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千餘年的歷史變遷,曾經的菰米變成了傳説,如今這一傳説將重新照進現實。
10月25日,在湖州市吳興區的一塊試驗田裏,第一批菰米已經開始收穫,這也意味著消失了千年的作物菰米回來了。
走進吳興區的這塊試驗田,記者看到湖州市農科中心農藝師譚宏,正用敲打的方式,在收穫菰米。
據介紹,菰又稱茭白,《周禮》將菰列為六谷之一,作為貢米供帝王食用。菰米在中國種植達三千多年曆史,在茭白被培育生長後,中國已許久未生産菰米。
湖州市農科中心農藝師譚宏與浙大農學院應用生物科學系主任吳殿星師生兩人一起,從湖州及周邊收集了半野生菰,並利用生物技術篩選,創制適合湖州種植的品種資源。
從2020年冬天正式在海南及浙江兩地加快繁育,並於2021年五月種植。金秋時節,在近一畝的田裏,菰以長長的桿子立於田地,每一株可高近2米,在穗頂端可見纍纍果實,這一果實就是菰米。
據介紹,菰的開花特性很特別,在抽穗時雌雄同穗,白色羽毛狀的是雌花,黃色的花藥是雄花。雌在上,雄在下,因而授粉後種子在上端生長成熟。
面對2021年秋天的“告捷”,譚宏説,接下來還要繼續加強育種,讓菰的株型更緊湊,植株變矮,利於生長時的通風透光,改良易落粒性,提高發棵力有助高産。
呈紫黑色、針形細長,這是菰米給人的第一印象。在特殊外形背後,是營養物質的富含。
一部湖城史,開篇是春申。菰城是湖州市舊稱,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在此內築菰城縣,菰米曾是菰城縣的重要作物。
如今,在湖州市農科中心與浙江大學師生研究團隊的共同試驗下菰米試種植成功,將在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菰城遺址迎來新的文旅結合點,促進鄉村振興。
來源: 湖州線上 | 撰稿:陳亞萍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