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杭州 新聞詳情 A- A+
共同富裕,杭州方案,正式發佈,一文弄懂!
發佈時間:2021-07-30 10:02:15    

   共同富裕,杭州方案,昨天正式發佈!

  文件全名《杭州爭當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城市範例的行動計劃(2021—2025年)》。

  目標瞄準2025,三年半後,就在眼前。

  推進七方面“先行示範”、打造七個“省域範例”。

  實現兩個率先:率先探索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徑,率先形成推動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

  一、主要目標:六個方面,實現共富

  基本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

  (1)先富引領

  每人平均GDP突破18萬元(如果按獨立的經濟體,根據IMF公佈的世界各國2020年每人平均GDP排名,18萬元人民幣相當於27756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全員勞動生産率(GDP/年平均從業人員數)達到27萬元/人。數字經濟核心産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翻一番、超過2萬億元。躋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行列。

  (2)區域共富

  九大星城:即蕭山、余杭、臨平、錢塘、富陽、臨安、桐廬、淳安、建德等,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核心城區:上城、拱墅、西湖、濱江,人口向九大星城疏散、新流入人口向九大星城集聚。全面建成都市圈、省域、市域、城區4個“1小時交通圈”。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

  (3)城鄉共富

  每千人口擁有嬰幼兒照護設施托位數達到4.6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超過83.88歲。未來社區、鄉村新社區建設全域推進。

  (4)群體共富

  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5萬元。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萬—50萬元的群體比例達到85%、20萬—60萬元的群體比例力爭達到50%。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7以內。

  (5)精神共富

  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5000平方米。文明好習慣養成實現率達到90%以上,社會誠信度達到96%以上。爭取成為全國文明典範城市,成功舉辦亞運會和亞殘運會。

  (6)地區共富

  杭州都市區、都市圈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杭甬“雙城記”形成更多標誌性成果。與紹興、湖州、嘉興等一體化合作不斷深化。

  二、建設全球數字變革策源地,增強發展空間和動能支撐

  (1)優化特大城市空間格局

  “一核九星、雙網融合、三江綠楔”,這也是杭州特大城市空間格局。“一核”主要承擔中央活動區功能,要成為“大杭州”的強勁極核。“九星”建成“産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綜合節點性城市。

  九大星城分三個類型:蕭山、余杭、臨平為緊密聯動型,要成為“大杭州”的重要增長極;錢塘、富陽、臨安為融核提升型,要成為“大杭州”的魅力新城區;桐廬、建德、淳安為生態賦能型,要成為“大杭州”的靚麗後花園。

  (2)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落實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全力增強創新策源力、技術供給力、成果轉化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網際網路+”、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創高地(舉國體制、全力增強,八字可見杭州之決心)。如何實現,依靠大科學裝置——城西科創大走廊、之江實驗室、良渚、西湖、湖畔實驗室、浙大超重力離心模擬、北航超高靈敏極弱磁精密測量等。目標: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3)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實現路徑:數字産業化。形成人工智慧、視覺智慧、積體電路、車聯網等有國際競爭力産業集群。培育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千億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4)全面提升城市國際化水準

  高品質建成“亞運三館三村”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無障礙設施保障水準。在新型國際貿易監管、通關一體化改革、數字貿易制度機制建設等方面整合改革、先行先試。籌辦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基本建成全球數字貿易中心。

  (5)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創業生態

  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打造“掌上辦事之城”。全面構建“産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的區域創新生態。

  (6)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能源、工業、建築、交通、農業、居民生活6大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探索發展氫能源。

  三、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全市人民共用高品質生活

  (7)構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體系

  航空:擴容提升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地鐵:完成軌道交通三期項目建設,啟動實施四期項目。重點項目:推進建設杭州西站、杭州中環、杭淳開高速。5G設施:5G基站鄉鎮以上地區全覆蓋、5G網路重點行政村全覆蓋。

  (8)優質公共服務,均等可及

  美好教育:高水準建設。學前教育:覆蓋城鄉、優質普惠。校外培訓機構:大力規範(詳見國辦印發的“雙減”意見,“大力”兩字,信號非常明顯,但説的是“規範”,就是允許發展,但不能無序、肆意)。嬰幼兒照護:加快建設普惠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多渠道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老年人養老: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全面建立居家社區探訪制度,探索建立“養老顧問”機制。(兩個形態:普惠型、互助性;兩種機制:社區探訪、養老顧問)

  (9)完善城鄉住房保障體系

  率先開展職住平衡創新工作。探索研究特定區域購房政策。積極推進共有産權住房建設。(三個政策,杭州正在徵求意見。比如“職住平衡”,杭州考慮選擇湘湖·三江匯未來城市先行實踐區開展試點,優先保障戶籍和工作在本區域的居民購房需求)

  探索老舊小區“拆改結合”試點,實現加裝電梯“能改盡改、願改就改”。【“拆改結合”相關意見也在徵集,根據《關於構建共建共用公共服務體系的專項計劃(徵求意見稿)》總體原則:自願有償,成熟一個實施一個。建設時:允許調整容積率、建築高度、公建配比等。

  簡單理解:推倒重建,改造成本需要居民承擔(或者部分承擔),增加面積要購買。因為有償,所以要自願】

  (10)構建市域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

  逐年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適時調整參保人員繳費檔次和補貼標準。提升低保低邊醫療、教育、住房、就業救助水準,完善流浪乞討救助管理體系。

  (11)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大力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確保每個村(社區)具備“六個有”功能,即有衛生健康診療服務、有文體活動場所、有老年助餐服務、有便民服務網點、有公共交通服務、有退役軍人服務。

  四、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12)推進就業更加充分更高品質

  探索完善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網路主播等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機制。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13)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雙倍增

  全面拓寬城鄉居民財産性收入渠道。全市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40%以上。

  (14)財政政策調節收入機制更完善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對困難家庭和個人提供臨時救助。更加精準高效直接惠企利民。

  (15)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

  打造全市慈善公益平臺。支援公益創投、網路眾籌等新型公益模式規範發展。開展以“慈善一日捐”等為代表的全民性慈善活動。

  五、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建設文明和諧美麗家園

  (16)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高水準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江文化産業帶、錢塘江詩路文化帶建設。加快建設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杭州博物館、杭州美術館、中國印學博物館、杭州音樂廳、南宋博物院等文化地標性設施。

  (17)全力打造“濕地水城·大美杭州”

  實施運河山水景觀連廊工程,積極申辦“園博會”。提升三江兩岸人文景觀,打造江南園林城市。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成全域“無廢城市”。

  (18)全面提昇平安杭州法治杭州建設水準

  完善基層協商民主機制、“民呼我為”長效機制。加強數據安全和個人資訊防護。探索數字孿生機制,率先建成城市智慧感知網。

  六、扛起責任擔當,為全省全國大局多作貢獻

  (19)充分發揮龍頭領跑示範帶動作用

  探索民生領域“一卡通”。推進醫保異地就醫結算便利化、交通出行管制政策同城化、跨市域公交線路拓展等同城化民生實事項目。

  (20)深入開展跨省合作和對口支援

  加快建設杭衢黃省際旅遊合作示範區。重點做好與四川省廣元市、甘孜州等地的産業合作、勞務協作和消費幫扶。

  七、落實工作保障,凝聚強大合力

  (21)加強組織領導

  新成立兩個機構——市委成立社會建設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市委、市政府建立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領導小組,市委主要領導任組長,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

  信號清晰: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推動高品質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全過程各領域。

  (22)驅動制度重塑

  做優做強城市大腦,探索建設産業大腦,加快形成一批群眾愛用、基層受用的多跨場景重大改革成果。

  (23)強化系統觀念

  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不吊高胃口,不搞“過頭事”。既盡力而為滿足實際需求,又量力而行保障持續供給。(系統謀劃,辯證思維貫穿始終)

  (24)營造良好氛圍

  鼓勵勞動者通過誠實勞動、辛勤勞動、創新創業實現增收致富。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共同富裕的直接參與者、積極貢獻者、共同受益者。

來源: 杭州日報    | 撰稿:殷軍領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