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媒體發展特色:“網際網路+”成為媒體深化融合新引擎

  近年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新技術、新理念、新形態、新模式推動媒體深度融合,並促進産業活力的煥發。移動社交網路應用普及,大數據拓展加速,以雲計算、H5等新技術為創新的新聞客戶端表現更具個性化,跨行業合作創造新機遇,“中央廚房”、多端互動成為熱點……在“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影響下,中國新媒體發展進入新階段。

00.png


  “兩微一端”的新媒體傳播平臺正在形成
  
  以微網志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為主體的“兩微一端”正成為中央和地方傳統媒體積極適應移動網際網路趨勢,向新媒體進軍的主要手段,也成為各媒體類門戶、資訊網站和平臺緊跟時代大潮、進一步開拓發展的契機。
  
  微網志、微信普及率高,客戶端蓬勃發展。
  
  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8月,經認證的媒體類微網志約為26259個,其中傳統媒體微網志17323個。
  
  ●傳統媒體微網志中,報紙類3571個,約佔21%;
  
  ●電視類7312個,約佔42%;
  
  ●電臺類3002個,約佔17%;
  
  ●雜誌類3359個,約佔19%;
  
  ●通訊社類79個,約佔1%。
  
  媒體類微網志已經形成大規模的集群。
  
  據最新《微信數據化報告》,截至2016年2月,微信公眾賬號已超過1000萬,其中泛媒體類公眾號比例最高,超過1/4。數量眾多的媒體公眾號發揮著巨大的傳播力。
  
  媒體類微信公眾號是“媒體+社交網路”的産物,這種組合帶來了一種新的傳播格局,即新聞借助強社交鏈廣泛傳播,因為文章價值、趣味性和給人以情感觸動等因素加上朋友之間相互信任的背書使得相應的新聞得到大量轉發。微信已經成為網民新聞資訊獲取的重要來源,新聞廣度(新聞APP)+新聞過濾(微信等社交平臺)成為網民獲取新聞的左右手。
  
  “網際網路+”成為媒體深化融合新引擎
  
  2015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訂“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指出,“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引導網際網路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就傳媒而言,這意味著借助於網際網路向傳統媒體産業輸出優勢功能,在生産、互動、行銷、管理等各個環節充分體現網際網路思維,推動産業升級,從組織建構、生産模式、産品流通、産業體系等各方面全方位實現融合發展的創新變革。
  
  2015年,我國傳統媒體順應新環境,積極探索發展規律,“網際網路+”融合實踐創新變革有聲有色,經濟“雙引擎”之下的傳媒産業新常態正在形成。以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主流傳統媒體,大膽探索“中央廚房”“全媒體平臺”“智慧融媒體”等,主導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網際網路治理“剛”“柔”並濟
  
  2015年,中國的網際網路治理在網路立法、行政監管、技術控制等領域採取了多項新的舉措,推動中國網際網路治理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網際網路歷經20多年的發展和探索,通過正確處理好自由與秩序、安全與發展、開放與自主的關係,正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網之道。
  
  首先,通過“約談”這種新的監管“柔”性舉措加強對網際網路的管理。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2015年4月28日發佈《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單位約談工作規定》(以下簡稱“約談十條”)。“約談十條”對約談的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實施條件、方式、程式等作了明確規定。依照“約談十條”,對存在問題的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單位,約談之後未按要求整改,或經綜合評估未達到整改要求的,將依照《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管理辦法》《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的有關要求給予警告、罰款、責令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等處罰,被多次約談仍然存在違法行為的,依法從重處罰。
  
  其次,通過行業自律強化網路倫理建設。
  
  網際網路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其中,很多是僅靠法律難以約束的倫理道德問題。如網路謠言問題、侵犯隱私問題、暴力色情等資訊污染問題、青少年網路欺淩問題、網路欺詐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強化行業自律和加強倫理道德建設予以改善。
  
  第三,通過網路立法“剛”性規定確保安全。
  
  在2015年涉網際網路立法的“剛”性規定中,“安全”成為關鍵詞。這其中,既包括國家主權層面的網路空間安全,也包括公民個人層面上的資訊安全;同時,把打擊網路犯罪、網路恐怖主義,凈化網路空間作為立法的重點。
  
  2015年7月1日,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的《國家安全法》。對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個領域的國家安全任務進行了明確。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維護國家網路空間主權”。

2.png


  新媒體産業發展強勁
  
  2015年,國家加大對新媒體産業的扶持和支援力度,出臺了一系列力度較大的利好政策,主要如下:
  
  ▌一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以新廣發〔2015〕32號印發《關於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於新聞出版企業的轉型升級有“真金白銀”的支援;
  
  ▌二是文化部辦公廳印發《2015年扶持成長型小微文化企業工作方案》,對內容創業者這些成長性好的小微文化企業有較大的幫助;
  
  ▌三是國務院印發《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在財稅、融資和平臺建設等多個方面有利好政策;
  
  ▌四是國務院發佈《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助推網際網路從消費網際網路向産業網際網路轉型;
  
  ▌五是國務院以國發[2015]50號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對於大數據産業的發展是重大利好;
  
  ▌六是國務院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産業促進法(草案)》,以提升文化産業水準、促進電影産業健康發展;
  
  ▌七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三網融合推廣方案》,加快在全國全面推進三網融合,推動資訊網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資源共用。
  
  媒體融合不斷深入
  
  隨著對新媒體認知的逐步深化以及媒介技術的快速更新,全世界範圍內的媒體行業正加緊融合發展的步伐,各種新的探索模式不斷改變著新聞傳播格局與媒介生態環境。
  
  以上海報業為例,上海報業集團從完善內部創業機制入手,自建網際網路思維新媒體內容産品平臺。為了推動媒體融合,上海報業集團制定了基於平臺化建設的總體新媒體發展戰略,設立了“新媒體中心”,報業集團則承擔集中進行資産運作的責任,提供資金支撐。在上海報業集團的新媒體佈局中上海觀察、澎湃、界面,是被集團稱之為“現象級”的新媒體項目,欲打造成“平臺級”的網際網路産品。以期最終帶領上海報業集團實現整體的“網際網路+”的轉型。
  
  從整體態勢看,在國家戰略部署的高度下,中國傳統媒體通過各種路徑的市場化探索,開始從局部渠道拓展向整體産業融合轉變。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中國新媒體發展特色:“網際網路+”成為媒體深化融合新引擎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