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産業園“瘋長”,地方新能源汽車投資涌動。《央廣財經評論》關注:新能源車産業園“遍地開花”只是表面繁榮。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近兩年來,各地政府興建汽車産業園的熱情高漲,在傳統製造業不景氣的背景下,為了拉動當地經濟,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成為很多地方政府鼓勵投資的重要方向。據粗略估計,2015年至今,全國各地有意建設或在建的新能源汽車項目,了解到可計算的公開項目多達30個,投資總額已超越1000億元。這些新能源汽車建設項目大多以“新能源汽車産業園”的形式存在,並且呈現遍地開花的趨勢。
現在任意打開一些城市的經濟開發區官網,幾乎就能輕易找到有關新能源汽車招商的資訊。國內一位新創電動車公司創始人説,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新能源汽車進駐,不惜許諾為企業提供免費的土地和財政補貼方面的支援。
這不禁讓業內人士擔憂,遍地開花的新能源産業園項目,最終能走向市場化的有多少?新能源車産業園是否只是表面繁榮?
對此,經濟之聲評論員、《品質汽車》主編張炤虎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一份由諮詢機構發佈的專門針對全國各地汽車産業園的調查顯示,在上一輪的傳統汽車産能擴張時期沒能最終成功的汽車産業園,正在這一輪的新能源汽車熱的催化下,有意升級為新能源汽車産業園。另外,全國各地新能源汽車投資也沒有停下來的跡象,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開工。目前我國新能源車産業園呈現怎樣的特點?
張炤虎:第一,數量很多,現在全國已經有十幾個很大規模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園區。第二,發展的速度快,只要有地方政府的支援,再加上資金到位,這些産業園區在一個月內就能出現。第三,它的投資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最後,它的分佈範圍很廣。
經濟之聲:有觀點認為,不少地方之所以願意去推新能源,其實是為了把當地原有的汽車産能和資源給盤活。對此您怎麼看?
張炤虎: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的名單上有一個目錄,有很多企業現在都處於停産或半停産的狀態,它如果再不想辦法,就要退出市場了。地方政府的支援實際上可以幫它們解決産能過剩、需求減少的問題,但是這種盤活的形式最容易導致地方保護,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危險信號。
經濟之聲:新能源産業園項目遍地開花,你判斷最終能走向市場化的有多少?是否只是表面繁榮?
張炤虎:現在新能源的兩極化趨勢正在縮小,但是縮小的很慢,一方面是公交化,另一方面就是貴族化,所以中間的空間太大,需要填補的空白太多,但是我們消費端的基礎設施跟不上,觀望的情緒還是很高。我們現在的産業園區、新企業都需要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因為它的資金都是靠資本累積出來的,但是資本的投資都有短期逐利性,它和新能源車未來回報的未知性形成了強大的反差,所以只有資金鏈不斷裂的企業才能堅持下來,我估計最終能夠走向市場化的企業會非常非常少。
經濟之聲:傳統汽車項目曾經歷過大擴張的時代,至今産能過剩都是一大難題,並成為汽車業做大做強的累贅。如今在新能源汽車上,新一輪投資熱使得各地新能源汽車的産能急劇擴增,那麼,會出現第二次“造車運動”嗎?如何才能避免?
張炤虎:第二次造車運動其實是對整個市場的一個樂觀判斷,我們過去對新能源車市場化的研究過於平面,實際上它是一個立體的概念,不光是産品的瓶頸需要突破,商業模式怎麼選擇,業態的理念能否傳達下去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共用汽車的模式確實是一種創新,現在消費端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因為中國的市場很複雜,也非常不平衡,怎麼把這種供給側的改革變成消費端的選擇,讓大家敢於去選擇這種新能源車才是需要突破的一個課題,只有把這個課題研究透了,才能説實現了市場化。簡單的把電池改革了,讓産品過關了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