簽訂人才飛地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引才聚智合作,實現人才資源共用。如今,璧山已柔性引進各類專家人才200余人。



林培思是重慶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康橋大學卡文迪許學院訪問學者,他不但將自身所學投入璧山開展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等科技項目可行性論證中,還致力於擴大璧山引才平臺,參與策劃多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聯盟項目。

對璧山科創環境“一見傾心”的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授吳孟強,主動表示希望將其研發的新型奈米墻CMOS積體電路項目落地璧山,讓項目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璧山就像一片沃土,我們帶著種子過來,在這裡生根發芽。”吳孟強説。

image.png
眾多高新技術人才匯聚璧山。圖/璧山區委組織部

拓寬渠道,海納百川聚人才

2020年,璧山高新區管委會商務代表李天琦帶著為璧山引才的重任來到深圳。半年多時間裏,他拜訪了深圳市華生元基因工程發展有限公司等數十家知名企業,向深圳大學等廣東高校推介璧山。遠離故土、奔波在外,李天琦卻毫無怨言:“能為璧山招賢納士,是我心之所向。”



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居於西南一隅的小城璧山主動出擊,不斷“走出去”——舉辦“百萬英才興重慶”專場引才活動,打造“科技活動周”、“重慶·璧山英才大會”、“百名博士璧山行”、“百名專家教授璧山行”等品牌活動;



先後在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地建立人才聯絡站,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20余所“雙一流”大學合作,建立高校人才聯絡站。一位位身負引才重任的“李天琦們”走向各地人才中心,不遺餘力地推介璧山。



多方合力,眾流匯聚。一位位行業大咖心儀璧山,一個個人才團隊落地璧山。2019年,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來到璧山。兩年多時間裏,研究院陸續匯集了歐陽鐘燦院士、江風益院士、蔡明達博士等世界頂尖專家及其團隊成員近200人。



2021年,比亞迪汽車再次與璧山簽約,將旗下電池研究業務剝離,在璧山成立電池研究總院,計劃遷入3000人的科研團隊,打造國家級電池研發創新示範基地和動力電池産業全球研究中心。據璧山區委人才辦統計,截至2021年5月,璧山已累計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3465名。



高新區與璧山區的努力,只是重慶引才聚智的縮影。西南地區的崇山峻嶺再也不是天塹,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才接踵而至,為重慶的明天奮勇拼搏、一往無前。

(龍宣辰/文 圖片由高新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璧山區委組織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