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要實現共同富裕,農業農村領域是關鍵。
“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心已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今年以來,路橋區以數字化改革為契機,以農業現代化五年行動、新時代美麗鄉村五年行動、村級集體經濟高品質提升三年行動為總抓手,推動“三農”工作高品質發展,助推共同富裕。該區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和年經營性收入,從2003年的3.17億元、0.6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1.53億元、9.04億元,位於全省前列。
近日,農業農村部正式發佈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名單,路橋區是全市唯一入選。
路橋區以此為契機,通過三年的創新試點縣工作,加快打造一批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示範的標誌性成果,朝著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前進,全面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數字化、市場化水準,繪就共同富裕大場景下新時代美麗鄉村新圖景。
數字賦能,現代農業統籌推進
位於路橋金清的百興畜禽有限公司內,負責人張菊花通過“浙裏辦APP”的養殖管理模組,進行了生豬檢疫申報。提交後不久,金清動物衛生監督所工作人員就到府了。
按照流程,工作人員仔細檢查了養殖檔案、用藥記錄等臺賬資料,並對出售的100多頭生豬進行了現場檢疫。10多分鐘後,一張電子檢疫合格證明發送到了張菊花手機上。
“以前我們要到檢疫所去申報,拿到紙質證明。現在在手機上就可以操作了,真是方便快捷。”張菊花説。
近年來,路橋區聚焦“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打造農業現代化示範區。路橋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大力實施數字化改革,成立專班,重點推進“農機快呼”、“田灌家”、“動物檢疫無紙化(數字畜牧)”等數字化改革項目。
同時,大力推廣智慧農機及生態友好型機械化技術裝備,建設高水準農藝農機融合示範基地,實現“機器換人”全覆蓋,創成全省第一批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示範區。
走進路橋銘溢客現代智慧農業綜合體,陣陣果蔬清香撲面而來。番茄種植工廠裏,栽培著千禧、金串、玉女、夏日陽光4個品種的番茄。智慧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精準供給肥水,專屬LED補光燈提供有效光源,這裡的優質番茄可全年采收,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科技創新催生的強大生産力無處不在:水稻種植現基本實現了從育秧、翻耕、栽插、植保到收穫、烘乾等全程機械化;蔬菜産業出現新亮點,浙江百龍農業有限公司運用蔬菜育苗流水線、育苗軌道運輸機、噴滴灌等設備,年育苗數量可達1億株,服務5萬畝蔬菜生産……路橋區還深化與省農科院金清博士站、市農科院新橋站等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在新品種培育、農作制度創新、綠色生態種養上求突破。
為更好服務農戶,路橋區探索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提供精準匹配、便捷高效的農業全程化服務。
在蓬街鎮新紅村,路橋區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正穩步推進。該中心集育秧、栽植、維修、烘乾、加工等功能于一體,預計年作業服務能力達到3萬畝以上,糧食烘乾能力1萬噸以上,可滿足蓬街鎮、金清鎮糧食生産功能區的全程機械化作業耕整地、栽培、植保和農業資訊等需求。
這意味著,農戶只要家裏有地,可以在服務中心“一站式”打包購買任何服務。
“通過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建設,使糧食蔬菜瓜果生産育秧育苗、機插機收、統防統治、倉儲烘乾等方面的佔比大幅提高,逐步形成系統、科學、高效的農業生産全産業鏈社會化服務體系。”路橋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農機總站站長王振宇介紹。
整合資源,美麗鄉村全域綻放
新興村位於新橋鎮西南,臨近峰江街道的鍾家村、保全村,地理位置優越。村裏擁有多家潔具規上企業及智慧農業企業,産業基礎較好。這幾年,村兩委班子一直在琢磨:如何扮靚鄉村“顏值”,進一步培育壯大特色産業。
借著創建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的契機,新興村對周邊點位統籌部署,推進入村標誌建設、美麗庭院、後屋改造等整治提升工程。今年11月,該村成功摘得“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稱號。
新興村還規劃建設了3個共用菜園。村黨委書記韓冬生説,村裏實行了全域土地流轉,村民們可以在共用菜園自行認領種植區域,種植各類蔬菜瓜果滿足生活所需。
美麗鄉村建設既是共同富裕的基礎工程,也是一項民心工程。今年,路橋區圍繞“兩條主線、八大組團”佈局,將53個村納入重點打造計劃,明確“十四五”期間美麗鄉村精品村重點建設任務表。《路橋區深化“十百工程”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行動計劃》(2021-2025年)》《路橋區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等相繼出爐,為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指明瞭方向;並出臺新的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區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
今年,路橋已完成48個省級達標村創建,建成3個省級特色精品村和4個市級精品村(提升村),啟動建設6個區級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蓬街和金清分別創成省、市級美麗鄉村示範鄉鎮。
美麗鄉村全域綻放,未來鄉村建設探索先行。
當前,浙江鄉村振興迎來迭代升級,未來鄉村成為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主方向。其立足於原有鄉村的資源生態特色,嵌入數字化、生態化和整合化的新技術元素,探索新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構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態、生産、生活共同體。
路橋區委副書記、區長牟傲野指出,未來鄉村建設是一項造福群眾的民生工程。要以農業數 字化改革為動力,加快打造一批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示範的標誌性成果,奮力譜寫更加出彩的“三農”新篇章。
美麗鄉村綠道、稻花廣場、鄉村耕作樂園、鄰里守望庭院、鞋帽産業街……一幅呈現未來元素、彰顯路橋韻味的建設藍圖在螺洋街道向央村徐徐鋪開。今年,路橋區以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為基礎,投入3000多萬元啟動在螺洋街道分水片區(上倪村、向央村)未來鄉村試點建設,從明年開始計劃每年建成未來鄉村2個。
創新模式,集體經濟共富共強
日前,路橋區桐嶼街道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會”(簡稱“經聯會”)。“桐嶼27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在6月底都加入了農合聯,現在又有了‘經聯會’這個合作議事平臺,發展更有方向、更有奔頭。”桐嶼街道桐楊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楊良富説。
圍繞“五村連片開發”,桐嶼街道小稠村與上山童村、涼溪村、東明村、下莊盧村合作,成立台州市小稠農旅發展有限公司,主營休閒觀光活動、農副産品銷售加工。從農戶到合作社,再到農業龍頭企業,一條枇杷特色産業鏈漸形成,“小稠枇杷”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鄉村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支點。“我們著眼于發展特色富民産業,大力培育新主體、新産業、新業態,以産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供應鏈重組、利益鏈共用為重點,推動集體經濟共富共強。”路橋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沈堅介紹。
今年,路橋區啟動村級集體經濟高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力爭到2023年,集體經濟年收入超百萬村全覆蓋,集體經濟收入超千萬村數量翻倍。為此,該區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探索專業市場帶動、産業聯片聯建、飛地抱團發展、盤活資源資産、文旅農旅帶動等“強村富民”路徑。
新橋鎮下林橋村盤活集體建設用地,由村集體實行統一對外招租,年均創收超100萬元。同時盤活耕地資源,集中流轉800多畝,與市農科院共建300畝水稻實驗基地,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的88.42萬元增加至2020年的367.05萬元。
蓬街鎮小伍份村引入路橋城建集團合作開放,建成該鎮首個新工業小微園區,企業入駐近30家,2019年工業産值近4億元,2020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158萬元,同比增加594萬元,併為全村三分之一人口提供了就業崗位。
金清鎮合併21個村集體留地指標掛牌出讓,由台州恒金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在十塘村統一開發工業地産,之後由各村按比例回購廠房,按面積分配收益,預計為21個村集體帶來年收入500萬元。
加快一、二、三産融合,不斷提升鄉村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在路橋,以“農業+”融合發展的新興業態勢頭正盛,跳出農業發展農業、發展産業,村民和城鎮居民一起實現共同富裕。去年,路橋區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1.53億元,年經營性收入達9.04億元,位於全省前列。今年,該區集體經濟年收入超百萬的村佔比將達到83%。
政策幫扶,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這筆費用及時減輕了我家的經濟壓力,謝謝你們!”拿到捐助金,低保戶王某連連感謝。
王某患有惡性腫瘤,醫療自費費用超過8萬元。路橋區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後,通過“一事一議”“一人一議”等方式,先後聯繫了路橋區慈善總會和區總商會進行協商。路橋區慈善總會通過慈善捐助的方式向王某捐助了5000元,路橋區總商會通過定向捐助向其捐助了2.7萬元。
縮小城鄉差距,解決農村低收入群體的保障和發展問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之一,也是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
去年,路橋區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低收入農戶人數同期下降10%,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補差率全市第一。
據統計,路橋區現有低收入農戶2107戶、2883人。路橋區委區政府從升級保障標準、增加造血措施兩方面著手,促進低收入農戶共同富裕。
該區研究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低收入農戶高水準全面小康的若干扶持政策》等,完善原有22條區級扶持政策,實行城鄉一體化的特困人員供養制度。
教育保障方面,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低收入農戶子女資助標準比省定標準提高20%以上。
醫療保障方面,路橋區財政將為所有低收入農戶免費參保利民保;穩步提高醫療救助住院補償水準,年度救助封頂線從8萬元提高到10萬元;建立健全門診醫療救助政策,特困供養人員基本醫療費用救助比例100%,年度救助不設封頂線。
住房保障方面,對納入低收入農戶(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計劃並實際改造的,每戶最高補助1.5萬元;新建、改建、置換的每戶最高補助3萬元。進一步免除有線電視、水電、煤氣等費用,由按戶補貼改為按人補貼。
同時加強低收入農戶結對、就業、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幫扶,推動鎮(街道)設立扶貧救助基金,配套補助每個鎮(街道)30萬元,穩步提升低收入農戶基本生活保障水準。
來源: 台州日報 | 撰稿:葛星星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