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當代精神的藝術救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5 14:52:51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王華祥.《風往回吹17》. 油畫. 110×80cm
 

  對於繪畫技術極限的追求

杜曦雲(以下簡稱杜):對於繪畫的技術你有非常高的要求,那麼在當代藝術語境中你怎樣看待技術在畫面表達中的作用?

王華祥(以下簡稱王):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當代藝術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我們幾乎無法去定義它。而我們通常所講的主流當代藝術似乎又等同於觀念藝術,對觀念藝術而言,技術本身並不是那麼重要,相對於技術佔90%的寫實繪畫,觀念藝術中的技術含量大概僅有5%—10%。就我個人而言,我仍然堅持藝術的超時空性,當然這不是否定藝術史的“斷代學”,抹殺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界線,而恰恰相反,這種超時空性強調的是藝術之間或者時代之間的血緣關係,即我們對於以往歷史的精華應該持有一種繼承,尊重,甚至珍重的態度。

杜:脫離學院傳統語言,你的作品開始轉向對圖像形式感與當代性的把握,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王:從社會環境的角度來講,我早期的版畫《貴州人》系列一方面不同於過去官方主流的“紅、光、亮”或歌功頌德題材,也不同於歷史上一貫的寫實主義或情節性繪畫;但另一方面它又仍然源於生活,呈現的是現實生活的原貌,所以在當時它既是一個全新的東西,同時又是一個傳統的東西。

杜:實際上你真正脫離學院傳統而轉向當代是從“近距離”時期開始的。

王:“近距離”時期的作品已經不再像《貴州人》一樣是對技藝的表達,而是對身邊現實的呈現,並且這種“呈現”具有了“當代性”。九十年代,中國進入現代化時期,我們看待人的眼光也隨之發生變化,從肖像題材的角度來講,它顯然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工農兵形象,而是我們身邊的一些人,雖然通過這些肖像我們還不能複雜地去呈現社會的變遷,但許多藝術家的創作都在此時發生了變化,比如劉小東等人。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其實“近距離”和“新生代”的産生才是當代藝術的標誌性現象,而之前的“85新潮”嚴格意義上並不算是當代藝術,因為它更多的是一種模倣與宣泄。然而,儘管如此,事實上我也並沒有在“近距離”裏停留太久,我又開始了“文化波普”的創作。

禹培龍(以下簡稱禹):你的“文化波普”就是把古典油畫中經典的畫面形象與當時雜誌媒體上收集到的服裝模特和電影明星等時尚形象結合起來,並把一些帶有中國符號的環境背景置於其中。這似乎與你一直追求的技術複雜性不完全相同?

王:對,但我的“文化波普”又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波普藝術”,因為我的畫面是非常古典的形象,講究造型,所以我的畫面是半立體的,而非平面的。此外,將過去與現在置於同一個畫面中,這在中國藝術史上是第一次。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意識到,這個時代的生活已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生活——由於媒體的發展,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消失的與存在的、過去的與現在的等諸多因素共同構成了這個時代的生活,並且從空間概念上來講,這個時代的生活已不再是一個身體經驗的空間,因為閱讀使人們的視野超越了空間的限制。當然,這些在當時並未被批評家所接受,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孤獨的人。

杜:通過你的談話與作品,我發現你對於未知充滿好奇,好像永遠處在對極限或極致的挑戰狀態,這與中國人適可而止的普遍狀態明顯不同。這種極致化的傾向在你的畫面中有最直觀的呈現,包括你的素描與其他創作都有這種追求極限化的傾向,那麼在你的創作和教學中,當你將技術推到極致之後有沒有什麼獨特的發現與感受?

王:以素描為例,當到達極限時,就超越了時空的界限,不會再受到很多藝術風格的束縛,感覺所有的壁壘都消失了,我可以進入到任何人的領域當中。事實上我是一個根本的寬容者,所以我能夠進入他人的世界,能夠體會到他們的共性、特點及局限。此外,當我到達極限時,我會發現那些過去的大師仿佛又重新復活過來,我知道我與他們是一起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之所以成為大師的力量之源在哪,因為我進入了一個無邊界的世界。畢加索曾經説過:“藝術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當真正到達極限的時候,你不會再有門類之見或派別之見,你不會排斥任何藝術,在你看來,任何藝術的存在都是必然的,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沒有必要去誇大某些藝術,也沒有必要去貶低某些藝術。而當你具備了這一點感受的時候,你就獲得根本的自信,此時,無論你是否有錢,是否有名,是否站在市場的中心或輿論的中心,你都不會受其影響,因為自信使你獲得了思想上的自由。

李國華(以下簡稱李):那麼這個自由在你藝術創作中的體現是什麼?

王:當到達極限後,你可以獲得繪畫語言上的自由,即達到色彩、造型或形式語言的極限時,你會在語言上發現很多人的秘密。比如版畫的“三十二種刻法”,當你掌握了它之後,你幾乎可以看懂現代藝術所有的藝術家和藝術現象,因為你懂得了語言的極限,也就懂得了所有人的語言。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獲得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自由表達,此時,你的知識來源將不僅僅局限于藝術界,而是可以擴展到思想界或哲學界等其他領域。

李:過於追求極限是否會對自己造成損傷,是否需要適可而止?

王:適可而止,在我看來它更多的是一種控制力,對一種關係、一種最佳狀態的一個瞬間定格。適可而止表現為一種修煉、修養,但它僅限于對已知事物的一種控制力,而對於“未知”,適可而止的思維永遠不能使一個人成為前衛主義者或時代先鋒,更加不會成為人類的開拓者,這也正是中國人無法引領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

1  2  3  4  5  6  


下一頁心靈的自由與人性的回歸上一頁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2011年第一期
· 當代藝術的境遇與變遷
· 把風暴引進更高的城邦
· 微言大義
· 靈魂的隊伍
·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
· 當代精神的藝術救贖
· 心靈的自由與人性的回歸
· “線上人間”水墨的“民國風”與影像的“流變性”
· “視覺運動”架上繪畫研究系列之一
—— 一種藝術內部問題研究的繪畫(節選)
· 王廣義:“霧狀思想”與“不確定”
· 多多:耕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