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式住房鱗次櫛比、灰色外墻煥然一新、噴泉涼亭、休閒廣場、養老中心一應俱全......10月22日,走進雲和縣白龍山街道大坪社區,桂香繚繞,月季競放。
來自崇頭鎮、霧溪畬族鄉等10個鄉鎮4000多位異地搬遷的農民在這裡安家落戶,成了“新市民”。
“以前在山裏頭,一年到頭種地養豬補貼家用,不僅辛苦,收入還少。現在住進了新房子,有了新工作,教育、醫療也得到保障,生活越來越有盼頭!”霧溪畬族鄉水竹垟村的柳李紅是首批搬到大坪社區的住戶。
2018年,她辦起了“左鄰右舍”來料加工點,年收入10余萬元,還帶動了20余位留守老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在雲和,像柳李紅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自2001年實施“小縣大城”戰略以來,雲和以集聚化手段推進集約化發展、高品質發展,探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山區縣域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小縣大城”戰略實施20週年之際,全國山區縣域新型城鎮化發展論壇于10月21日—22日在雲和召開,為期兩天。
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委和機構,浙江省和麗水市相關部門,四川、貴州、湖北等中西部省份典型山區縣代表齊聚雲和,深入探討山區縣域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
論壇期間,全國首個山區縣域新型城鎮化發展報告正式發佈。
“‘小縣大城’發展戰略,統籌推進農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和鄉村的‘二次開發’,是山區共富路上的一次先行先試。”雲和縣委書記葉伯軍這樣説道。
搬下山住,是雲和山區群眾跨出“山門”的第一步。雲和持續推進萬名農民下山轉移、“大搬快治解危清零”、“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鼓勵引導農民採用自建房屋、公寓安置、資金補助等方式下山轉移、融入城市,先後建成48個異地搬遷安置小區,完成農民異地搬遷3.88萬人,實現58%的農民下山轉移,78%的人口集中在縣城居住。
成千上萬的農民涌入縣城後,木玩産業成了進城農民就業增收的優先選擇。截至目前,全縣共有木玩企業1000余家,直接就業人員3.1萬餘人,産品總量佔全國的56%、世界的40%。
2001年—2020年,全縣木玩産值從3.21億元增加到80.2億元,年均增長15.2%。除木玩産業外,雲和也在做精做優軸承、閥門等工業産業,為群眾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深化戶籍改革,統一居民戶口,農村進城群眾也能享受和城鎮居民同等權益。
在大坪社區的“街鄉共治”服務中心,專門設立了鄉事城辦綜合服務窗口,進城群眾的社保、醫保等40多項社會事務不出社區便能輕鬆辦理。“我們社區專門制定了街鄉共管制度,成立了街鄉黨建聯盟,聯合鄉鎮共同會商社區事項,為進城農民提供服務。”該社區黨委書記劉燕告訴記者,社區還推行“同城同待遇”,保障農民進城後的固有權益,實現農村居民在社會救助、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13類政策上與城市居民的優質均等。
雲和還推行“網際網路+鄉事城辦”數字化服務,實現進城農民80%以上原需回戶籍流出辦理的事項“線上辦、跑零次”;推進調整學校佈局,強化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縣城所有學校對農民工子女開放,使廣大進城農民子女無差別享受城區優質教育服務;打造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實現醫療衛生資源共建共用;開發“聯連幫”智慧救助平臺,運用大數據建立群眾“幸福清單”,及時發現救助1100余名低收入農戶。
進城群眾逐漸穩起來,富起來,鄉村也迎來了新氣象。當下,雲和正大力推進空閒農房“二次創業”,允許農村閒置房屋,通過出租或徵收出讓等方式跨村流轉,推動空閒農房從“養老鼠”到“養老闆”轉變。
“這幾天,民宿的房間基本每天爆滿!”在雲和梯田七星墩觀景臺旁的“拾光貳號”民宿,老闆柳啟明忙著打理新改造的花園,不時起身處理攜程、美團等平臺上的訂單。
幾年前,看到家門口的景區遊客如織,柳啟明與妻子決定返鄉發展,投入100余萬元改造位於梅竹村的老屋,開辦了民宿,年均營業額超80萬元。如今,全村農家樂民宿已達25家,實現年營業收入超600萬元。
“小縣大城”戰略已邁向2.0階段,形成了“人與城”“産與城”“鄉與城”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據統計,2000年—2020年,雲和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從8.01億元增加至86.99億元,增長了近10倍,城鎮化率從30.8%大幅提升至73.1%,遠超全國平均水準。
清華大學教授、省大灣區建設顧問吳建平表示,雲和“小縣大城”戰略,將山區大量人口集聚到城市,集中力量為老百姓辦實事,是一個資源集約化、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應用,為其他山區縣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範例。
來源: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鄔敏 共用聯盟雲和站 程鵬鵬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