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鑒定成本會比較高,另外,由於沒有國家標準,再加上又拿不到權威的鑒定報告,對於在汽車維權過程中本就處於弱勢地位的普通消費者來説,要想在安全氣囊方面和汽車廠商打贏官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汪英來進一步解釋説。
全球採購弊端凸顯
汽車分析師賈新光認為,高田氣囊事件只是零部件引發大規模召回的一個縮影,與全球召回數據相比,在華涉及車輛可能不算太多,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彰顯了全球集中採購弊端所在。
“由於車企精力有限,不可能實現所有零部件都自己開發。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為了降低成本、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獲得優勢,不少車企就採用了全球集中部分採購零部件的做法,批量越大成本越低,但是集中採購也帶來很大的風險,比如這次的高田氣囊事件。”賈新光説。
據悉,2011年,日本海嘯引發的全球零部件短缺已經讓全球集中採購遭到了質疑,當時跨國公司開始反思全球採購的弊端,避免因缺少替代品而産生的風險,但是不少車企,為了降低成本,仍然繼續採用此種採購方法。
汪英來也認為,高田事件是這幾年汽車廠家削減零部件成本導致零部件廠商生存艱難的一個典型事例。
“表面上看是高田出了問題,實際上是整車廠壓榨零部件廠家,導致零部件廠家偷工減料,從而引起召回的事實。”汪英來表示。
汪英來告訴法治週末記者:“最近幾年,國內出現了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很多汽車廠家為了提高競爭力,不斷壓縮採購成本、削減零部件開支,把零部件廠商壓得喘不過氣來,而零部件廠家為了提高利潤,就可能會偷工減料。”
“車企減少成本有以下兩種方式,一是設計的時候就把産品檔次降低,用低等次的材料替代;第二種就是車企壓低供應商的價格,這就可能涉及到偷工減料的問題。”汪英來進一步解釋説。
汪英來認為,車企在零部件採購時,不應緊盯成本,更應該在産品品質以及産品的監管等方面下功夫。
車企無法輕易擺脫高田
高田安全氣囊的故障隱患事件已經持續這麼多年,相關車企為什麼不選擇其他氣囊供應商,而選擇繼續與高田合作?
對此,法治週末記者致電豐田、日産等公司,其相關負責每人平均表示,“我們還沒有得到相關資訊,不便多説”。
在汪英來看來,高田産量很大,佔全世界比重很高。如果車企紛紛放棄與高田合作,致使高田突然倒下,那麼高田在全世界所佔據的空間,是沒有任何零 部件廠商能夠通過增加産能來進行彌補的。更重要的是,氣囊廠家很少,高田也掌握著氣囊生産的核心技術,高田的倒下,對汽車廠家的影響非常嚴重。
睿信諮詢創始合夥人、執行董事付志勇對此表示贊同,他告訴法治週末記者:“一般來説,日係、美係、韓係車企直接選擇與其國內較強的氣囊供應商合作,一旦更換,另外一家在産能和技術能力上可能跟不上。從戰略上來看,更換氣囊供應商不太現實,只能讓其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