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寧波 新聞詳情 A- A+
7人參加奧運會拿下5枚金牌 寧波競技體育為何這麼“牛”?
發佈時間:2021-09-22 08:08:45    

   奧林匹克已發展成為人類社會蔚為壯觀的文化現象,體育作為社會進步與人民富裕的鮮明目標,今年,《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實施方案》中提出建設現代體育強省目標,滿足人民“共同富裕”的健身健康嚮往。

  在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中,寧波派出7名運動員參賽,一舉拿下5枚金牌,創下歷史。

  以往提起寧波,首先想到的是“江南錦繡地”、是“千古書香城”、是“世界商業港”,但如今卻走出了奧運會上勇摘桂冠的“英姿健兒”。寧波探索以“竟技體育”為引領現代體育之城的模式,厚積薄發彰顯了“模範窗口”的體育價值,為我省創建“共同富裕示範區”提供可複製性的經驗。

  讓我們一起解碼這座五金城市的背後,是什麼讓她厚積薄發,鑄就出競技體育的巔峰之塔?

  “一條龍”體育人才養成

  “各位同學、老師們,大家好,我是石智勇……”9月1日上午,在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中心小學的開學典禮上,全體師生們在教室裏共同觀看來自東京奧運會男子舉重73公斤級冠軍石智勇的開學寄語。

  匆匆視頻完後,石智勇又扎進了寧波二少體的舉重訓練館裏訓練。俗話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教練員是競技體育發展的核心要素,每一個運動員成功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專業的教練。”寧波二少體副校長程旭説,最高舞臺的競技體育都是頂尖人才的巔峰對決,既依賴平時的艱苦訓練,也取決於個人運動天賦。而如何識別千里馬,基層教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些年來,寧波積極引進和自主培養基層教練,打造高水準教練員隊伍,引進高水準體育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準教練員隊伍。奧運雙金得主石智勇的啟蒙教練李冬瑜就是其中一位。

  出身於廣西的李冬瑜曾經是舉重運動員。1999年,作為人才引進,大學畢業的李冬瑜來到寧波體校擔任舉重教練。也正是他陸續發掘出了唐德尚、石智勇等舉重運動的好苗子,並引入寧波。

  同樣,楊倩的啟蒙教練虞利華是射擊國家級教練,執教射擊30餘年,所帶學生在全國以上級各類比賽中獲得120多個冠軍,其中更有王成意、康宏偉、張超玄著等一批世界冠軍選手,正是這批新老運動員們的薪火相傳促進了寧波射擊運動的整體提高。

  作為競技體育的領路人,近年來,寧波突出教練員隊伍建設,將體育人才納入寧波市專家目錄,讓體育人才也可享受相應的醫療保障、子女入讀、配偶就業等公共服務保障待遇。同時將體育人才納入“3315”計劃、“六個一批”培養工程及“創業創新”評審,優化專業技術人員崗位設置實施方案,充分調動教練員的積極性,有效提升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

  此外,放眼全國的精準引才之策,更使寧波的競技體育金字塔再上一層樓。

  東京奧運5金中,射擊、游泳在寧波基礎深厚,而舉重、體操並非傳統強項,但寧波人不止步于守成,而是積極開拓,以開放的精神、寬闊的視野,接納外地好苗子到寧波培養。奧運冠軍石智勇的老家在廣西桂林、管晨辰的老家在湖北石首,但他們都是從小被教練選中,在寧波的訓練場上綻放光芒。

  如今,在寧波,一個完善的競技體育人才選材、訓練體系已經形成。

  2002年,寧波在同等城市中成立了唯一一個體工大隊並堅持至今,且逐步形成了以寧波市體工隊為龍頭,包括體校、二少體、水上(游泳)運動學校以及小球訓練中心為主體,市隊縣辦點、市級訓練點和區縣市少體校為補充,上下聯動,協同發力的四級訓練網路體系。如今,寧波市體工大隊、體育運動學校以及各縣市區體育傳統學校在訓人數達20000多人,為寧波竟技體育人才隊伍及梯隊建設其定了堅實基礎。

  不僅如此,寧波還不斷擴展運動訓練的深度,引進國家級訓練基地。目前寧波已經匯集了北侖的綜合訓練基地、鄞江的重競技訓練基地,多次承接國家隊女子排球隊、國家舉重隊、國家女子摔跤隊、國家攀岩隊轉訓任務。在保障國家隊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習國家隊先進的帶訓理念和技戰術水準,也與國家隊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為寧波選手進入國家隊奧運備戰序列提供了有利條件。

  目前,寧波擁有5個國家級高水準後備人才基地,領先全省。

  “一條龍”式體育人才的培養,當然更離不開“體教融合”理念的深入。

  “以往,體育生並列學習差的學生行列,學習和訓練很難做到平衡。體訓生未來的出路更是很多家長擔心的問題。當下,一個個例子都在證明:事實上兩者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寧波市教育局相關處室負責人告訴記者,寧波的中考政策,每年都允許高中段學校招生一定數量體育特長生,對那些長期在少體校訓練而又無法向省隊輸送的運動員,也可以通過中考特長生進入普通高中學習,通過高考特長生、高水準運動員等途徑進入高校深造,既解決了運動員的後顧之憂,又可以提高學校運動隊的競技水準。

  現在,越來越多的寧波學生通過體育,找到了成長成才之路。據統計,近5年來,寧波共有135名學生考入雙一流大學,105名運動員被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北京體育大學等知名高校錄取。

  “數字化”賦能現代體育

  “還有誰……”在東京奧運會上,當石智勇最後一把將198公斤成功舉起衛冕後吶喊時,看不到他身上半點受傷的影子。實際上在奧運會開賽前一個月,石智勇在訓練時大腿腘繩肌拉傷。隨後腰傷復發,左手掌指關節也舊傷復發。

  對於競技體育,運動傷病如同影子一直纏繞著運動員,體育醫療作為是競技體育的保障,尤為重要。在2019年,寧波正式成立獨立建制的體育科學研究所,為運動健兒提供醫療保障。正得益於此,在運動員訓練受傷時,醫療團隊總在第一時間給予科學醫療保障,使得他們可以快速恢復。而在6月23日石智勇訓練時大腿腘繩肌拉傷、舊傷復發時,醫療團隊隨即“與時間賽跑”,在科學保障之下,使得他抵達東京時身體狀況基本恢復正常。並且寧波市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醫學副主任醫師沈異作為隊醫一路護航石智勇的東京之行,助力他成功衛冕。

  同樣,在汪順、余依婷等眾多寧波運動員的背後,寧波體育部門根據每一位身體素質情況,通過內外聯合保障的方式,按照“一人一方案”的保障,有針對性地解決寧波運動員的傷病問題,不斷延長運動員的運動生涯。

  然而,在科學醫療保障的同時,利用科技助力競技體育,也成為運動員站上了最高領獎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前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曾有過一句名言“現代奧林匹克水準的運動員已是科學的産物”充分説明科技對提高運動表現、挖掘運動潛能的重要作用。

  “石智勇能夠蟬聯奧運冠軍,不僅僅凝聚著運動員艱苦訓練和教練團隊的智慧,也與科技助力密不可分。”石智勇的碩士生導師,寧波大學體育學院李建設教授欣喜的説。

  原來在東京奧運會備戰週期間,寧波大學承擔了國家體育總局委託的《石智勇舉重關鍵技術科技助力服務》項目。曾任亞洲運動生物力學學會主席的李建設是該項目的首席專家。

  “對石智勇極限重條件下的技術動作進行三維視頗跟蹤,採用三維標定和DLT法採集珍貴一手資料,建立以肩、肘、腕、髖、膝、踝等17個身體關節點的人體模型,對舉重過程中身體各關節角度及角速度、人體重心運動軌跡、杠鈴重心運動軌跡等關鍵指標進行運動學分析,提供數字化的動作技術優化方案。”李建設説,科研團隊跟蹤拍攝了石智勇近兩年參加國際、國內大賽以及極限強度訓練條件下的試舉動作。通過分析身體重心和杠鈴重心之“複合重心”軌跡,尋找可能的優化動作技術。“不同動作結構取決於不同的身體和技術特點,又決定不同的運動功能,這是動作技術生物力學原理所決定的,所以適合運動員身體條件的技術就是好技術”。

  最終科研團隊拿出數十份技術分析報告,使得石智勇的技術不斷優化,讓他在後續的一系列比賽中屢破挺舉世界紀錄。而這也成為東京奧運會上,在石智勇第二把挺舉192公斤被判失敗後,敢於主動要求杠鈴重量加至198公斤並成功的底氣。

  “正是科技體育發揮作用,保證了寧波參賽運動員的最佳狀態。”寧波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寧波體育部門充分利用寧波大學體育學、力學和醫學等重點學科的優勢,分別與大健康研究院共建“寧波科學運動與健康研究院”、與體育學院合作“體教觸合”體能訓練、與醫學院合作“體醫觸合”國民體質測試,進一步發揮挖掘科技助力體育的能量。寧波市體科所也在保障好競技體育的基礎上,將觸角延伸到了青少年健康、群眾體育中,成立了寧波青少年運動健康管理中心,專注于青少年脊柱側彎防控和矯正,為青少年生長髮育提供諮詢服務。通過推廣專業的運動康復治療手段和治療方法,提升全民科學運動促進健康的理念;通過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推廣運動處方的應用惠及廣大群眾。

  頂層設計全城辦體育

  從2016年裏約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到東京奧運會的5金閃耀。

  外人眼裏,寧波的奧運金牌路似乎只有這短短5年,其實體育文化和奧運文化在寧波這座城市的血脈裏流淌已久。對於奧運會最高領獎臺的攀登,寧波也從未停下追求的腳步。

  競技體育出成績,是一場“馬拉松”工程,需要一個長期有效的規劃。從1990年開始,寧波從頂層設計連續三輪制定競技體育十年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佈局奧運重點項目,在這次閃耀東京奧運會的射擊、舉重、體操、游泳項目都位列其中,為競技體育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從基層體育工作的實踐來看,一個奧運冠軍的培養最能體現一任接著一任幹、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寧波體育運動學校校長朱群説,只有久久為功,才能收穫最好的綻放。

  如果説奧運冠軍是體育巔峰,那群眾體育則是競技體育的基石。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拔河比賽在寧波市全民健身中心舉行,這是寧波體育部門舉行的社區運動會,希望通過賽事下沉,豐富社區體育賽事活動,激發群眾健身意識。而作為群眾體育的“領頭羊”,社會體育指導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現在全市有上萬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社區運動會中,有很多社會體育指導員都在直接參與各區縣(市)和鄉鎮運動隊的組織和訓練等工作。”寧波市全民健身指導中心主任崔立瓊説,為了鼓勵全民健身“領頭羊”,帶動更多人參與科學健身,寧波積極開展“十佳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十佳健身達人”的評選活動。

  然而,光有“領頭羊”引領,還遠遠不夠。作為群眾體育的支撐保障,體育場地設施也尤其重要。這些年寧波積極建設體育場地設施,先後建成3個縣級全民健身中心,32個鄉鎮(街道)綜合性健身場館,325個村(社區)健身廣場。而隨著寧波奧體中心、綠軸體育公園、濱江體育公園等大型體育設施先後建成投用,為寧波的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競賽表演提供了更加優質的場地設施。

  為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運動場所,在2018年寧波出臺文件,明確新建住宅小區必須配備一定數量和標準的體育健身設施。截至目前,寧波全市317個新建住宅小區全部按比例配建體育設施,截至2019年底寧波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43平方米。2020年,寧波新增體育場地面積184.3萬平方米。今年寧波又通過了《寧波市全民健身條例》,為全民體育增加了保障。

  同樣,舉辦高水準體育賽事,也可以促進全民健身。從亞洲舉重錦標賽到首屆龍舟世界盃,近幾年寧波每年舉辦各類國家級以上賽事50項以上,形成了以世界排球聯賽為代表的一區縣(市)一品牌賽事,以百公里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為代表的“一帶一路”系列賽事,以寧波國際馬拉松為代表的本地特色賽事體系。

  隨著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産業的全面推進、多箭齊發,體育的體量越來越大,僅靠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成為必由之路。位於北侖的寧波國際賽道,整項目9.5億元投資,全由企業投入沒有花財政一分錢。面對這樣大手筆,賽車場相關負責人表示,單算經濟效益,這筆投資20年都未必能收回成本。“但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産國、消費國,汽車運動潛力巨大。”

  與此相倣的還有寧波積極積極引入社會力量辦訓,先後選出了30家寧波市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社會訓練基地。這次東京奧運會參加馬術場地障礙賽的運動員張興嘉就是社會辦訓的奉化天驛馬術俱樂部的在訓運動員。同樣,街舞、高爾夫等社會辦訓項目也有運動員代表浙江隊參加這次全運會。如今在寧波活躍著500多個體育社會組織,提升了社會辦競技體育的熱情,帶動了體育項目俱樂部及體育産業的發展。

  社會力量參與體育設施建設、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承辦體育賽事……毫無疑問,引入社會力量投入,讓寧波體育運動得到了高速發展。據統計,寧波的體育人口占比為41.2%,全市每年舉辦各類健身活動6000多場次,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這次寧波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離不開運動員、教練員的辛勞拼搏,離不開幾代寧波體育人的不懈奮鬥,更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援和寧波這塊體育事業的熱土。”寧波市體育局局長張霓説。

  五金寧波閃耀東京,隨著奧運會的落幕,106位寧波體育健兒又踏上了全運會的賽場,創歷史新高。

  【記者手記】

  靜水流深 風禾盡起

  記者 竺佳

  東京奧運會,是寧波歷史上奪金最多的一屆。寧波運動員所獲金牌數位居全國各地級市之首,因此有了“五金之城”“奧運之城”的美譽。一時間,這座以書香、港口聞名的城市,借奧運會這個“頂流IP”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然而對於每一個寧波人來説,這次的爆發,他們等得實在是太久了。從我國恢復參加的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寧波人開始發起對奧運金牌的屢屢衝擊,然而一直到2016年的裏約奧運會上,寧波才終於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

  在採訪中,印象最深的是與寧波體育運動學校校長朱群一句感慨:“我們真是從上到下都憋了一口氣,寧波的競技體育一定要崛起!”

  為了這口氣,寧波人鼓足了勁:征程是大海,腳下是大地。

  在採訪的數天裏,我們看到了幾代寧波人為了這個目標的破浪前行,披波斬浪。

  朱群告訴記者,楊倩奪冠後,有人曾問,為什麼不提前説寧波“藏著”這樣一個奪金點。如今她已經可以坦然地笑道:“我們賽前也不敢把話説滿,前面説得再漂亮也沒有用,最後成績才見真章。”

  靜水流深,低調內斂的寧波人或許正是這樣一貫地默默努力,悄悄拔尖,然後驚艷了所有人。

  寧波奧運健兒奪金後,寧波有網友幽默卻精準地總結出總結出4位奧運冠軍背後的寧波“四度”精神:楊倩代表寧波“精度”,石智勇代表寧波“力度”,汪順代表寧波“速度”,管晨辰代表寧波“穩度”。這四個“度”,大概就是寧波城市精神與奧運拼搏精神的交相輝映,它激勵著寧波在全面建設高水準國際港口名城、高品質東方文明之都,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的道路上,更加激情澎湃、意氣紛發地前行!

來源: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王波 竺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