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杭州 新聞詳情 A- A+
行政區劃調整後 余杭靠什麼繼續站在C位
發佈時間:2021-07-12 14:38:17    

   文一西路1500號,杭州市余杭區政府新的駐地。

  從辦公樓裏望出去,儼然一個熱火朝天的大工地,處處散發著爭分奪秒的氣息。

  2018年開始,余杭區幾度蟬聯“浙江第一區”的寶座。而大家更關心的是,行政區劃調整後的余杭區,準備靠什麼繼續站在C位。

  前不久,杭州市余杭區召開第十五次黨代會,研究部署未來五年全區各項工作。

  透過這份黨代會報告,余杭區新的發展路線圖已然清晰。

  01 重回3000億

  從主要經濟指標上看,余杭區的新目標,是“重回3000億”。

  2020年,余杭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3051.61億元,成為浙江首個GDP突破3000億元的區(縣、市)。

  這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了新的量化目標:

  聚焦高品質發展,余杭區規劃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全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6.5%以上,力爭突破3100億元。

  按照這一增速測算,到2026年十五屆區委屆滿時,余杭區的地區生産總值目標是3300億元,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要達到2600億元。

  對照來看,2020年,余杭區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實現增加值1708.0億元,佔生産總值比重為56.0%,增長5.0%。

  而按照産業結構持續優化的要求,“十四五”期間,余杭區的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要達到8%。

  在自我加壓的基礎之上,余杭區必須在更緊湊的空間格局裏實現産業的高品質躍升。

  發展定位上,余杭區提出要全力創建“三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全國共同富裕示範先行區、全面數字化改革引領區。

  而余杭區具體怎麼幹,其實早已有脈絡可循。

  從時間軸上看,今年5月6日,調整後的余杭區召開的第一個大會就是創新發展大會。6月,余杭區又召開數字化改革攻堅推進會,公佈了首批10個重點培育應用場景。

  兩次大會上先後發佈了兩大計劃:

  翱翔計劃,聚焦科創,涵蓋人才引育、金融服務、産業扶持、大孵化器建設等服務創新發展各方面內容,囊括了一系列創新發展計劃;

  創景計劃則瞄準深化數字化改革,要在2021年底前,創新謀劃區級典型場景50個以上,建成重大多跨場景10個以上。

  這兩個計劃,一個瞄準創新動能,一個瞄準改革動力,都在為余杭區下一步的發展“蓄能”。

  在發揮創新策源帶動力方面,余杭區提出:

  “十四五”期間,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佔生産總值比重達到4.5%,基礎研究佔研發支出比重穩步提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5000家,上市企業達到60家,省級以上孵化器達到20個,人才總量達到50萬人。

  這個目標瞄準的是世界先進水準。比如,創新能力領跑全國的深圳南山區,2019年其R&D佔GDP比重為5.13%。

  一直以來,余杭堅持創新發展學深圳南山。對標的目的不是只看絕對值,而是看到自己還有多少前進和發展的空間。

  “十四五”期間,南山區已經提出了衝擊萬億GDP的目標,這意味著其GDP年均增速要達到8.9%左右才能實現。

  而南山區的定位也進一步放眼全球,提出要打造南山中央智力區和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

  放在全國視角下,余杭區重回3000億的目標,是重新出發的第一步。

  02 新發展重心

  把科創置於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首位,余杭區提出要打造“三高地一基地”,搶佔産業高品質發展先機。

  三高地,指的是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全球生物醫藥研發高地、全球未來新興産業發展高地。一基地,指的是打造全球科技企業和頂尖人才創新研發總部基地。

  這樣的提法首先基於余杭區本身的科創産業和生態基礎。

  近年來,除服務好阿裏、承接好阿裏溢出外,余杭也鉚足了勁,大手筆引進了中電海康總部、vivo全球AI研發中心、OPPO全球移動終端研發總部、字節跳動杭州(余杭)研發中心等數字經濟“巨頭”。

  這些新秀髮展勢頭很猛。一位余杭區政府內部人士透露,其中部分企業去年的納稅額已經過億元。

  數字經濟“多強鼎立”的格局正逐漸在余杭形成。6月29日,被譽為“港股金融AI第一股”的索信達控股總部落戶未來科技城,讓余杭科技金融産業再添一員“猛將”。

  而生物醫藥,不僅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關注的焦點,也是繼數字經濟後被余杭寄予厚望的産業。

  經過多年培育,也有不少企業嶄露頭角:實現人工耳蝸國産化的諾爾康,研發生産糖尿病檢測和治療産品的微泰醫療,剛剛在港股上市的醫療器械企業歸創通橋……

  聚焦這兩大産業,余杭也佈局了諸多的産業平臺,如中國(杭州)人工智慧小鎮、中國(杭州)5G創新園、中國(杭州)區塊鏈産業園、數字·健康小鎮、未來科技城健康谷、良渚國際生命科技小鎮。

  光健康谷一期兩幢大樓裏就活躍著2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已有4款1類創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以創建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國家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核心區等為契機,余杭區也提出,聚焦航空航太裝備、前沿新材料、量子資訊、未來網路、網路安全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實施未來産業孵化與加速計劃。

  人才集聚效應也是余杭打造“一基地”的底氣所在。比如,目前未來科技城區塊集納的創業就業人才平均年齡為32歲,其中本科以上學歷佔總人口的84.5%。

  在余杭區政府的不遠處,浙江首個國家級大科學裝置——超重力大科學裝置正在緊張建設中。

  報告中更“劇透”了多維超級感知、社會治理大數據與模擬推演等兩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在余杭建設的消息。

  基礎研究方面,則由三大省實驗室、中法航空大學以及周邊的浙江大學等構建起科研院所體系。

  03 短板如何變成“硬核”

  儘管信心很足,但余杭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正處於綜合發展優勢的重塑期,還有很多短板要補。

  第一,綜合能級不夠強,城市産業競爭力、創新要素集聚力、對外影響輻射力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城市核心功能與經濟實力、群眾期盼不相匹配。

  先説創新要素集聚力。作為深圳科技資源最密集的城區,南山區已引進鵬城實驗室、9個諾獎實驗室,創新載體數量佔深圳市比重超過50%,其中國家級載體佔比約60%。

  而浙江省確定的六個省級實驗室裏,余杭區佔二分之一。國家級實驗室的“預備隊”——之江實驗室的南湖園區一期投入使用後,已有科研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余杭區。

  同時,余杭區特別明確,聯動未來科技城和雲城區域,余杭區要打造規劃範圍約70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區,而這也是余杭區正在規劃研究的“一心”。

  如果説原先的未來科技城更多是産業招引的一個功能區塊,如今,處於區域發展軸中心交匯點的它,則要承擔起更多使命。

  這也更多關聯到第二個“短板”:民生供給有弱項,群眾改善教育配套、交通出行、養老服務、住房保障等訴求強烈,公共産品供給還不能有效滿足群眾需求。

  余杭區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涌金君:分區後,統計調查部門曾經就余杭、臨平兩地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進行調研,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

  南山區的創新格局裏,有深圳最強的兩所大學,也是當地大學研究院、科技園密度最高的區域。

  研發和教育的“打包”,集的是科學創新之智,教育資源要素的均衡,則關乎區域長遠發展。

  涌金君了解到,余杭區即將發佈教育高品質奮進計劃,瞄準的正是這塊教育短板。

  第三,産業結構不平衡,數字經濟産業總體偏“軟”,製造業投入和貢獻有待提升。

  除了持續招引製造業單項製造冠軍、隱形冠軍,余杭區也已經找到了自己在産業鏈、價值鏈中的打造“硬核”的方向,比如,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高地的目標,瞄準的就是前端研發。

  這也涉及到區域協同問題。一位早前前往深圳參觀學習的余杭幹部覺得,深圳、東莞、佛山的研發、生産製造配套鍊條就比較成熟。

  他認為,對産業模式的理解,應該在更大的區域內去重塑整個分工體系,而現在的余杭及其周邊地區,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配套生態。

  把最好的地留給科技。在空間資源保障方面,南山區今年正在推進異地産業園建設。

  與此同時,當地正在規劃打造新一代科技園區——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産業總部基地。在南山北部片區,構建一條“總部+高端製造”10公里産業帶,提供“100萬平方米總部研發用房+200萬平方米高端製造業廠房”的配套空間。

  拉遠來看,留仙洞、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南山區打造謀劃的是一整條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十四五”期間,瞄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成為重點。

  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余杭區也需要進一步用好開放優勢。一位部門負責人告訴涌金君,除了在科創領域對標南山,其實余杭區還有很多對標對象,比如,在硬核科技方面向合肥學習。

  早在2019年年底,余杭區就攜手合肥包河區,合作成立合杭夢想小鎮。聚焦科技創新、創意文化、現代金融三大産業領域,余杭區的科技創新策源,已經拿出了共建共用的新思路。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祝梅 唐駿垚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