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穩定為上 政通人和百業俱興

   2016年9月3日,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二十國集團的工商界領袖、同時也向世界發出倡議: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歷史一再證明,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沒有穩定就沒有繁榮。各國安全緊密相關,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包打天下。拋棄過時的冷戰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是當務之急。

2.png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切中了當前世界局勢的要害。縱觀全球,動蕩日漸加劇,地區不穩因素越來越突出。各國內患頻出自顧不暇、新保守主義抬頭、部分地區右傾勢力崛起、中東及一些地區戰火頻仍……在這樣的世界總的局勢下,我們應更加珍惜國內來之不易的穩定與和平局面。“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穩定是根本的大局,沒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一切改革發展都無從談起。
  
  如果把剛剛結束不久的杭州G20峰會放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更能掂出中國政通人和、社會穩定、民生繁榮的分量。當各國在經濟、政治、民生等方面發生諸多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G20峰會上明確指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創造良好環境至關重要。”
  
  38年改革開放,中國發展給世界帶來太多驚喜。中國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類似挑戰、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
  
  社會穩定的“定心丸”
  
  提振經濟 深化改革 決不後退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我們建設和發展經濟的長期目標。
  
  一個穩定的社會,既是穩定的經濟、穩定的政治、多數人良好的心態所創造的成就,也是它們能繼續運轉下去的溫床。維護這樣一種穩定的、積極的狀態,首先要求一個能平穩發展、擁有良好自保能力的經濟體。經濟不穩直接威脅到人民的溫飽和生存,也是社會動蕩最直接的誘因。
  
  過去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一直維持著平穩的增長,為社會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由於客觀存在的下行壓力,經濟增速趨緩伴隨股市與匯市劇烈波動、貨幣多與資金緊並存等問題使各界産生了一些悲觀預期。面對這些預期,中國選擇以堅實的改革決心回應。
  
  今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剛高票通過了對“外資三法”和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的修改,將上海等自貿區實行“對外資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經驗全面推行到全國,這意味著在今年全球吸引外資增速很可能下降10%-15%的大環境下,中國堅定不移地選擇了繼續開放、繼續走向改革與革新之路。
  
  走這一步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在當今許多發達國家漸趨保守的局面下。英國在6月剛剛通過公投選擇“脫歐”,這是它的多數人民在向歐盟的統一市場和開放説“不”,為此不惜以歐盟開放市場和長期經濟發展為代價;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呈愈演愈烈之勢,連續對中國的不銹鋼、冷軋板、耐腐蝕板等鋼鐵産品以高稅率“攔截”,其總統候選人集體反對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不能不説,這都是各國為了平息國內民眾的不安,為了暫時的社會穩定,而選擇的權宜之計。
  
  但中國對此的態度十分堅決。“各方應堅定維護以WTO為代表的自由貿易體制,促進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李克強總理出席第71屆聯合國大會時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對外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
  
  如果認為改革僅僅觸及曾讓中國經濟受益良多的外資引進領域,那就太膚淺。營改增試點也在毫不動搖地擴大範圍。今年5月起已經包括了建築業、房地産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和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産所含增值稅領域,全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將超過5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速度在加快,截至7月底已發行39710億元,其中新增債券10084億元、置換債券29626億元,債券資金優先用於支援扶貧、棚戶區改造、普通公路等重大公益性項目建設;國家出臺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並下達基礎獎補資金307.1億元,支援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産能、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如此種種,沒有一個不是難啃的“硬骨頭”,沒有一個不觸及較為重大的歷史性、結構性難題,甚至一旦處理不好,反而有可能帶來群體性的、社會性的風險。
  
  改革已入“深水區”,面對難題,退縮不是一個選項。黨中央和政府以具體的政策指向做出了明確回答:為了社會的長治久安,為了總體的、未來的穩定,不能像某些國家那樣掉頭轉向、向短期利益屈服,而是應當以長遠的目標和人民的福祉為重,敢於冒必要的風險,向真正的病灶“開刀”。
  
  社會穩定的“落腳點”
  
  施政用心 執法得力 決不懈怠
  
  然而,著力解決長期問題,是否就意味著把眼前的問題當作小問題,對它們視而不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今年暑假期間,連續三位應屆大學生直接或間接地由於電信詐騙身亡,事件觸目驚心,極短時間內引起了網路上的極大反響。案件偵查級別迅速上升到公安部,山東、福建、江西、廣東等地公安機關均加入偵查。一星期內,最先曝光的徐玉玉案有4名嫌疑人被抓獲,至9月4日,最後一名嫌疑人也在公安部A級通緝令的壓力下自首。
  
  然而人們的關切不止於此。為何騙子能將資訊把握得那麼精準?電信詐騙已經發展到了何種規模?愈演愈烈的電信詐騙案,通過這個熱點事件,對人們的安全感造成了鮮明強烈的衝擊。
  
  僅僅半個月後的9月23日,按照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部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六部門就聯合發佈《防範和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犯罪的通稿》,用出了對電信詐騙下達“最後通牒”、將主動自首時間期限定為2016年10月31日、對電話註冊進行規範性清理、要求ATM機非同名賬戶轉賬到戶時間延長到24小時等“大招”,並決定,此次打擊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專項的“高壓”行動將持續一年。9月26日,公安部公開發佈A級通緝令通緝10名特大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在逃人員,幾天內已有數人投案自首。
  
  值得一提的是,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是一個從2015年10月就開始工作的機制,而全國公安機關開展打擊整治網路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專項行動也早在今年4月就已部署實施。相關領域的部署並非匆忙開工,而是在個體案件引發強烈的輿論呼聲後,馬上回應社會關切,迅速提高行動級別,在爭取最大限度群眾配合和支援的前提下,開展工作。
  
  著名法學家貝卡利亞曾指出,刑罰越迅速和越緊湊,就越公正和越有效。當代的人們早已發現,這一原則不僅僅適用於刑罰,而是適用於一切維繫人們的公平正義感和安全感的基礎條件。一個公平正義能有效實現並且及時實現的社會,才是一個人心安定、團結共進的社會。
  
  這正是法治的價值。早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近三年來,自中央深改小組向下,已經出臺了多個文件從立法、執法、司法等方方面面圍繞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訴求進行改革。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等機構和其他機關部門能夠對引發老百姓較大關切的案件“應聲而動”,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斷改進工作的結果。
  
  “在法治的軌道上暢通表達,讓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公開透明,依法做出調節,能夠有效制止法外偏激表達。”這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大家共同敬畏法律,尊重司法程式,恪守法治精神,讓法律成為止爭歇訟的最後一道門檻,是維護社會整體穩定的良好基石。
  
  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部署全面推進各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工作。
  
  社會穩定的“調節器”
  
  尊重輿情 公開政務 決不回避
  
  今年2月,中辦、國辦下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要求建立健全政務輿情收集、研判、處置和回應機制,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及社會熱點事件時不失聲、不缺位;主要負責人帶頭接受媒體採訪,當好“第一新聞發言人”。
  
  8月,國辦進一步下發《關於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首次明確對涉及地方的政務輿情,涉事責任部門是第一責任主體,本級政府辦公廳(室)會同宣傳部門做好組織協調工作;而且規定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佈會,對其他政務輿情應在48小時內予以回應。
  
  這一系列改革舉措最引人注意的是,不僅明確否定了某些官員將輿情當作一種處置和彈壓對象的做法,而且把“回應”當做政務公開工作的核心要點,要求政府用積極、主動、負責的態度,對待民眾在重大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上的訴求。
  
  其實我們已經能看到,各類事件一經在公開媒體上曝光,相關部門機構就主動派員調查或澄清,這一現象已經越來越常態化。但凡有一定社會熱度的事件,通常都不會“斷頭”,反而會在各方回應和補充下不斷呈現新的面貌,乃至於網友調侃:現在看新聞,最要小心的是“反轉”。
  
  網上的問題,往往根源在網下。網民借助網際網路表達訴求,幫助政府敏銳地發現基層治理存在哪些問題和矛盾,政府應及時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網際網路治理,既要依法懲治網上造謠誹謗等違法行為,更要認真解決好線下的社會問題。在依法治網的同時,還要適度保留網路輿論的活力,網際網路是轉型期社會的“安全閥”。
  
  市場化改革三十多年後,中國出現了不同的利益群體,在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人民政府調和鼎鼐,尋找最佳的平衡點。所謂的不穩定,最常見的是同一條船上的不同群體之間發生尖銳衝突,並擴散引發更多、更大範圍的對立。一個不穩定的社會,損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它的穩定,同樣需要這個社會上的各種人都行動起來,從維護自身權益和建設良好環境出發,主動作為。既包括從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出發,盡職盡責,盡心盡力;也包括提出理性的建議,發起建設性的批評。在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指導下,各界政府、各行各業都正在用社會治理創新的手法來保障社會穩定,增加了現行體制的彈性和張力。我們普通人為維護一個共同的、安穩幸福的生活,更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正視矛盾、化解衝突,而不是醞釀對立、製造衝突。
  
  在這個舉國上下共慶金秋、歡度佳節的時刻,我們衷心地期望,全社會上上下下能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繁榮穩定,在摸索“最佳平衡點”的同時,又好、又快、又穩地走出獨屬於中國的發展之路。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中國發展穩定為上 政通人和百業俱興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