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桐廬縣莪山畬族鄉中門民族村茭白基地裏迎來了茭白采收旺季。
茭葉婆娑,幾位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將一捆捆鮮嫩、水靈的茭白從田中收割上岸,隨後將被送往各地銷售。與此同時,茭白田裏放養的甲魚也到了陸續上市的時候,這也成了村民們財富來源之一。
“以前,提起茭白,大家都會想到中門民族村,但後來沒有人種了,農田也荒廢了,為了不讓中門茭白這塊招牌消失,2019年,我們村從村民手中流轉115畝土地用於種植茭白。”中門民族村黨委書記、村主任姚鑫城告訴記者。
如何讓有限的土地産出更高的收益?中門民族村村委班子做足了功課,決定推行茭鱉共養生態模式。去年3月,村裏購入300斤鱉苗放入茭白田裏套養。茭白田裏最多的害蟲就是福壽螺,而且繁殖很快。但甲魚喜食福壽螺,用它餵養的甲魚肉質特別鮮。
得益於茭鱉共養模式,這裡的茭白能生吃,還帶著一絲甜味。村裏與杭州冠華王食品有限公司簽訂了供銷協議,茭白完全不愁賣。
“茭鱉共養,可以直接減少茭白的病蟲害和農藥使用量,提高茭白品質。鱉糞是茭白很好的有機肥,而茭白葉及其根部則給甲魚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甲魚也長得好。”姚鑫城説,通過一年的生態養殖,一隻甲魚能長成一斤二兩至一斤五兩,每斤200元,一畝地的收入將遠遠超過茭白。
今年6月份,中門民族村成立了桐廬縣莪溪農業專業合作社,不僅解決了當地村民家門口就業問題,也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村民林林鳳是採摘茭白的一把好手,她告訴記者,自從村裏成立了合作社,她不僅能夠得到年終分紅,還能通過管理茭白田一年獲得四五千元的工資。
據了解,去年茭白每畝産量3000多斤,以每斤5元的價格出售,實現每畝1萬多元的收益。“我們計劃明年再多套養一些甲魚苗,增加茭白地裏套養黃鱔和泥鰍的新模式,幫助更多村民致富增收。”姚鑫城對未來充滿信心。
這邊茭白與甲魚“碩果纍纍”,而就在相鄰的沈冠村,水稻和稻田魚也迎來了大豐收。
走在田埂上,秋風吹來,金黃的稻田泛起陣陣稻浪,湊近了看,還會發現一條條不時探出腦袋的稻花魚。“自從2019年我們跟浙江大學合作打造了30畝‘稻魚共養’基地,成效很不錯,去年我們將基地擴建至100畝左右,通過生態養殖的方式,今年種植的大米和稻花魚品質更高,口感好,銷路廣,市場供不應求。”沈冠村黨總支書記黃金源流露出豐收的喜悅。
此外,依託莪山“全國少數民族5G示範應用第一鄉”打下的基礎,該村將5G覆蓋到田間地頭,利用農田裏的感測器實時收集傳輸各類數據,人在智慧農業駕駛艙就可完成精準投餌、環境監控、病蟲害監測等一系列工作。
“稻田魚最重的能達到兩斤,每畝田可收穫魚260余斤、稻穀1000多斤,每畝收入可達萬元,真正實現了‘一畝田、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的目標。”村民喜笑顏開,他説,以前,這些土地村民自種糧食每畝最多能獲得300元的收入,現在土地統一由村集體流轉承租,不僅能確保村民每年每畝地可以拿到600元的土地流轉金,還能在年底得到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與傳統農業種植相比,中門民族村“茭鱉共養”模式和沈冠村“稻魚共養”模式帶來的效益大大提高,在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業生産經濟效益,讓村民們在共富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勁。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徐文靜 汪傑菲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徐文靜 汪傑菲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