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年報顯示,我國連續8年成為全球機動車産銷第一大國
尾氣污染 前端防治(美麗中國·熱點)
核心閱讀
●年報顯示,2016年全國機動車排放污染物初步核算為4472.5萬噸,比2015年削減1.3%
●我國已經初步建立機動車環境管理新體系,實施了新生産機動車環保資訊公開、環保達標監管、黃標車和老舊車加速淘汰等一系列環境管理制度
環保部日前公佈的《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2017)》顯示:我國已連續8年成為世界機動車産銷第一大國,機動車尾氣污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細顆粒物、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防治的緊迫性凸顯。
未來5年將新增機動車1億多輛,汽車是城市空氣污染物的主要貢獻者
近5年來,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2016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95億輛,比2015年增長8.1%,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01.4萬輛。按汽車排放標準分類,國一前標準佔1.0%,國一標準佔5.4%,國二標準佔6.4%,國三標準佔24.3%,國四標準佔52.4%,國五及以上標準佔10.5%。據測算,未來5年還將新增機動車1億多輛。
年報顯示,2016年,全國機動車排放污染物初步核算為4472.5萬噸,比2015年削減1.3%。其中,一氧化碳3419.3萬噸,碳氫化合物422.0萬噸,氮氧化物577.8萬噸,顆粒物53.4萬噸。
“汽車是城市空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主要貢獻者,其排放的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超過80%,氮氧化物和顆粒物超過90%。”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説。
其中,按車型分類,貨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明顯高於客車,其中重型貨車是主要貢獻者;而客車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排放量則明顯高於貨車。按燃料分類,柴油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車排放總量70%,顆粒物超90%;而汽油車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排放量則較高,一氧化碳超過汽車排放總量80%,碳氫化合物超過70%。按排放標準分類,國二及以前汽車保有量佔12.8%,但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佔比分別達到60.7%、60.6%、43.6%、67.1%。
在部分城市,空氣呈煤煙和機動車尾氣複合污染
環保部監測表明,隨著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加,我國部分城市空氣開始呈現煤煙和機動車尾氣複合污染的特點。根據我國已完成的第一批城市大氣細顆粒物源解析結果,大多數城市PM2.5濃度貢獻仍以燃煤排放為主,但部分城市機動車排放已成首要來源。有資料顯示,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及東部人口密集區,移動源對PM2.5濃度的貢獻率高達20%—40%。在極端不利條件下,貢獻率甚至會超過50%。
“在北方地區冬季採暖期間,污染物排放顯著增加,機動車排放貢獻率有所下降。但在重污染期間,機動車排放在本地污染積累過程中作用明顯。”劉炳江認為,“加大對機動車排放控製程度,可以有助於緩解污染的嚴重程度。”
研究表明,在我國中東部地區二次顆粒物對PM2.5的貢獻率常常高達60%。對此,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賀泓研究員認為,“機動車尾氣中所含的一次顆粒物濃度不高。但尾氣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反應後産生大量二次顆粒物,成為PM2.5的重要來源。此外,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發生光化學反應,還會産生臭氧等氧化劑,使二次顆粒物爆發增長。”
專家建議,除了加快新車排放標準提升、加強對在用車輛監控,還應實行尾氣凈化裝置定期更換。
我國已初步建立機動車環境管理新體系,監管能力逐步加強
儘管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日益加快,但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傳統化石燃料(汽油和柴油)仍是車用燃料的主要來源。我國在今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實施車用汽油、車用柴油國Ⅴ標準。隨著排放標準的提升,油品對機動車排放的影響日益凸顯。
年報顯示,2016年全國汽油消費量為11983.5萬噸,柴油消費量為16469.7萬噸。專家認為,車用汽油的發展方向是無硫化、降低烯烴、芳烴含量,車用柴油的發展方向是無硫化、提高十六烷值和降低多環芳烴含量。
另外,非道路移動源排放對污染物的貢獻也不容忽視。
非道路移動源主要包括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小型通用機械、船舶、飛機、鐵路等。年報顯示,2015年,非道路移動源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接近於機動車。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新生産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資訊公開、低排區劃定等管理制度,但非道路移動源環境管理仍處於探索階段。
我國已經初步建立機動車環境管理新體系,實施了新生産機動車環保資訊公開、環保達標監管、黃標車和老舊車加速淘汰等一系列環境管理制度,正在研究制定機動車環保召回、清潔柴油機行動等制度,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監管能力逐步加強。2016年,各地區及有關部門從新車達標監管、在用車環保管理、黃標車和老舊車加速淘汰、車用燃料改善及車用尿素供應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機動車環境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據介紹,下一步,環保部將切實加強機動車生産、使用、淘汰等全過程環境監管,開展柴油車打假專項行動,同時協調配合有關部門,從行業發展規劃、城市公共交通、清潔燃油供應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推進“車、油、路”同步,最大限度減少機動車對大氣環境和人民健康的不利影響。
(責任編輯:單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