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平行進口這門曾經失控氾濫的生意,10年前被《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打入灰色地帶,如今經過利益集團頑強不懈的努力,終於重見光明,正準備大 展拳腳,貌似未來風光無限好。然而在相關的爭議中,很多明顯的謬誤還沒有厘清,它們會給市場發出錯誤的信號,誤導投資者和消費者的行為,誤導政府的決策, 進而會扭曲市場的正常發展,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對這些謬誤進行梳理和澄清。
1.開放平行進口將打破外資對進口車的壟斷,促進競爭,導致進口車價格大幅下跌。
似 是而非。所謂“外資對進口車的壟斷”是典型的“中國邏輯”——把外資企業視為一個整體,它們聯手對付中國民族企業和消費者。按此邏輯,如果一個行業的主體 都是中資企業,那就是“中資壟斷”了。其實,一個行業由外資企業主導,或者由中國民族企業主導,與壟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除非它們合謀或達成默契;進口車 及其品牌本來就是外資企業自己的,由它們把握各自産品的定價權和供應量,未必就是壟斷,除非它們中的一家佔有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且濫用這種“市場支配地 位”;外資企業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往往要比它們與中國民族企業之間的競爭更激烈。兩年來,進口車市場供大於求,外資進口車企業之間的競爭空前慘烈,價格戰此 伏彼起,經銷商大面積虧損,“壓庫”而非平行進口是公認的“萬惡之源”。
另一方面,平行進口車貨源非常有限。一位平行進口經銷商的話很經典:以前玩平行進口雖然名不正言不順,但做順了,小日子還不錯;現在開放平行進口,阿貓阿狗都來了,肉少狼多,弄不好把價格抬上去了,而且授權進口車也在降價,這日子就不好玩了。
總之,開放平行進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競爭,但對整體進口車市場價格的影響遠不如外資品牌進口商之間的競爭。
2.平行進口車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
錯。 這是迄今有關汽車平行進口問題最不負責任、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大忽悠。據乘聯會統計,2012年中國進口汽車114萬輛,銷售總額為5413億元。 2014年中國進口車142萬輛,銷售額方面目前尚無權威數據,估計在7000億左右。不用説平行進口車充其量只能是進口車市場的一種補充,就算把品牌授 權渠道徹底堵死,大家都搞平行進口,“超過萬億”才有可能。
在汽車平行進口最開放、最規範的日本,即便是在1994年的巔峰時期,平行進口汽車佔總進口量的比例也只有12%,而目前這一比例已降至3%左右。
佔中國目前平行進口車總量40%以上的美規車,在美國叫“平行出口汽車”,屬於非法和被打擊之列,要偷偷摸摸、東躲西藏,風險很大,不僅貨源難有保證,一旦遭罰沒,更是血本無歸。
另外,即便沒有把美規車當作二手車,允許進口銷售,如果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説明相關跨國公司的全球資源配置問題嚴重,肯定會調整。
此 外,根據汽車平行進口試點相關規定,進口企業必須依法履行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義務。而工信部制定的2015年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為6.9升/百公里。這 意味著比如平行進口一輛賓利飛馳W12車型,其在工信部備案的油耗為16.6升/百公里,則平行進口商需要再同時進口五六台備案油耗在5升/百公里以下的 小型汽車,才算完成“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義務”。這該如何是好?
中國最不缺少的就是浮躁,就是大幹快上、一窩蜂、一哄而上,之後是一哄而散。“經銷商集團備戰平行進口”,是不是浮躁?當然,如果你堅信“浮躁還是要有的,萬一成功了呢”,不妨義無反顧地大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