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寧波 新聞詳情 A- A+
窖藏坑、水井群、青銅連枝燈盞……余姚一小學發現漢六朝聚落
發佈時間:2023-10-11 08:45:44    

   日前,寧波余姚城區梨洲街道余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操場內,發現一處漢六朝時期聚落遺址。這是余姚繼2020年發現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後,再次發現該時期遺址。

  2023年4月至7月,為配合余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擴容改造工程項目,寧波市文化遺産管理研究院聯合余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南京大學考古文物係,對工程所在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

  被發掘的遺址時代以漢代為主,保留部分六朝時期的地層堆積,六朝以後的地層被1米左右的原實驗小學操場墊土層破壞。墊土層裏包含大量漢至明清時期的陶瓷片及建築材料,部分宋至明清時期的板瓦、瓦當、滴水、磚雕以及石質柱礎,推測可能與原學宮建築有關。

  小學原為余姚縣學

  據余姚縣誌記載,余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校址為宋至明清時期余姚縣學所在地。

  余姚縣學始建於漢代。北宋元豐元年(1078),一位重視地方教育的余姚知縣黃鑄,為擴大招生規模,將縣學遷至該址,教育盛況空前。兩宋之際,建炎兵禍,余姚諸多建築被焚燬,唯有學宮獨存。

  南宋,包括史浩在內的官員都對余姚縣學非常關心,不僅積極解決學校經費問題,還親率學子練習弓箭,鍛鍊身體。

  縣學的命運和歷史進程同呼吸。南宋末年,余姚縣學毀於戰亂,元代曾一度中興,元末再次遭遇離亂,直到明朝建立,社會秩序恢復正常,局面才有所改變。

  明清兩代,重視官學教育。作為地方上唯一隻招收生員的官立學校,余姚縣學可謂余姚的最高學府,享有其他學校沒有的待遇。明代余姚人翁大立在《重建儒學記》中將這裡形容為:“四明當面如懸榜,九曲入懷如秉笏,三江匯流如環帶,六峰旁峙如建牙,客星烏膽二峰特起如簪筆,靈秀瑋奇,篤生人物”,為“文獻名邦”培養了一批人才。

  20世紀20年代,余姚縣學改為余姚縣立學宮小學,後併入今天的余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本次考古發掘出的宋至明清時期建築材料,推測大概率與學宮有關。

  姚江南岸漢六朝聚落呼之欲出

  不過,學宮建築並不是本次發現的重點。令人驚喜的在更向下的地層,漢六朝。

  2020年,余姚曾發現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出土極為珍貴的簡牘類文書,封檢、木觚及雙面墨書的木板,獲評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

  余姚市第一實驗小學發現的漢六朝遺址和花園新村的漢六朝遺址有沒有可聯繫之處?本次發掘的考古人員許超告訴記者,有的。

  本次發掘的漢代遺跡包括灰坑、灰溝和建築遺跡等。灰坑是考古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古代人們利用廢棄的窖穴、水井或建築取土後的凹坑傾倒垃圾,垃圾中土壤變成灰色,故稱“灰坑”。

  本次發現的某些規整的方形灰坑被考古人員推測為取水或排水坑,其中一處,難能可貴地保存了大量植物遺存,如竹編、葫蘆、桃核、橡子等,尤其是大量橡子,鋪滿整個坑底,厚近半米。“説明這個坑的性質是儲藏坑,到了漢代橡子依然是人們的食物來源之一。”許超表示。

  “橡子”這種東西,我們並不陌生,在井頭山遺址就出土過。它是橡樹的果實,外表硬殼,果形似板栗,棕紅色,內仁如花生仁,含有豐富的澱粉。作為人類早期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某種程度上説,橡果是比水稻、小麥“資格”還要老的糧食。

  六朝時期的發現則以銅錢窖藏坑和水井群最為重要。

  其中銅錢窖藏坑發現銅錢一組,呈串狀疊放,有穿銅錢的繩子“緡”。考古人員數了一下,銅錢總共796枚,重2.09千克,主要為五銖,有西漢五銖、東漢五銖,另有少量剪輪、磨郭五銖(漢代晚期品質不太好的五銖)。此外還有極少量的半兩、貨泉、布泉和大泉五十,多為王莽時期的貨幣。從殘留痕跡看,這些錢幣應由漆木質的容器盛放。

  此次發掘還在800平米的空間裏發現六朝時期水井6口。井內出土遺物豐富,包括獸面紋瓦當等建築材料;陶鍾、盆、罍、罐、壇、碗等陶器;碗、盅、缽、盤口壺、洗、罐、硯臺、壇等瓷器。

  2020年,慈城鎮東門村遺址也曾發掘4口漢晉時期水井,相較之下,余姚此次發現的水井在構築上更為規整,包括土坑井、陶圈井、磚井,“兩地的發現豐富了我們對這一時期居民獲取地下水資源的認識。”許超表示。

  考古人許超同時也是余姚花園新村遺址的發掘者之一,他認為,這兩處遺址地理位置相近,時代相當,很可能為同一處聚落。“但兩者文化內涵差異很大,從發掘結果來看,余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所在位置應為當時聚落遺址的居住區域,花園新村所在的位置則為瀕水的遺址邊緣區域。”兩者連起來看,一個位於余姚姚江南岸的漢六朝聚落呼之欲出。

  埋藏可能跟“侯景之亂”有關

  多口水井中,有一口被標為“J7”的磚井非常特別。

  該井井磚縱剖面呈梯形,側面有穿錢紋與復線菱形紋組合紋。發掘時井口外有大石塊堵住,井內填有礪石,明顯人為堵住井口。井內出土有青銅連枝燈盞、青瓷盅、碗以及大量鐵五銖。鐵錢共1682枚,重6.92千克,從形制判斷應為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鑄行的鐵錢“四齣五銖”。

  其中青銅連枝燈盞造型也極為精巧,據了解,同時期類似形制文物出土尚屬首次。

  據推測,錢幣窖藏和水井中發現的大量錢幣應是當地居民在突發災難來臨之前採取的應急措施。集合文獻記載,這次災亂或與“侯景之亂”有關。

  侯景之亂,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朝將領侯景發動的一次武裝叛亂,548年,他以清君側之名在安徽起兵,最終攻佔都城建康(今南京),將梁武帝活活餓死,掌控了梁朝軍政大權。不過僅4年,就被陳霸先政權取代,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

  這場戰亂,使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很大破壞,《陳書》中説“東境饑饉,會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並皆自賣……”結合文獻和出土情況,考古人員推測J7井口的“非正常廢棄”或與之相關。

  位於余姚江南岸的這處漢六朝遺址,與同時期的余姚縣城隔江相望。從發掘情況看,該地應當是位於縣城外的一處聚落居址。它與其南側的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共同反映了該時期聚落的佈局、建築技術,和居民飲用水情況——雖在姚江邊生活,仍充分使用地下水——構成漢六朝時期濱水居民生活圖景的生動反映。

來源: 中國寧波網    | 撰稿:顧嘉懿 通訊員 梁沙沙 李安軍 許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