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出爐,在中國科學院新增的院士中,就有衢州籍教授謝樹成。
謝樹成是龍遊縣模環鄉上向塘村人,上向塘村至今已經走出2位院士和近10位教授,是龍遊小有名氣的“院士之鄉”“教授之家”。一個只有360多戶人家、人口不足1000人的小山村,為何能出這麼多的學術大咖?11月26日,記者赴龍遊一探究竟。
聽説有記者來訪,謝樹成的父親謝福根放下田裏的農活,匆匆跑回了家。老人精神抖擻、熱情好客,用洪亮的聲音招呼記者落座、喝茶。
“我們村的人會讀書,主要是當年的條件實在太苦了。”80歲的謝福根是土生土長的上向塘村人,他説,村裏的老一輩曾提起,這裡原是一片無人居住的荒地,後來因各種因素,上饒、杭州等地的居民遷移至此,才慢慢形成了村落。這也是上向塘村人口不多卻有10多個姓氏的原因。
“下雨天像油缸,大晴天像刀槍。”早些年村裏流傳著一句玩笑話,形容的正是上向塘村土地的貧瘠。“雨天泥濘不堪,晴天硬邦邦,所以種什麼都沒多大收成。”謝福根説。
收成不好,收入自然低,因此打謝樹成記事起,謝福根就給他灌輸一個觀念:“我們這裡種地種不出花頭精,你得好好讀書,以後考上大學,才有出路。”謝福根説,這個觀念,常被村裏人拿出來教育孩子。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渭有認為,上向塘村之所以能接連走出院士、教授,離不開村民對教育的重視。“當時家家戶戶條件都不好,家裏的孩子會讀書,父母都是傾其所有供其成才,為了給孩子湊學費,很多人家常年養豬,捨不得吃,就想到年底賣個好價錢。”吳渭有感嘆,父母的勤儉,也造就了孩子吃苦耐勞、奮進拼搏的品格,這正是讀好書的基本。
謝樹成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既是鄰居又是校友,他們都畢業于模環小學新王教學點。老校長吳根華説,學校一向狠抓教育,教風敦實、學風勤勉,教學品質一直不錯。“78屆與79屆每年考上龍遊中學與龍遊二中的都有20余人,甚至超過當時周邊鄉鎮考上重點中學人數的總和。”回憶過往,鄭樹森也曾坦言,在新王教學點求學的青蔥歲月早已烙進記憶深處。
鄭樹森、謝樹成等人的榜樣力量,也深深影響著上向塘村的新一代。現就讀于杭州師範大學的毛宇傑説,從小到大,父母就常把幾位院士、教授挂在嘴邊,鼓勵自己努力學習,“像他們一樣有所作為”。
在上向塘村,毛宇傑只是其中一位有志青年。前不久,村委會專門做了一份統計,目前,村中18歲至25歲的青年共有100多人,其中在讀大學生19人,學歷最高的正在攻讀博士研究生。對於一個位置偏僻的小山村來説,這樣的數字,正是村民多年尊師重教的結果。
來源: 衢州日報 | 撰稿:方俊 通訊員 翁劍豐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