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寧波 新聞詳情 A- A+
7次普查,見證鄞州變遷他一次沒落
發佈時間:2020-11-16 09:14:33    

  編者按: 國之情,民之意,查人口,定大計。

  11月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開啟。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佈等方面的最新情況,將為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資訊支援。

  近日,記者在鄞州和淳安,跟隨兩位多次參與人口普查的老普查員,走村入戶,摸清人口“家底”,一同見證沿海小鎮和山坳小村的大變遷。 

  早晨7時,寧波市鄞州區鹹祥鎮鹹二村80歲的人口普查員張如定老人,已經拎著印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字樣的天藍色布袋,準點出門了。“上午跑三家吧。”步伐矯捷的老人,樂樂呵呵地立下了當天的小目標。

  如今,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進入關鍵的入戶登記環節。這些日子,老人每天微信運動步數都在2萬步以上。和其他人口普查員不同,這位“80後”人口普查員已經第七次參加人口普查工作了。也就是説,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次人口普查,他一次沒落下。

  鹹祥鎮靠海,一陣陣鹹濕帶腥的海風吹來,輕輕拂過歲月在他面龐上留下的一道道溝壑。“走吧,一起去看看。”在老人的熱情邀約下,我們零距離體驗人口普查員的日常,親眼見證鹹祥鎮老百姓的生活變遷。 

  張如定(左二)與普查員(左一)一起走村入戶調查。

  時間:上午8時

  地點:老謝家菜園

  蔬菜大棚裏的致富經

  穿過鹹二村平坦的水泥路,又轉到鄉間的田埂上,彎過幾道彎,我們終於找到了鹹二村的蔬菜種植大戶謝武鴻。戴著一頂遮陽草帽,謝武鴻正在地裏平整土地。

  “老謝,停下來歇會,你家裏有幾個資訊跟你核對一下。”別看張如定已80歲高齡,喊起話來聲音洪亮著哩。趁著老謝走過來的空當,老人告訴我們,“普查時最好別給人家添亂,像老謝在地裏幹活,我們就到地裏來。”

  説著話,老謝已經走了過來。張如定拿出平板電腦,一樣一樣仔細詢問,“到10月31日24時,在你這個戶口的一共幾個人?”“分別叫什麼名字?”“年齡、學歷、是否識字?”基礎資訊仔細核對無誤後,老謝在平板電腦上簽名,他家的普查就完成了。

  幹完正事,張如定和老謝聊了起來。老謝是村裏有名的蔬菜種植大戶,用他的話説,從15歲就開始種田,一直到今年61歲。如今,他和老伴兩個人管理33個大棚。

  “特別是這十年裏,從上次人口普查到現在,家裏變化挺大。兒子結了婚,又添了孫輩,如今戶籍上有了五口人。”提起晚輩,老謝的眼神溫柔了不少。

  除了家裏添丁,老謝田裏的蔬菜大棚也在不斷往外冒。“一開始9個大棚,後來24個,現在33個,馬上還要再加幾個。”從東頭到西頭,老謝挨個數起大棚,樂得合不攏嘴。

  別看老謝年過六十,種起菜來依然是一把好手,種菜經驗足,種菜思路也活。他指著一處大棚給我們看,只見一株株水果番茄苗整齊列隊,有的苗上已經開出了小黃花。“這些都是日本進口種子,一包種子1000粒,350元一包,剛好種一個大棚。普通番茄5元一斤,這種水果番茄最低15元一斤。”他説,從去年開始試種番茄,從一個棚開始,今年種了兩個棚。

  “不管城裏還是農村,現在生活水準都好了,要吃得好吃得健康,我這個種植品種必須得跟著調整。”就在前幾年,同一片地裏,長出的都是花菜、大白菜、小青菜等大路品種,如今像水果番茄這樣的經濟品種逐漸多起來。

  “從前種地靠天吃飯,現在種地也要靠思路,要懂技術呢。”最讓老謝感慨的是,現在種地機械化水準提高了,耕地有大棚旋耕機,澆水有抽水泵,還有曬谷機、拖拉機。正因為此,他和老伴兩個人就能種幾十個大棚。

  和其他質樸的農民一樣,老謝也羞于在人前談收成,只是含糊地説著:“過得去過得去”。但從他不斷追加投入不難看出,他對土地有感情,對農業有信心。

  “明年3月再來轉轉,來嘗嘗我的水果番茄,口感好得不得了。”臨別時,老謝誠摯地説。

  時間:上午9時半

  地點:寧波聖達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生産車間裏的“智”變

  從老謝地裏出來,張如定領著我們直奔寧波聖達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找公司財務總監鮑月光。

  “他們的員工宿舍裏住著好幾個外來員工,這些人的資訊也得摸清楚。老鮑在公司幹了27年,員工資訊他最清楚,我提前都跟他聯繫好了。”帶著我們,張如定一邊趕路,一邊解釋著。看得出,在來之前,老人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案頭工作。

  趕到聖達智慧時,鮑月光正好處理完手上的工作。來不及坐定,張如定便開始在村人口普查人員的輔助下,對接公司集體戶口上的員工資訊。

  “跟十年、二十年前比,你們員工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啊,你看,大學生都有不少了。”長期積累的普查經驗,讓張如定老人一下子就覺察出了新變化。

  “您看得真準,公司現在82名員工中,大學生近20人。現在還在招大學生呢。”鮑月光立馬接過話繼續説,“公司2014年開始‘機器換人’,幾年下來,現在車間基本實現了數字化。數字化車間,沒大學生不行,比如鐳射切割畫個圖紙什麼的,還得是大學生來做。”

  不過,由於公司所處的鹹祥鎮遠離鄞州市區,所以招聘大學生並不容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今年公司在寧波市設立了行銷中心。“準備把技術研發、設計人員都放到市區,這樣既有利於留住人才,也有利於招攬人才。”鮑月光説。

  鹹祥鎮有做金屬箱櫃的傳統,如今鎮上工業園區集聚了幾十家大大小小的金屬箱櫃企業,聖達智慧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年截至10月底,公司已實現産值8000萬元,今年有望達到1.2億元。十年前,張如定上一次來普查人口時,這家公司産值不到3000萬元,員工只有10多名。

  車間層次、員工結構變化了,公司的産品也變了。“原來就是做普通的金屬櫃,現在我們已經升級做庫房一體化。”鮑月光舉了個例子,原來庫房裏的空調多是由人來控制,現在一體化庫房,可以在電腦上實現對空調設備實時管理。

  目前,公司旁邊一塊14畝的空地上,一幢新的標準廠房正在興建中。建好後的廠房,專門生産庫房一體化産品。

  公司業績穩步上升,員工收入也水漲船高。“我記得上世紀90年代那次普查,你們車間工人一年收入只有3萬元,現在普通工人一年八九萬元有的,懂點技術的都在十萬元以上。”張如定不住點頭,“我印象中1999年,鎮裏工業園區放在了鹹二村,鎮裏工業企業開始多起來,我們老百姓的收入也跟著年年上漲。”

  時間:上午11時半

  地點:張如定老宅

  老宅門前的鄉村巨變

  走訪完來鹹祥鎮創業的年輕人張岩,張如定當天上午的小目標順利完成了。“今天上午還比較順利,找的人都在。接下來還有幾十戶人家,要在11月15日之前完成‘短表’登記。15日之後,我們會根據系統裏隨機抽選的家庭,進行更為詳細的‘長表’登記,工作量也不小。”奔波了一上午,老人終於放慢了腳步。

  走到一幢寬敞的樓房前,老人眼前一亮,指著樓房告訴我們,“這裡是我家,四進四齣,寬敞著呢。這是我和大兒子的房子,不過我現在不住這裡,小兒子那邊房子條件更好,他讓我們住那邊。”老人得意地説。

  別小看這一處普通民房,在張如定眼裏,可藏著歷史的大變遷呢。他介紹,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我們一家擠在40平方米的平房中,經濟條件相當差。一直到1983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住房還差不多是老樣子。到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大兒子成家前,家裏才建造了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200平方米的房子,明亮寬敞。小兒子結婚前,也新造了157平方米的新房。2000年,兩個兒子都在城裏買了房。2010年前後,兩個兒子又分別在市區購買了136平方米和220平方米的房子。

  這些年,張如定還發現,生活條件好了,像他一樣的高壽老人多了。他説,第一次、第二次人口普查時,鹹二村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只有個位數。第四次普查的時候,70多歲的老人已經算是高壽了,而現在70多歲的老人看上去個個精神倍棒。如今全村80多歲老人30多位,90多歲老壽星也有好幾位。

  “人口普查可以為國家制定與‘人’相關的大政方針提供重要依據,比如像我這樣的高齡老人養老,村裏小娃娃就學,年輕人創業就業等。好日子,有盼頭啊。”以人口為量尺,張如定老人記錄了浙江一個普通小鎮的歷史變遷,也深刻感受到了變遷中的美好。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夏丹 王波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