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到"近":中國在世界舞臺的新坐標

   “認識你自己”,是一道貫穿古今的哲學命題。對於一個國家來説,這更是一道必答題。

  
  縱觀中華民族前進發展,橫看世界力量對比變化,在世界舞臺的坐標軸上,在全球政經的定位系統裏,中國書寫著變化,從曾經的閉關鎖國被邊緣化,到重新走進世界舞臺,再到走近舞台中心。
333.png
  
  知往鑒今,以啟未來。
  
  改革開放是中國與世界關係根本變化的成因。1978年,是中國重新走“進”世界舞臺的時間節點;“前所未有地靠 ‘近’世界舞台中心”,是當今中國在全球的最新定位和發展坐標。
  
  一個月前,G20峰會在杭州成功召開。中國主辦、中國主導、中國主場,中國向世界舞台中心進一步走近。
  
  回顧38年發展歷程,中國在世界舞臺坐標上的位移,始終與改革開放的步伐同頻共振。從走“進”舞臺到走“近”中心,一字之別的背後不僅僅是坐標的位移,更折射出中國實力、角色、擔當以及國民心態的深刻變化。
  
  中國實力變了
  
  從積貧積弱到邁向全面小康
  
  這些標簽是中國實力增強的證明: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僅佔世界經濟的份額1.8%。如今,中國已發展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220多種工業産品産量全球第一、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已經在30%左右,居全球第一。“經濟上的成功使中國走到世界舞台中心。”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見證了中國的巨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慨嘆,他第一次訪華時,絕對不曾想到中國的實力地位能在國際體系中有如此巨大的躍升。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也嘗到了甜頭。1978年,中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不足200美元。如今,該項收入已增至約7880美元。按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中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上等收入國家。期間,共計7億多人口脫困,中國對全球減貧貢獻率逾70%……
  
  中國正在從積貧積弱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
  
  在與世界的互動中,中國自身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同時,中國發展紅利也不斷外溢,為世界提供發展機遇。
  
  免除最不發達國家債務,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非産能合作基金”、“中拉合作基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這些舉措贏得國際社會高度讚賞。
  
  但免除外債、開展外援的行動,輿論卻出現了對中國“亂撒錢”的質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實際上,當今時代,各國發展環環相扣,沒有誰能獨善其身。習近平主席説,要“多算大賬,少算小賬,特別要多算政治賬、戰略賬,少算經濟賬、眼前賬”。
  
  合作共贏是中國對長期外交實踐的總結、提煉和昇華。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過程中,中國不會以犧牲本國利益為代價。
  
  以中國在入世談判中維護根本利益為例。從1986年到2001年,中國長達15年的入世談判,被視為世界多邊貿易體制上最艱難的一次較量。時任中國代表團團長龍永圖説,談了15年,我們在原則問題上堅持了15年。“談判過程之難,時間之長,正説明我國為維護自身根本利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中國作為經濟大國,有責任與其他國家分享發展經驗、共用發展機遇。而建設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不僅是國際社會的道義責任,也能釋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
  
  中國不會“窮大方”。世界經濟環境改善,中國亦將從中受益。
  
  中國角色變了
  
  從學習融入者到建設貢獻者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中國全面重返世界舞臺,融入全球化進程的標誌性事件。入世後,中國切實履行義務,學習、遵守、運用世貿規則,快速發展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
  
  而當中國抓住全球化機遇,實現經濟飛躍性發展,向世界經濟舞台中心走近的同時,西方國家卻與全球化大潮漸行漸遠。那些曾經大力支援全球化的旗手,如今不斷鼓噪反全球化的雜音。一些國家甚至甩開世貿規則,利用TPP和TTIP談判跑馬圈地。
  
  作為世界舞臺曾經的“邊緣者”,中國深知不公正遊戲規則的危害。直面挑戰,中國明確反對保護主義,著力倡導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15年前才得以加入世貿組織的遊戲規則學習者、運用者,如今堅定地扛起支援經濟全球化的大旗。
  
  從倡議並推進“一帶一路”到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新開發銀行,從舉辦APEC會議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到推動人民幣正式“入籃”……中國以堅定的信心和雄厚的實力,不斷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提出方案、貢獻智慧、落實行動。
  
  G20杭州峰會的纍纍成果更是中國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公共産品的一次集中呈現——
  
  首次全面闡釋我國的全球經濟治理觀,首次把創新作為核心成果,首次把發展議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邊投資規則框架,首次發佈氣候變化問題主席聲明,首次把綠色金融融入G20議程。
  
  這高度凝練的6個“首次”,在G20發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中國印記。
  
  當然,G20杭州峰會的成果不僅限於此。從《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公報》,到《創新增長藍圖》、《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全球投資指導原則》,以及向聯合國秘書長交存的《巴黎協定》批約文書,中國引領達成的28份成果文件含金量十足。
  
  這些無不昭示著,中國不再是處於世界體系邊緣的旁觀者,也不再是國際秩序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中國擔當變了
  
  從提供物質到思想引領
  
  改革開放之初,世界分享到的是中國發展所帶來的物質層面紅利。
  
  中國的大量進口為很多國家創造了“中國特需”,中國出口的價廉物美商品增加了國外消費者福利,吸引的萬億美元外資讓更多國家獲得豐厚利潤,每年千余億美元的對外投資帶動東道國的發展和就業。
  
  隨著中國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不僅提供物質,更提供思想引領的方案。中國理念正在成功“全球化”。
  
  “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正確義利觀,結伴不結盟的夥伴關係,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同舟共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不但創新發展了中國國際秩序觀,也開闢了國際關係新願景。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是中國的新發展觀。G20杭州峰會主題“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植根于中國自身改革開放發展的偉大實踐,堪稱五大發展理念的“國際版”。峰會通過的《公報》,則進一步將中國理念、方案、主張上升為國際共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在全球治理進程中,中國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向更加合理、均衡和公平的方向發展,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更加完善,為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信心、貢獻力量。
  
  習近平主席説,要繼續向國際社會闡釋我們關於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理念,堅持要合作不要對抗,要雙贏、多贏、共贏而不要單贏,不斷尋求最大公約數、擴大合作面,引導各方形成共識,加強協調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從物質層面到思想層面,中國影響並改變著世界。
  
  中國心態變了
  
  從窮弱焦躁到自信平和
  
  改革開放38年,中國牢牢掌握著自己命運,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全球化大潮,不僅沒有迷失自己,反而制度更加成熟,實力更加雄厚。
  
  國家總體實力增強,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此時,中國應以何種心態開展國際交往?
  
  一位熟諳美國亞太事務的資深學者接受《人民日報》作者採訪時作出這樣的回答:平和。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在崛起進程中,心態越平和,越能展示自信,贏得尊重。同時,也越有利於彼此之間的和諧相處。而這種“平和”,更體現在“做好自己”上。
  
  38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一大法寶就是,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鬆,埋頭苦幹,堅持做好自己的事。
  
  可以預見,未來的發展道路,同樣不會充滿鮮花和掌聲。
  
  從國內來看,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然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還有許多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從國際來看,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未來競爭將是規則之爭、話語權之爭,發展主動權之爭。
  
  形勢逼人,不進則退。
  
  習近平主席説:“風雲變幻,最需要的是戰略定力;競爭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進;迎接挑戰,最根本的是改革創新。”
  
  保持自信平和、保持戰略定力。“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只有始終謙虛謹慎、艱苦奮鬥,始終埋頭苦幹、銳意進取,中國才能在世界舞臺上不斷書寫引領發展方向的坐標。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從"進"到"近":中國在世界舞臺的新坐標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