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紹興 新聞詳情 A- A+
昔日校園 重煥書香活力 諸暨“花式”改建閒置鄉校舍
發佈時間:2020-11-05 09:18:59    

   每天一放學,諸暨馬劍鎮上和村的20多位小朋友,就會來到侯門山鄉村書院。在那裏,志願者叔叔阿姨們會陪伴他們做作業、看書、玩耍。

  侯門山鄉村書院是利用馬劍鎮原上和學校的校舍建成的。上和學校開辦于上世紀50年代,2013年停辦後,校舍一度閒置。2017年初,經上和學校校友、諸暨越民生義工團負責人陳可英的發動,志願者和熱心市民紛紛出資出力,半年後,一座鄉村書院面世。20多位志願者常年輪流值守,在放學時間和節假日陪伴孩子。村民一有空也會去那裏看書、聊天。

  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城市化進程加快,交通越來越便利。為集約用資源、提高農村學校教育品質,農村學校佈局進行調整,不少學校被裁撤、合併,或者遷移,校舍因此閒置。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諸暨共有62所校舍處於閒置狀態。其中,諸暨教體局擁有産權的12處,其餘産權歸屬多在村集體或鄉鎮。

  諸暨上和學校已改成了侯門山鄉村書院

  曾經閒置的上和學校校舍,如今變身為侯門山鄉村書院再度興起,這一志願服務項目,作為政府引入“民智”治理的典型,最近也被評為諸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創新案例,並獲得首屆浙江志願服務項目優勝獎。在陳可英和志願者的推廣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單位和市民將目光投入諸暨閒置鄉村校捨得改造利用。到今年10月,諸暨全市依規通過政府出資、個人租賃或購買、公益組織推動等形式,已完成15處閒置鄉村校捨得改建,使它們重新煥發生機,成為農村文化、體育、旅遊等活動場所。

  騰退校舍變身網紅書院

  距離諸暨市區33公里的馬劍鎮上和村,是該市最西端的村落,周邊群山環繞。沿著崎嶇的村道前行,路的盡頭,便是侯門山。原上和學校就位於半山腰。

  “我在這個學校讀了5年書,這裡,承載著我的童年和少年記憶。”路上,陳可英和記者聊起了往事。這所學校,剛開始只有小學,到後來又陸續開辦了初中和高中。陳可英1976年進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是學生數量最多的時期,有400多位學生同時上課。

  1985年,陳可英去諸暨城區讀高中,後來又考上大學,目前在諸暨市區的學校任教,並擔任著當地最大的志願者團隊之一——越民生義工團的負責人。由於家人都遷到了市區,她再也沒回過那個山裏的學校,直到2016年底。

  “當時,我們一些小學同學商量著聚會,有人提議,把聚會地點放到母校。”陳可英説,2016年12月,她和10多位同學來到上和學校,一進校門,大家都驚呆了。斑駁的院墻、荒蕪的操場、塵封的教室,眼前的場景很難讓他們與當年的朗朗書聲、歡聲笑語相聯繫。一打聽才知道,由於村民紛紛外出,上和學校的師生數量越來越少,並在2013年停辦。

  與此同時,村裏部分孩子放學後面臨無人陪伴的尷尬。他們大多為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於是,我萌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把我們原來的學校改建一下,成為孩子們課餘和節假日的樂園?”陳可英説。

  陳可英的設想很快引起了共鳴,也得到了校舍産權方上和村集體的支援。2017年初,30多位上和學校校友捐款近10萬元,10多位諸暨作家捐贈2000多冊圖書,不少愛心人士還捐了字畫、桌椅、空調和書架,作為義工參與校舍改建的志願者多達500人。當年5月,煥然一新的侯門山鄉村書院落成。

  走進書院,記者看到,3間教室被劃分成少兒類、青少年類、成人類不同年齡層次的圖書室,有經典名著、英語繪本、地方名志、科普知識等書籍。此時,志願者陳文傑和陳帆正給孩子們上詩歌鑒賞課。

  “我們共有20多位志願者,大多住在諸暨城區。他們每天輪流到這裡,陪伴孩子,給孩子們上課。”陳可英説,每逢節假日,書院也會開展各種活動,3年多來,書院共開展了50多場主題活動,包括作家名師講座、走讀鄉村和各類文藝活動。今年8月,陳可英還邀請上和學校校友,浙江援鄂重症醫療隊領隊、浙一醫院副院長陳作兵給孩子們講述武漢抗疫經歷,並鼓勵孩子們通過學習實現夢想。

  2019年10月起,侯門山書院還先後成為諸暨大侶小學、杭州勝藍實驗小學、上海赫德雙語學校的校外德育實踐基地,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健康科普教育實踐基地。書院名聲的越來越大,也吸引了不少遊客。

  以多種方式重生,實現價值最大化

  陳可英曾多次把改建侯門山鄉村書院的經驗,分享給諸暨全市各大志願者團隊和相關部門、企業,很快得到積極的響應。一些閒置校舍由此重新煥發生機,成為農村文化、體育、旅遊等活動場所。

  10月15日傍晚,當記者來到諸暨嶺北鎮孚家湖村時,嶺北鎮籃球聯賽決賽正在原孚家湖小學的籃球場緊張地進行,100多位村民圍在場邊給各自的球隊加油。而在由教學樓改成的文化活動中心裏,村民們正在裏面觀看新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

  “孚家湖學校1970年開辦,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到學校工作的。”原孚家湖學校校長周胡山説,2005年學校停辦時,他剛到退休年齡。2018年初,學校開始改建,他參與設計,並每天作為志願者過去幫忙。

  “整個改建花了近百萬元,主要來自村鄉賢贊助和村集體資金。為了讓校友們能在這裡重拾當年的回憶,還專門開闢了一個校史展覽館。”周胡山説,他每天都要到這裡來走走,他覺得,這個學校以這樣的方式重生,既能保留校友的記憶,又能為村民提供文化、體育方面的服務,實現了它的價值最大化。

  諸暨東白湖鎮,由閒置學校改造而成的越紅博物館。

  始建於1900年的姚江鎮山汀村學校在1997年關停,2017年經過改造,如今已煥發新的活力:一半的房間租給中國美院畢業的5位老師,用於藝術創作。空余時,這幾位老師還做起了志願者,免費為村裏的孩子進行藝術培訓;在東白湖鎮上泉村小學舊址,記者發現,這裡已被改成了一個茶文化博物館,一間間教室成了展廳和體驗區,僅今年9月,就有近5000人前來遊學、參觀、體驗。

  願改造多傳承學校“基因”

  諸暨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諸暨已完成建設並投入運營的廢舊學堂改造項目15個,包括農家樂、民宿、養老、文化創意等多种經營業態。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近百萬元,帶動農戶就業100余人,已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載體。

  不過,由於地點分散、資金來源不足等因素,一些老舊校舍依舊破敗、閒置。

  10月15日,記者來到裏浦鎮盤山小學舊址,這所小學創辦于1931年,佔地80余畝,有6幢教學樓、2幢宿舍樓、1幢辦公樓、1幢食堂總共10幢樓房,並擁有標準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曾是諸暨師資最強、校舍最大的學校之一。由於學生數量逐年減少,盤山小學2011年6月停辦。

  諸暨盤山小學大門

  據了解,盤山小學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這些年諸暨市政府每年都出資修葺。但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改建,讓它重新煥發生機?諸暨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實地考察研究,希望能通過項目引進的方式激活內生動力,目前正在與幾個意向方洽談方案。

  “不少閒置校舍産權歸村集體,但這些校舍面積大,如果全靠村集體改造,耗資大,不太實際。借助社會力量引進項目,一舉兩得。”諸暨一位村黨總支書記説。

  “閒置校捨得改造,無論是書院、研學基地,還是農家樂、民宿、養老、文化創意,最好能傳承一些學校的‘基因’,這是諸暨‘耕讀傳家’的文化底蘊。”諸暨市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説。“一些校舍位置偏遠,如果花了人力物力改建,但缺乏有效、可操作的管理模式,就會又回到原點,這也是當前要考慮的問題。”

  在管理方面,陳可英也認為,可以發動更多當地村民參與。比如侯門山鄉村書院,從校園衛生打掃,到操場草皮護理,再到為志願者提供餐飲等保障,均由村民完成。

  如何讓更多閒置校舍“脫胎換骨”,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平臺,這還有待於更多人關注、推動。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王晨輝 幹婧 共用聯盟諸暨站 刁卓璐 通訊員 吳文君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