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呦呦,打山洞、架橋梁、鋪大路……急難險重的任務總少不了這個憨厚心細的身影。張發地6年的軍旅生涯,他和他的戰友們用艱苦卓絕的奮鬥,默默無聞的付出,完成了“援老築路”的全部工程,在寮國的土地上,鋪上了“老中友誼路”。
張發地出生在浙江省浦江縣大畈鄉上河村,在1970年響應政府號召應徵入伍,參加了“抗美援老”,編入了中國733(6532)部隊。因當時寮國沒有鐵路和出海港口,交通運輸主要靠公路和騾馬路,部隊主要任務是修築七條瀝青路面的公路,張發地所在大隊南京軍區工程兵修建新東線及瀝青路面鋪設,完成楠烏江大橋建設,新東線公路全長280.867公里,橋梁32座,涵洞904個,其中楠烏河大橋9孔256米,是中國援老修建的橋梁中最長的一座。新東線交付使用後,寮國政府將其命名為“老中友誼誼第一號公路”。
張發地在1977年年底為了建設好美麗家鄉,放棄城市,毅然回鄉,擔任村會計,在崗位上廉潔自律,兢兢業業,同時他以豐富的經驗閱歷,擔任鄉里的民兵訓練教練,出色的工作多次獲得鄉里嘉獎。他挑起了建設新農村建設,為村民致富找新路,求新法,也為村裏的教育事業奔波。2016年2月16日村裏的三名兒童失去聯繫,張發地和村民三天三夜發動組織搜尋;網友在朋友圈不斷轉載尋人啟事;民間支援者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救援;政府組織直升機大規模搜救,最終三名兒童搜救成功。經歷這件事後,張發地老人就想 “留守在山裏的孩子也要健康快樂的成長”。當他聽到退伍村幹部的張新戰堅持開展“春泥計劃”紅色研學活動,他立即聯繫張新戰指導“香溢坊”紅色先鋒隊為鄉里的孩子們成長做點事,退伍軍人捲煙零售戶張發地老人也聯繫了鄉里的退伍軍人為孩子們做好“春泥計劃”,他和零售戶陳偉爐帶領隊員投身到“未成年人教育”活動中,帶孩子們去參觀黃玠然北鄉紅色革命紀念館,清溪村革命烈士紀念館,講述烈士們的故事,鼓勵孩子們勇敢樂觀的生活,學好本領實現中國夢,並向孩子們講述當年參加“抗美援老”的經歷,不怕生活困難,敢於挑戰,嚮往美好 。
圖:張發地老人發起紅色先鋒隊開展“春泥計劃”
自從張發地、張成賢、陳四興、張偉爐,陳順心在上河村組建了 “香溢坊”紅色先鋒隊,做起“春泥計劃”,他們牽頭成立了“上河詩人小鎮研學宣講團”,邀請經驗豐富的講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隨著隊伍的發展壯大,活動內容也逐步擴展到安全教育、民俗文化教育、務工人員子女幫扶等,活動規模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至如今最多百餘人,年均活動次數超過40次,活動次數、活動效果、參與人數均走在全縣的前列。
圖:紅色先鋒隊帶領學子在詩人小鎮研學
浦江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黨總支得知了退伍軍人組成的“香溢坊”紅色先鋒隊開展了 “春泥計劃”,決定成將黨員零售戶“三亮”活動與主題黨日活動相結合,切身參與到“春泥計劃”中,為同學們輔導作業,並前往大畈鄉清溪村紅色教育基地,聽老黨員重溫紅色記憶,接受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張發地説:“煙草公司的同志們細心負責,踏實認真,是很好的合作夥伴,希望下次繼續和他們一起開展活動。”。
圖:紅色先鋒隊前往大畈清溪革命紀念館
對“春泥計劃”的未來發展,上河村“香溢坊”紅色先鋒隊隊長張發地和張成賢有了新點子。他説:“我們鄉的清溪革命紀念館,詩人小鎮,有著很多革命故事,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源,我想把它建設成我們自己的廉政教育基地,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接受廉政教育,也向社會展示我們的風采”。對未來,張發地充滿信心。
來源: 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于巧軍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