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環上棧頭村,你知道嗎?”
“不知道。”
“有玻璃吊橋,還能看海的地方。”
“哦,知道,知道。”
……
近幾年,玻璃吊橋、懸空鞦韆、高空玻璃漂流等網紅旅遊項目,吸引了大批遊客來到這個不知名的海邊小鎮,它叫幹江鎮。
所有的改變,都從2018年開始。
幹江鎮上棧頭村最先探索了“4951”模式,村民變股民,大家“股份眾籌”發展鄉村旅遊,最後將村裏的資源變資産,村莊變成了景區,重要的是,村民的腰包鼓了,致富之路,誰都沒有落下。
“股份眾籌”機制,瞬間在幹江鎮的其他村落蔓延開來,實現鄉村共同富裕,他們貢獻了獨一無二的“幹江樣本”。
“4951”模式
上棧頭村,是古時遠近聞名的“海上客棧”,村內較好保留了古牌坊、棧臺船塢等傳統建築。這裡面朝東海,春暖花開。
因其地處深山之中,上棧頭村的美,一直尤為低調。
“我們當時是貧困村,村集體收入不到8000元,村裏當時就想著怎麼搞項目,讓老百姓致富。”上棧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法林説。
“上棧頭村面朝大海,我們就要利用地理位置資源搞旅遊。”當時網路上走紅的玻璃吊橋吸引了他們。
項目選好了,錢從哪來?
有兩種方案供選擇,一種是引進工商資本來投資,雙方利益分成;另一種是村民眾籌,自己運營。
村民選擇了後一種。
“村民自願入股,一股2500元,按戶口上的人口數入股,村幹部和老百姓都一樣,誰都不例外。”上棧頭村通過“村民49%+村集體51%”的股權分配比例籌措資金,並註冊成立了浙江棧頭漁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
第一輪,上棧頭村全村1036人,自願入股的有810人。
2018年12月,上棧頭村的玻璃吊橋正式營業,並開始在網路上走紅。“溫州,還有江西、安徽的外省遊客都過來了。”幹江鎮團委書記、鄉村振興辦主任劉馨禧説。
上棧頭村出圈了。
不到4個月的時間,玻璃吊橋給上棧頭村帶來了400多萬元的利潤。“這對我們來説,是個天文數字。”旅遊經濟帶來的可觀收入,讓上棧頭村走出了貧困。
“盈利的這部分錢,按照當時的比例,每個股民能分到2000多元,但是村民的建議是,繼續投項目。”最終,每人每股分紅收到1000元。“我們慢慢分紅,旅遊項目從1個增加到10多個,總體投資3000多萬元。”吳法林説。
“我們的思路,就是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大家的收入都是平均,村民對我們村幹部就很信任,我們遷了150多處墳墓,為什麼能做這個工作,因為老百姓都有自己的股份,村民就是股東。”“4951”模式,讓村民更加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中,旅遊旺季,村裏堵車了,村民自覺積極引導。
旅遊項目創新
上棧頭村的致富路徑,讓幹江鎮的其他村落看到了“錢景”,炮臺村、垟坑村等紛紛實行“股份眾籌”機制,一同致富。
上棧頭村註冊成立浙江棧頭漁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發展“美麗鄉村+遊樂”;炮臺村開辦浙江炮臺紅色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發展“美麗鄉村+紅色旅遊”;上棧頭村、白馬岙村、炮臺村三村聯合成立幹江追夢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每個村佔33.33%股份,共同開發濱海小火車項目……
上棧頭村主打親子遊,炮臺村主打紅色旅遊,垟坑村主打研學,雙興村主打康養……每個村不同的旅遊定位,避免了村莊間的惡性競爭。
“4951”模式,保證了富裕的均衡性,而旅遊項目的選擇,則保證了項目收益的長久性。
上棧頭村的玻璃吊橋,是台州最早建造的玻璃橋,它的唯一性,在於面朝東海。“我們幾個幹部5天跑了7個省,考察各地玻璃橋的運營情況。”吳法林説,“景區要持續發展,項目就要提升,我們經常出去考察,取長補短,根據村裏地理情況,選擇項目。”
炮臺村的高空玻璃漂流項目,全長2100多米,滑下來要11分鐘。“我們為了高空漂流,去外面考察過多次,它們都建在山裏,我們村按照自己的地理風貌,重新設計線路,山、海,都能看見。”炮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駱福忠説,這條高空玻璃漂流,設計了7個360度大轉彎、14個90度轉彎,“又刺激,又好玩,玩過的人,經常又帶朋友親戚來”。
依託鄉村旅遊,截至2020年,幹江鎮村集體經濟收入約2190萬元,15個行政村實現全面消薄。
政府支援
“我們現在想的,就是如何把遊客陸陸續續往山上引薦。炮臺村保留了300多間石屋,有些有上百年的歷史。”駱福忠説,要讓遊客體驗感好,交通暢通是最基本的,“我們村的路和上棧頭、白馬岙、雙興村,都已經串聯好了,接下來還想嘗試和上礁門村連起來,我們不能讓道路的阻塞,影響大家旅遊的心情。”
鄉村要振興,政府是最有力的後盾。
據了解,2019年上棧頭村首次分紅後,幹江鎮成立了每年500萬元的鄉村振興專項資金,用於景區之間的道路、路燈、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現在已經連續投入3年,投入資金達1500萬元。
“現在旅遊搞起來了,但是遊客去哪吃,去哪住,這些問題都急需解決。”吳法林説,讓遊客享受吃住遊樂行一條龍服務,是上棧頭村接下來要做的,“我們上棧頭村,接下來還將村裏的一些老房子改成民宿,非常有特色。”
上棧頭村村民詹加慶看到了商機,“我帶朋友去玩,大家反映項目很好,但是吃飯不方便。我就回老家來,打算做餐飲。”一直在外做工程的詹加慶,決定回到村裏,“我們也是配合政府,能發展一下村裏,能配合一下村裏。”
來源: 台州日報 | 撰稿:盧珍珍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