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壽宮遺址出土的瓷器殘片,如何經過一道道修復程式,恢復它原本的面貌?
8月2日,長三角區域高校修復培訓成果展在杭州正式召開。結合德壽宮遺址公園暨南宋博物館(籌)建設、展陳工作需要,歷時一個月的長三角區域部分高校修復培訓工作接近尾聲,45件修復的出土文物標本正式亮相展出,未來這些展品中的大部分,將會在德壽宮遺址公園上建起的南宋博物館(籌)和大眾見面。本報記者趕緊提前去和這些文物見了一面,把一些有趣的瓷器和它們的修復故事分享給大家。
據了解,此次亮相的45件修復完整的文物標本,大多出自宋代,主要以德壽宮遺址、密渡橋工地出土為主,其中德壽宮遺址佔了30件。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六方七管佔景盆修復後 (修復者:黃粒粒)
古代的花瓶,原來長這個樣子
這些修復的瓷器一件件擺在桌面上,有不少的器物形狀都很特別。
一款六邊形的器皿,如果不説,很難有人猜到,這原來是一個花瓶。
花瓶的專業名稱叫:南宋龍泉窯粉青釉六方七管佔景盆。
一聽説是花瓶,錢報記者就納悶了:
花兒難道就插在這些又短又細的小管子裏,那水豈不是一下子就幹了?
“不會,你看這些筒管下面都有個切口,水灌滿整個盆子後,底部的水其實是通的。”
負責修復這款景盆的黃粒粒,是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研二的學生。她説,拿到這件器物時,上面的七根筒管已全部缺失,這也意味著修復者失去了可供翻模的原件。後來,她在老師的指導下,查閱了典籍中的記載,找到了同類型器物的文獻和圖片資料,才有了修復依據。
“這種器型原創于五代至北宋時期,在《清異錄》中就有相關的記載。”黃粒粒介紹説,結合器物本身內部缺失痕跡的大小以及史料記載,最終確定了筒管的高度應低於口沿3毫米,誤差1毫米,而且中心筒管應略粗于周圍六根筒管,“前前後後研究和修復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接下來還需要再進一步打磨。”
古人也用“名片盒”嗎
還有三款詢問度比較高的,是一個“名片盒”、一隻“小南瓜”、一隻迷你貫耳瓶。
喏,就這麼個扁扁的長方形小盒子,兩個凹槽,週邊上下兩層淡淡的水波紋路,以現代的眼光看,放名片挺合適的。
聽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徐天賜介紹,它確實是宋代的一種文具,具體放什麼倒也沒有固定説法,反正是怎麼合適怎麼來,一物多用。
“小南瓜”居然不是一個茶壺
“小南瓜”的造型超可愛的,壺嘴和握柄都是修復過的,有人一開始以為是茶壺,後來發現沒蓋子,仔細看標簽才知道,原來是古人磨墨時滴水用的水注,真是有趣又雅致。
迷你貫耳瓶,竟然是裝鳥食的
還有一隻迷你貫耳瓶,汽車鑰匙大小,瓶身上雕有牡丹花。雖然迷你,但做工細緻。如果説是用來插花,未免也太過迷你,最後謎底揭曉——原來是用來放鳥食的。古人真是太講究了,著實被“凡爾賽”了一把。
是不是很好奇,這些精美的瓷器,都是誰在使用?“使用者一般是南宋到元代時期的貴胄紳士。”徐天賜介紹。
來源: 錢江晚報 | 撰稿: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