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水利廳媒體采風 > 新聞資訊 新聞詳情
潮來潮涌,浙江何以“安瀾”?
中國新聞網 · 張煜歡 | 發佈時間2020-12-01 15:58:45    

0000.jpg

浙江海塘一景。張煜歡 攝

  在漢語中,“安瀾”一詞意為“河流水波平靜,沒有氾濫現象”,也用來比喻“太平”的天下。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州南翼的浙江,海岸線長達6400余公里。作為中國受風暴潮侵襲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浙江一度因潮水導致巨大的經濟社會損失。建設安全可靠、運作高效的海塘工程體系,實現海塘“安瀾”,是這個沿海大省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

  今年以來,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浙江全面啟動長約2000公里的海塘安瀾千億工程,今年計劃開工建設150公里。

  潮來潮涌時,這百里海塘是如何撐起“安瀾”之力的?

1111.jpg

浙江海塘一景。張煜歡 攝

  著眼未來 分區確定海塘防禦標準

  提及20年前的那場“9711號”超強颱風,浙江省寧海縣水利局局長王巍記憶猶新。“那是我縣海塘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多年苦心建成的120公里標準海塘,幾乎全線沖毀,養殖塘被海水倒灌,直接經濟損失達1.2億元。”

  在寧海縣海塘除險加固工程汶溪周塘施工現場,王巍介紹,該縣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對寧海三類及隱患較大的二類海塘實施除險加固及提標。

  放眼浙江,對海塘進行提標是海塘安瀾千億工程的關鍵內容。二十年來,浙江海塘保護區內的人口接近翻番,GDP增長了約15倍,原來確定的防禦標準已經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

  以杭州灣為例,南北兩岸海塘分別保護著628萬、1054萬人口,根據現行國家規範要求,保護城市人口超過150萬人時相應海塘防禦標準不得低於200年一遇,考慮該區域潮水特性、現狀基礎、經濟性等因素,經論證水利部門將其標準確定為300年一遇。台州、溫州、舟山等設區市中心城區防禦標準提高至200年一遇,其餘城市提高至100年一遇。

2222.jpg

錢塘江畔。張煜歡 攝

  讓海塘岸線充滿“自然生態之美”

  在溫州市鹿城區七都環島海塘,蘆葦盪漾,兩岸生態自然風光盡展無余。

  鹿城區七都街道辦事處主任朱海濱介紹,該海塘全長約14.8km,建設標準100年一遇,塘身採用二級平臺,保證了一定親水性和擋潮安全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該海塘通過保護修復自然淤積生長的本土植物,實現了生態修復,塘後護坡還因地制宜地種植了鄉野植被護面,與堤後田園風光和諧相融,同時大大降低了養護成本。鹿城區水利局副局長金瓊雲介紹:“七都環島海塘的建成投用,不僅使防洪標準提高,防禦能力加強,還充分實現了‘堤塘—景觀—道路’的功能性融合,是‘水上長城’+‘最美輪廓’的完美實踐成果。”

3333.jpg

浙江海塘一景。張煜歡 攝

  此外,七都環島海塘沿線的水閘管理房外立面也採用協調統一的田園鄉土風格,景觀體驗舒適。2019年,該地利用海塘堤頂跑步道成功舉辦國內首個環江心島的馬拉松賽事——七都環島半程馬拉松,參賽者在跑步同時可享受海堤壯闊的自然風光。

  海塘生態化改造的關鍵是如何解決安全防護和環境保護,即解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在海塘安瀾千億工程中,浙江因地制宜實施海塘生態化改造,在塘前採用自然和人工相結合的生態修復措施,營造濱海濕地環境;在塘身實施迎水坡孔隙化、粗糙化改造,便於藻類、貝類附著,採取本土耐鹽性植物構建塘頂和背水坡植物群落;在塘後則同步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和美麗河湖、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建設。

4444.jpg

浙江海塘一景。 張煜歡 攝

  開發“海塘+”功能實現融塘于城

  漫步甌江堤上,遙望對岸,恢弘的山體燈光秀為夜幕下的甌江增添風采。

  近年來,溫州市海塘建設秉承空間共用開放理念,融合了交通、休閒、文旅等綜合功能,設置了觀景平臺、休閒廊亭等惠民設施,形成一定規模品質的帶狀濱江公園。

  “結合文旅需求,溫州還開設了甌江夜遊線路,充分挖掘月光經濟,為沿海居民和遊客體驗多彩濱海文化提供了便利。”溫州市水利規劃發展中心主任林統説,不僅如此,溫州的海塘沿線還挖掘重塑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要素,如見證溫州水運興衰發展的安瀾亭碼頭等,串聯起沿線自然人文景點。

  于浙江而言,讓“海塘+”融于這座城市,讓百姓幸福感更高,是海塘安瀾千億工程的更深層含義。

5555.jpg

溫州海邊夜景。張煜歡 攝

  眼下,浙江逐步形成“百里賞潮”“海天禪意”“漁港風情”“滄海桑田”等有歷史、有內涵、有故事的海塘岸線旅遊帶,利用海塘空間融合新基建要求,沿塘布設起5G基站、充電樁等。

  展望到2030年,浙江的海塘安瀾千億工程預計累計開工建設2000公里。屆時,高標準的海塘工程體系全面形成,生機活力的海塘岸線全面呈現,新産業、新業態在浙江的沿海塘岸帶不斷聚合,形成一道新的“幸福線”。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撰稿:張煜歡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撰稿:張煜歡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